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叶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g1993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岛叶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44例岛叶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27例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另17例未接受。总结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史、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肿瘤强化情况及临床分型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所有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者PFS和OS的临床因素。

结果

44例患者中,33例(75.0%)存在癫痫发作史,11例(25.0%)为IDH1突变型,19例(43.2%)存在MGMT甲基化,42例(95.5%)存在肿瘤强化。Yasargil分型:2例为3A型,27例为3B型,15例为5A/B型;Saito分型:2例局限于岛叶皮质内,9例经前环岛沟向额叶侵袭,16例经下环岛沟向颞叶侵袭,17例经2个以上环岛沟向多方侵袭;Moshe分型:35例对豆纹动脉形成包绕或侵袭,余9例未侵袭;壳核分型:38例对壳核不同程度的侵袭,余6例未累及。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278 d,中位OS为435 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体积小于中位数(HR=0.390,95% CI:0.189~0.802,P=0.011)、IDH1突变(HR=0.391,95% CI:0.175~0.876,P=0.023)及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HR=0.346,95% CI:0.162~0.738,P=0.006)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保护因素;而MGMT甲基化(HR=0.371,95% CI:0.181~0.758,P=0.007)、肿瘤切除程度≥90%(HR=0.412,95% CI:0.194~0.875,P=0.021)及术后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HR=0.347,95% CI:0.170~0.708,P=0.004)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岛叶胶质母细胞瘤对脑深部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具有很强的侵袭性,手术切除难度大,预后差;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规范放、化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总结4例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诊疗经验。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为9~34个月。肿瘤均为颅内巨大占位,最大径>5 cm;其中位于小脑幕上左侧颞岛叶1例,小脑幕下3例。肿瘤全切除3例,活组织检查术1例,术后均经病理确诊。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术后化疗1例,该患者目前仍存活但肿瘤复发;余3例拒绝化疗,于术后3~4个月死亡。婴幼儿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是相对罕见的
期刊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好发于椎动脉与PICA的分叉部,由于位置深在,并涉及脑干等重要结构,故手术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常,采用血管内治疗。但是,开颅夹闭术具有清除颅内血肿、无新增占位效应及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等优点,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夹闭术治疗的10例PIC
期刊
3D生物打印作为新型生物制造技术在高分辨率生物三维结构制造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过去10年间,该技术在器官和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肿瘤体外模型研究通常为2D平面培养模型,细胞缺乏肿瘤微环境滋养,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精确重塑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样性,在癌症的发生、细胞增殖、转移及药物反应等研究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3D生物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实
期刊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脑血管搭桥术的适应证、技术及治疗策略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脑血管搭桥技术的新进展,对其主要技术和策略进行多中心总结,其中着重叙述脑血管搭桥术的分类、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常见搭桥方法、术后处理,并对常用的颞浅动脉搭桥术、颌内动脉搭桥术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期刊
目的探讨保留不同程度的再生面神经对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后大鼠眼轮匝肌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组的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4组大鼠均行面神经钳夹线拴损伤及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简称吻合术)。术后3个月,A组(对照组):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1/3部分;C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2/3部分;D组:于面神经结扎线近头端全部离
目的探讨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在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位于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8例;肿瘤位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23例,中央叶9例,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侵袭到中央叶2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神经导航和(或)术中超声定位病变位置,直接电刺激定位皮质和皮质下重要功能区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腰椎MRI,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目的探讨伴有间脑综合征的视路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伴有间脑综合征的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就诊年龄为8.0~42.0个月;均在1岁前出现体重不增的现象,且入院时患儿已出现极度消瘦的恶病质状态。8例患儿就诊时的体重为5.5~11.5 kg,其年龄别体重Z评分均<-2。8例视路胶质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低级别脑胶质瘤是致痫性最强的脑肿瘤类型之一。癫痫作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脑胶质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均与癫痫发作有关,患者的年龄、癫痫类型、癫痫病程、手术切除范围及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影响癫痫发作。此外,癫痫发作与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更好地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癫痫发作、提
期刊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相关癫痫(GAS)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9例存在GAS,另3例不存在。所有患者均采用肿瘤切除术治疗,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脑片膜片钳记录组织标本的神经电生理情况,以明确是否存在GAS病灶;之后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以判断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