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沧桑600年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大典》历经600年风雨沧桑,从成书之初的万册巨帙到今仅剩400余册,她的聚散离合也是中华古籍的悲欢缩影。

从《文献大成》到《永乐大典》,史上最大百科全书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靖难”之名,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改元“永乐”。也许是因为皇位来得不那么名正言顺,永乐皇帝就想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
  从永乐元年到次年十一月,编书任务完成,永乐皇帝赐名《文献大成》。然而,翻了翻书,永乐皇帝很不满意,觉得远远没有达到辑“百家之书”的要求,于是在永乐三年(1405)又命令重修。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第二稿完成了,这一次,皇帝很满意,正式将其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序言。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全书缮写成22877卷,装成11095册。
  《永乐大典》开本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洁白柔韧。作为大型类书,《永乐大典》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断句和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全书朱墨灿然,温润古雅,是写本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资料,将相关内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书摘引抄录。永乐皇帝在此表现出了宽大的胸怀,即便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也都一并摘抄。
  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学科的资料,并依据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它把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文献汇编在一起,很像西方的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就将《永乐大典》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原稿毁于大火,正本神秘失踪


  万册的巨大体量难以实现雕版印刷,《永乐大典》的所有内容均为手抄而成,永乐六年(1408)冬才完成抄写,是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至于原稿,则一直没有离开南京,弘治皇帝曾想把原稿带到北京,但未能如愿。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宫内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大典》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到北京,暂存于奉天门东庑,但不巧宫中发生火灾,于是书在奉天门一放就15年,直到正统元年(1436)才被送到宫中文楼。
  “《永乐大典》体量太大,其实历代皇帝都看得不多,书被束之高阁。直到嘉靖皇帝,他喜欢,经常在案头放几本,时时翻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也正是嘉靖皇帝的珍视,为《永乐大典》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貢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楼,赶紧命人把《永乐大典》正本抢运了出来。他对这部书是真爱,害怕下次就没这么幸运了,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抄副本也是一项大工程,当时招选了誊录、绘画生员109人,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全按照《永乐大典》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只能誊抄3页,不得涂改,每册结尾处还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的名字。所以,正本和副本在内容和外观上没有区别。
  然而,自从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桩悬案,引发诸多猜测。陈红彦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一整部正本,人间蒸发,没有任何毁损和去向的记录。”

副本已知存世仅400余册,谁“拿”走了《永乐大典》


  谁“拿”走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副本最初藏于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清雍正年间放置于翰林院。
  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编纂完《四库全书》,曾对《永乐大典》副本做过清查统计,还剩9881册,已经有千余册不知所终。当时的官员认为,康熙时期的3位大臣徐乾学、高士奇和王鸿绪在书局最久,嫌疑最大。但搜寻后也没有发现什么,只能不了了之。
  副本最大规模的遗失是在咸丰十年(1860)以后,英法联军入侵,清廷议和,自此北京外国使馆林立,“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有的翰林院官员尤其“擅长此道”。在当时,洋人花10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册《永乐大典》,堪称价廉物美。
  光绪元年(1875)重修翰林院,《永乐大典》已不足5000册。朝廷很生气,严肃追究监守自盗的官员,“交刑部毙于狱”。然而后浪推前浪,严刑并不能阻止贪婪的人,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900余册,说明11年间,以平均一天一册的速度,又有4000余册不知去向。
  《永乐大典》的另一大劫难就是1900年的庚子国变。1900年6月23日,义和团围攻英国驻华使馆,把位于使馆北面的翰林院也烧了,《永乐大典》落入英人手中。后来,英国使馆交回了330册,但已经有很多被焚毁或窃取。
  据记载,当时日本东洋文库听说翰林院被烧,立刻带着几个人赶到翰林院,每人带走了几本。后来,英国人翟理斯(英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和托马斯·比格也盗走了一些。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的工作。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将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残本交由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保管,仅存64册。
  从成书11095册到仅存64册,《永乐大典》历经500年沧桑,等待重生。

归集国家图书馆,山东老太太也送来了一册


  1949年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进入新的局面。1950年,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员顾子刚率先捐献3册;1951年7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归还中国11册,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同月,商务印书馆捐献21册。
  北京图书馆在1951年8月特地举办了《永乐大典》的展览。天津著名收藏家周叔弢将家藏的1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金梁、徐伯郊、赵元方、张季芗等先生也纷纷捐赠。
  《永乐大典》之珍贵稀有,发现一册都是了不得的大事,而较近时期发现的两册,堪称传奇。
  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竟然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陈红彦回忆,据说当时中华书局做了《永乐大典》的挂历,孙洪林看见后,说“这东西我家也有”,大家最初都觉得是个笑话。北京图书馆得到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派专家来到孙洪林家中,一看,居然是真的!
  这一册是《永乐大典》(卷3618、3519“门”字韵),最早存放在孙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识字,把书的“天头地脚”裁了下来,书用来夹鞋样。幸运的是,农家妇女因袭祖上“敬惜字纸”的传统,没有损坏有字的部分,使这册《永乐大典》的内容得以完整保存。后来,孙家将此书通过掖县文化馆捐给了北京图书馆。
  而《永乐大典》的最近一次出现是在2007年,由上海一位姓袁的女士提供两册。至此,经过几代人的多方搜求,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另有200余册流落海外,散布在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越南、爱尔兰等国。
  对后世而言,《永乐大典》最大的功能就是辑佚,它保存了明以前大量已经亡佚的重要文献,很多消失的典籍借此才得以传世至今,因此,《永乐大典》也被称为“辑佚的渊薮”。而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的辑佚工作,当数《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徽学政朱筠提出用《永乐大典》辑佚,当时共辑出“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有不少书都被编入了《四库全书》。
  陳红彦说:“从永乐到乾隆,虽然相隔只有300多年,但已经有几百部书不存在了。最著名的就是北宋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元代时传本已经湮没,是被清代著名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里辑出的。这标志着我国的‘二十四史’官修史书得以完整保全,可以说,没有《永乐大典》,就没有‘二十四史’。”
其他文献
从前,有二十五个锡做的士兵,他们全都是兄弟,是同一把旧锡勺做出来的。“小锡兵!”这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听到的第一句话。一个小男孩打开玩具盒,看到这些小锡兵后欢呼起来。他高兴地拍拍手,迫不及待地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摆到桌子上。  小锡兵都笔挺地站着,穿着红蓝相配的军装,肩上扛着步枪,全都一模一样,只有一个除外。这个小锡兵只有一条腿,他是最后一个被铸出来的,当时锡已经用光了。可是他单腿站立时,和其他双腿健
期刊
英語中有这样一个词:Nowhere。  你会怎样拼读这个词呢?  你既可以将它读成“no where”,即“哪里都没有”;又可以读成“now here”,即“就在此处”。  在美国,在谈到“机会”这个话题时,你可以听到人们用这两种方式说这个词。有人把它说成机会“哪里都没有”,但也有人说机会“就在此处”。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机会真的存在吗?我认为是的。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1937年,万豪酒
期刊
内容简介:  几十年来,斯蒂芬·霍金一直都被看作科学的化身,他那些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同时,他与病魔的搏斗也很触动人心,这使他成为全球残障人士的杰出代表。  霍金经历的是一场头脑与身体之间的战斗:随着他的科研工作不断攀登到新的高峰,身体上的残疾使他越发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霍金年仅二十一岁就被确诊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虽然医生当时宣告他的生命只剩两年时间,但他仍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3月22日,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期刊
我们班上有个叫卡罗莉娜·屈克尔曼的女孩。她有一双黑黑的眼睛,两道黑黑的眉毛,一头深褐色的秀发,前额右上方戴了一枚发夹,后颈上和耳垂与脖子之间的皮肤上竖着一层细细的茸毛。阳光会给茸毛抹上一层光泽,而微风则会时而让它们悄悄地颤动。她笑起来的时候,会发出一种动听的沙哑嗓音,而且脖子伸得老长,头往后仰,脸上乐开了花,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条缝。我本来可以经常看这张脸,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就会盯着她看,不管是在课堂上
期刊
试卷密封源于我国唐代。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号,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的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制度。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于科举,称“封弥”。元朝以后,它叫作“弥封”。明清时期一直沿用此法,直至科举结束。  宋朝时期,曾经有人击登闻鼓,投诉科举评阅试卷不公。后来,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
期刊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了。  人生最后的尽头,先生郑重地请来了一位摯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既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委以重任。这位被孙先生和孙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
期刊
紫禁城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亦即给予所有人的无法抗拒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它的建筑形态,还是它的建筑色彩。  正如它的名称一样,紫禁红无疑是它的主色调。紫禁城内所有的墙面,所有的建筑外立面,不厌其烦地一律涂抹成这样的大紫大红。行走其间,触目皆红,说是被淹没于红色的海洋也不为过。现在流行的中国红说法,与紫禁城的如此景观不无关系。  而道路的地面,院落广场的地面,房屋的根基,十几万
期刊
有一次我外出回家,发现桌子上的油炸饼少了一块。那是我出门前做的。  不过我马上猜到,是我妈回来过,她一定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掰了一块尝尝味道,然后皱着眉头嫌弃难吃丢掉。  我妈是厨艺高手,可以带着十几个人整治几十桌流水席的那种,有时还能花样翻新自创新菜。  长大后吃遍天下美食,不再觉得妈妈的手艺惊艳。外面的饭局邀请也多如牛毛。然而,这一刻,我忽然好想吃妈妈做的菜,难以遏制地想吃,突如其来地热泪盈眶。
期刊
那一年,我20岁。在一家知名外企干得好好的,突然想折腾折腾,萌生出要写一本书的念头。  不是因为有钱才任性。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正式职业,拿着在当时绝不算低的薪水。但我的心,似乎一直没放在这里。我觉得,自己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我向来是行动派,想做的事几乎不能隔夜,否则抓心挠肝地难受。不出两个月,辞了工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稿纸、电脑,从超市搬来若干零食、饮料、泡面……也做了些文学青年都做过的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