胆管结石行患者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远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j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基础上的胆总管取石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胆总管取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EST后并发症始终困扰消化内镜医生.其短期并发症,如穿孔、出血、急性胰腺炎、感染等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涉及,而长期随访的研究,观察EST术后长期的并发症,目前研究相对较少,也缺乏相关综述性或评论性文章.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Hassab术后患者不同时期食管胃静脉曲张情况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患者预后.方法 对161例患者Hassab术前、术后6、12、18、24个月,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情况.结果 术后6、12、18个月内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比例分别为44.0%、34.8%、28.3%,较术前(7.
发生在下咽部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目前认为鳞癌的演变过程是按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的顺序逐渐进展的,这种逐级进展的癌变过程为我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鳞状上皮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但是在临床中下咽癌的早期发现却非常困难,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期常较晚,多侵犯到喉部,不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指南; 一、ERCP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作用 1.单纯胰管造影(ERP)对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侵及主胰管的肿瘤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其他病变,尤其是仅累及胰腺实质或分支胰管的病变则敏感性较低。
例1男,60岁。因反复排黑便伴上腹隐痛不适1年余就诊。查体: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肿大,腹平软,脐周及上腹轻压痛,肝脾、包块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4.3×10^9/L,红细胞2.95×10^12/L,血红蛋白81g/L,红细胞压积0.18;粪隐血试验阳性;凝血功能、血生化均正常。腹部B超、胃镜及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后,考虑为小肠出血,故行胶囊内镜检查。
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相对少见,常因认识不足发生误诊.本病多依靠内镜、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最终依靠手术及病理来确诊.近年来超声内镜在各级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但因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低,对其超声特点无统一认识.我院手术病理确诊1例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南京医学会承办。设有论著、短篇论著、基础研究、临床报道、病例报道等栏目,主要报道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和大肠镜、小肠镜等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其癌谱变化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的过渡。1993至1997年中国大城市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分别居肿瘤发病的第1、4、6位,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特点及其家系调查的意义。方法对15例先证者及其高危亲属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消化道外的表现和内镜下表现进行调查观察,如确诊PJS,经内镜或外科治疗后,每年至少复查1次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及腹部B超、X线胸片。结果普查PJS患者亲属共63例,发现PJS患者34例。新发现的患者均有黑斑,其中伴有其他症状者18例,有5例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包括胃腺癌、小肠腺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呕吐隔夜食物3个月余就诊。患者于3个多月前出现反复呕吐隔夜食物(含胆汁),呕吐后上腹部闷胀不适感可稍缓解,伴反酸、嗳气、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查体:消瘦,面色苍白,巩膜无黄疸,浅表淋巴节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上腹剑突下轻压痛,肝脾、包块未触及。胃镜检查:食管下段及赍门见散在条索状红斑,胃底见大量食物残渣及胆汁潴留,胃体黏膜未见异常,
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常见于壶腹癌、胰头癌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纳差、呕吐等,手术治疗难度较高,损伤大,预后较差,再加上确诊较晚和年龄因素,很多病例采取保守治疗,以积极改善进食为治疗目标。近年来应用金属内支架植入成为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我们观察了18例内镜联合X线下支架植入治疗十二指肠恶性梗阻,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操作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