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教育,让理性成为习惯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跨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方法,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格。其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培养的目的是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科学精神是在特定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形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组织活动的技能、品格和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一、学情分析
  1.农村学校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
   作为中考科目,道德与法治科目在七大主科中占的分数是比较少的,所以遭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冷遇”。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科核心素养。大量的课堂被考试带来的急功近利所占据。师生热衷于钻研题型、归纳套路、操练技巧。既消磨了学科兴趣,又妨碍了素养的提升,本末倒置。这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真实写照。
  2.我校的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处于城乡结合带,学生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落后。农村人员广大,受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学生在思考生活现象,探究和解决生活问题各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3.我们的困惑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发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要么太死板,要么活动太多。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堂甚至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高效课堂收效甚微。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有效活动,真正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化的教学呢?道德与法治活动课有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模式呢?教师如何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思维,把提升学生道法学科素养落到实处?这些都摆在我们眼前最实际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反思和探究。
   本文是我在教授人教版的七年級道德与法治中的实践做法。我在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竞争,巧妙处理教材、创设整合性的不良结构的真实任务情景,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分析、批判质疑、反思的能力。让科学精神在智慧课堂中绽放,收获高效课堂。
  二、实践做法
  1.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合作能力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一时72.1%的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和竞争充满信心,积极参与课堂竞争。
   我在初中各个年级段经历过循环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道法课堂中,特别是在七年级道法课堂实行小组竞争合作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是提升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能力、思维和价值观。
   在2017—2018学年度的教学中,我抽取其中一个所任教的班级,705班作为实验教学班。705班全班共48人,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全班共分为8小组,每小组6人,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在课堂中实行小组竞争合作制。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
   有制度还要靠落实。我实行每个学段对小组的竞争结果进行落实奖惩。优胜的小组占全部小组比例三分之二,奖励的形式有:表扬加德育分,派发小礼品,派发奖状和表扬信等。由于七年级的同学们都会非常在乎老师们的表扬,所以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在下一学段自然会更积极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
   值得一提的是,是否能坚持小组竞争合作制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要注意注意这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科任老师要坚持做,相信一定会有效果。同时要找到得力的小助手。第二方面是班主任、级部管理、学校要鼓吹表扬优胜的学习小组。形式可以是在班会课上,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级会等,要大力宣传。第三方面是要以鼓励为主,关注临界生。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到小组竞争中来。
   对比实验教学表明,发现小组竞争合作学习的班级,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好。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会激励暂时落后的小组要迎头赶上。同学们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热情高涨,深度挖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自主合作的能力。科学精神在智慧课堂中闪闪发光。
  2.创设情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课堂与生活相通。基于学情,结合教学实际,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的《单音与和声》一课时,我选择了即将在我校举行的班级大合唱比赛为课堂主线的教学情境。围绕大合唱这一集体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环节一关于选服装,环节二关于排队形,环节三关于排练时间。在各个环节中创设具体情景。从情境中突破了本框题的难点,解决了重点,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设置应该是遵循贴近学生生活的新、近的原则。我们为什么选择学校举办的班级大合唱比赛这一集体活动呢?是因为这活动刚好在我们的学生身边发生,容易跟学生产生共鸣。在情境中生成、领悟知识,并灵活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在学科课堂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我们设置了以下情境:环节一关于选服装,围绕选服装进行分小组讨论。突破了本框题的难点。讨论问题:比赛规定每个参赛班级要统一服装,服装要体现初中生大方得体,作为比赛评分项目之一。你们小组对于服装有什么想法?请用ppt展示小组设计的服装。由大合唱的选服装得出的启示,你认为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是什么?
   环节二关于大合唱的排队形。在站位时,个子高的站后排,个子矮的站前排,但是小张同学个子比较高,但还是要求排在第一排,由此引发了不愉快。问题讨论:这个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班长,要怎么劝说小张同学?你认为如何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冲突?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具体情境,不断地进行问题探究,本框题的另外一个重点顺理成章地浮出了水面。学生也就水到渠成地在情景中领悟了本框的重点知识。
   我们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规则的冲突是会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真实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知道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并不是“纸上谈兵”,道法知识在孩子心里内化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3.在两难的思辨中提高批判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在具体化的两难的情景中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时,设置了这个两难的情景:小林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主力,又是數学能力竞赛的尖子生。学校下周准备参加区的中小学足球赛,所以要求小林本周参加放学后的体能训练。而数学能力竞赛又需要放学后集训,准备选拔代表学校下个月的广东省的奥数比赛。讨论的问题有小林有哪些角色和责任?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么处理?请说出理由?
   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大家都得出了小组讨论的结果,但无论选择足球训练的同学还是奥赛训练的同学,大家都明白了如何排解角色的冲突: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中学习共同生活,在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中过集体生活,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通过这个两难的情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的思辨的能力。
   有时候,我会根据课本的内容设计一些小小辩论赛,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提高质疑的能力。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的《单音与和声》时,我在情景中设计了一场辩论。情景中提到关于排练的时间问题。班主任设置了这次活动的排练规则:要求每天放学后留下来排练。对于班主任的这个规定,我们引导学生展开了两场辩论。辩论一:对规则的争论。1-4小组的同学代表正方:遵守规则最重要,无视规则是胡闹 。5-8小组的同学代表反方,反方:修改规则最重要,死守规则是僵化。辩论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放弃个人利益?1-4小组的同学代表正反,5-8小组的同学代表反方。正反双方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用理论事实说服对方。在争论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如何树立大局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学生在这过程中经历了陈述自己、反思自己、校正自己、完善自己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了学生作出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其实这就是一个能力、思维和价值观的成长,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部分原因来自于行业协会的参与不足。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协调多方利益,深入参与高职院校的
目前,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和“转型的困惑”,从社会民主的视角看,其实践层面上的这种困惑根源于基层社会关系性质与转型中的自主性匮乏对于民主发育的束缚。
班主任工作,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字。在我21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20年,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热爱我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已经成为我工作中永远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一、心中永远怀着对学生的爱  假若一名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只满足于敷衍了事,应付差事,那他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教师才可能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循环中提升自己。我认为有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有章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只有敬业精神而缺乏教育管理艺术,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建设好一个班集体,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要注意工作艺术。 一、情感教育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工作就是情感工作,这个工作要付出极大的责任心和爱心。班主任只有把对学生的关爱投入到工作中去,师生才能
一、调查背景   新港路小学成功申报广州市德育课题《和悦文化引领下的校本德育活动实效研究》,其愿景是研究如何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以及学生道德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在此课题背景下,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进行了一次普查,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二、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在课程改革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些论争是时代迷惘的体现。革命历史资源选文不是选不选的问题,而是选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以现有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