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公民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认可、遵从和服从,是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及法律制度的信仰水平,其实质和核心是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可和共识。法治真正的权威也来自于这种认可和共识。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体现,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践行核心价值观表现在其与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的逐渐融合,是法律制定和政策完善的价值依托和价值遵循。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必须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导向,不断健全法律制度,又使得法治意识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遵循。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法治体系的健全,更需要公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转变,这是公民的法治意识逐渐提升的过程。因此,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改革与实践,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基础;培育一支具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干部队伍,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核心;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手段和方式;倡导城乡居民法治意识和理念,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将法治意识渗透到全体公民的价值取向之中,才能逐步建立公民对法治的认可和信仰。
[关键词]公民法治意识;核心价值观;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022-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分别阐述”[1],在三个层面12个要素中,法治居于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统称为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讲,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公民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认可、遵从和服从,是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及法律制度的信仰水平,其实质和核心是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可和共识。法治真正的权威也来自于这种认可和共识。因此,要让全体公民信仰和拥护社会主义法治,除了有效的实施法律制度以外,更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践行核心价值观
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我国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行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保障。公民法治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身份和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法律主体地位的自我認知。当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践行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与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的逐渐融合,是法律制定和政策完善的价值依托和价值遵循。国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法治文化的构建,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理念指引和思想指导的。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将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法治意识和实践之中,体现在立法、执法、普法、守法等各个方面。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必须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公民的法治意识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法律制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形成法治文化,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主流法治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要以法律的权威来增强践行的自觉性。法律规范了公民的行为,引导了公民的行为规范,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加强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性、规范性作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法治层面,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了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可和遵从,逐步增强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3.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必须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导向,逐渐健全法律制度,又使得法治意识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遵循。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大力推进社会法治文化的建设,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注重法治理念的教育与传播,在形式上满足不同公民的需求,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又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让法治意识融入全体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4.要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法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含自由、平等、公正等要素,与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12个要素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起着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在价值方面引领着法治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价值尺度;“平等”为法治社会发展提供秩序选择,重塑法治建设的秩序;“公正”建立法治社会的评价体系,为法治建设提供衡量标准;“法治”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自身要求,也是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由国家主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维度的社会法治化的过程。
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面临的挑战
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法治意识就是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把道德作为新的支撑点,为我国提供更好的法治建设的土壤,确保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为重点,增强公民的法治理念、法律精神和法治信仰,培育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公民对于法治的敬畏之心。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际来看,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还很薄弱,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还会面临诸多挑战。 1.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法治不是封建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长期封建思想的统治,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严重缺少法治根基,这不仅反映在社会历史文化上,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传统社会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德治、人治而忽视法治。同时传统社会中“法即刑”“法即惩罚”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法治产生了极其厌恶或者畏惧的心理,法治权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行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也不断健全,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体系的健全,更需要人们对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认识与转变,这是人们的法治意识逐渐提升的过程。
3.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来看,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与法治是国家和社会运行发展的两种手段和举措,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和区别,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法治作为国之重器,它用法律的规范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维护和保障现有秩序为己任;而改革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发展的创新手段和举措,它既与时俱进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改革的“破”与法治的“守”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张力,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能发生抵触、矛盾甚至冲突[2]。
4.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了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我国立法仍不完善,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制定相对滞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及利益关系调整,还存在法律法规无法调控的真空区,法律法规的发展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2)法律法规的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社会效应和权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还面临巨大挑战。(3)立法规划滞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立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该出台的未出台、该修订的未修订;在内容上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或交叉重复、或矛盾冲突、或彼此脱节、或互不协调等杂乱现象[3]。 这些方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具有很好的优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健全,法治建设也面临很多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和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合。因此,从我国法治现状及建设小康社会来看,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1.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識的基础。践行核心价值观既依赖于法治建设,又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为公民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基础。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我国将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相融合,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法律层面来讲,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道德规范纳入法律之中。而我国也将核心价值观所指引的个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纳入法律。这种将道德渗透到法律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道德行为也有法可依,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价值。
2.培育一支具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干部队伍,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核心。干部队伍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关键,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一支具有强烈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干部队伍,能够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提升。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意识和理念建设,就需要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增设法律顾问,增强法治风险的评估,完善法制建设体系。干部队伍要开展法制专题学习,将对法制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和规范,形成法治意识,并践行到日常工作中,同时要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社会发展稳定。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干部队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意识和思维规范自我行为,引导公民树立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3.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就是要进行法治教育的宣传,按照法治的要求规范公民的行为准则,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领公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价值观,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手段与方法。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应当将法治意识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上遵守法律。不断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可以普及公民的法律知识,形成公民的法治思维,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以及行为规范中形成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加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法治思想教育,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增加公民法治教育的学习载体,不仅扩大法治教育的宣传层面,而且能够更好地将法治意识和理念深入到公民的生活之中。
4.大力倡导城乡居民法治意识和理念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全民具有了法治意识,才能说明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提升。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打造良好的城乡居民法治交流平台。建设城乡居民公共交流场所,引导城乡居民利用空闲和时间进行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城乡居民法律知识的交流,让城乡居民学法、懂法、守法,逐渐培育起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的自觉性。其次,加强城乡居民法治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能使全民法治意识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地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法治教育的宣传,引导城乡居民主动学习法律、乐于学习法律,创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将法治文化渗透到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营造良好的城乡居民法治生活环境。加大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整治,加强对各种丑陋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让这些行为在城乡之间无生存的土壤,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将法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自觉抵制身边的各种不良行为,营造祥和的法治生活环境。 五、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建设是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在规范公民行为、惩罚犯罪行为、维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相对社会主义法治而言,核心价值观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目标、价值引领和道德准则,融入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使命[4]。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还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来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的引导,并通过守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来加以规范。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核心价值观汇聚力量、凝成共识,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向全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通过行动作为公民的共同观念确立起来,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5]。
总之,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提升公民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及法律制度的信仰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之一[6],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体现。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能够增强法治的权威,而法治真正的权威又来自于公民对法治的信仰与拥护。因此,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培育一支具有法治意识的干部队伍,加大公民的法治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活环境和法治文化环境,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培育和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08.
[2] 石佑启.深化改革与推进法治良性互动关系论[J].学术研究,2015,(1):49.
[3] 白万洲.试析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5.
[4] 冯玉军.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要义和途径[J].紫光阁,2016,(11):55.
[5] 杨宗行.道德与法治并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EB/OL]. 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579097.
[6] 赵文顺.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
[关键词]公民法治意识;核心价值观;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022-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分别阐述”[1],在三个层面12个要素中,法治居于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统称为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来讲,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公民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认可、遵从和服从,是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及法律制度的信仰水平,其实质和核心是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可和共识。法治真正的权威也来自于这种认可和共识。因此,要让全体公民信仰和拥护社会主义法治,除了有效的实施法律制度以外,更要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践行核心价值观
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我国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行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保障。公民法治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身份和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公民享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法律主体地位的自我認知。当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践行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与法律制度、政策方针的逐渐融合,是法律制定和政策完善的价值依托和价值遵循。国家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法治文化的构建,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理念指引和思想指导的。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将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法治意识和实践之中,体现在立法、执法、普法、守法等各个方面。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必须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公民的法治意识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法律制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形成法治文化,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主流法治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要以法律的权威来增强践行的自觉性。法律规范了公民的行为,引导了公民的行为规范,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价值观。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加强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性、规范性作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上升到法治层面,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了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可和遵从,逐步增强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3.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必须要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导向,逐渐健全法律制度,又使得法治意识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遵循。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大力推进社会法治文化的建设,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注重法治理念的教育与传播,在形式上满足不同公民的需求,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又将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让法治意识融入全体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4.要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法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含自由、平等、公正等要素,与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12个要素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起着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在价值方面引领着法治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价值尺度;“平等”为法治社会发展提供秩序选择,重塑法治建设的秩序;“公正”建立法治社会的评价体系,为法治建设提供衡量标准;“法治”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自身要求,也是法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由国家主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维度的社会法治化的过程。
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面临的挑战
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法治意识就是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发展,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把道德作为新的支撑点,为我国提供更好的法治建设的土壤,确保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为重点,增强公民的法治理念、法律精神和法治信仰,培育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公民对于法治的敬畏之心。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际来看,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还很薄弱,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还会面临诸多挑战。 1.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法治不是封建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长期封建思想的统治,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严重缺少法治根基,这不仅反映在社会历史文化上,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传统社会注重的是儒家思想、德治、人治而忽视法治。同时传统社会中“法即刑”“法即惩罚”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法治产生了极其厌恶或者畏惧的心理,法治权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行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也不断健全,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型,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体系的健全,更需要人们对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理念的认识与转变,这是人们的法治意识逐渐提升的过程。
3.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来看,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与法治是国家和社会运行发展的两种手段和举措,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和区别,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法治作为国之重器,它用法律的规范性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维护和保障现有秩序为己任;而改革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发展的创新手段和举措,它既与时俱进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改革的“破”与法治的“守”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张力,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可能发生抵触、矛盾甚至冲突[2]。
4.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了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我国立法仍不完善,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方面。主要表现在:(1)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制定相对滞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及利益关系调整,还存在法律法规无法调控的真空区,法律法规的发展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2)法律法规的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社会效应和权威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还面临巨大挑战。(3)立法规划滞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立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该出台的未出台、该修订的未修订;在内容上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或交叉重复、或矛盾冲突、或彼此脱节、或互不协调等杂乱现象[3]。 这些方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三、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具有很好的优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健全,法治建设也面临很多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和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合。因此,从我国法治现状及建设小康社会来看,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1.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識的基础。践行核心价值观既依赖于法治建设,又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它为公民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基础。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我国将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相融合,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法律层面来讲,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道德规范纳入法律之中。而我国也将核心价值观所指引的个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纳入法律。这种将道德渗透到法律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道德行为也有法可依,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价值。
2.培育一支具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干部队伍,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核心。干部队伍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关键,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一支具有强烈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干部队伍,能够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提升。加强干部队伍法治意识和理念建设,就需要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增设法律顾问,增强法治风险的评估,完善法制建设体系。干部队伍要开展法制专题学习,将对法制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行为和规范,形成法治意识,并践行到日常工作中,同时要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保持社会发展稳定。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干部队伍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意识和思维规范自我行为,引导公民树立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3.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就是要进行法治教育的宣传,按照法治的要求规范公民的行为准则,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领公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价值观,这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手段与方法。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应当将法治意识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上遵守法律。不断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可以普及公民的法律知识,形成公民的法治思维,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以及行为规范中形成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加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法治思想教育,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增加公民法治教育的学习载体,不仅扩大法治教育的宣传层面,而且能够更好地将法治意识和理念深入到公民的生活之中。
4.大力倡导城乡居民法治意识和理念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难点和重点,只有全民具有了法治意识,才能说明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提升。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打造良好的城乡居民法治交流平台。建设城乡居民公共交流场所,引导城乡居民利用空闲和时间进行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城乡居民法律知识的交流,让城乡居民学法、懂法、守法,逐渐培育起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的自觉性。其次,加强城乡居民法治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能使全民法治意识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地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法治教育的宣传,引导城乡居民主动学习法律、乐于学习法律,创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将法治文化渗透到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营造良好的城乡居民法治生活环境。加大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整治,加强对各种丑陋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让这些行为在城乡之间无生存的土壤,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将法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自觉抵制身边的各种不良行为,营造祥和的法治生活环境。 五、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建设是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在规范公民行为、惩罚犯罪行为、维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相对社会主义法治而言,核心价值观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目标、价值引领和道德准则,融入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使命[4]。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还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来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的引导,并通过守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来加以规范。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核心价值观汇聚力量、凝成共识,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向全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通过行动作为公民的共同观念确立起来,其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5]。
总之,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提升公民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及法律制度的信仰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之一[6],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体现。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能够增强法治的权威,而法治真正的权威又来自于公民对法治的信仰与拥护。因此,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培育一支具有法治意识的干部队伍,加大公民的法治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活环境和法治文化环境,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培育和践行公民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朝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精神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08.
[2] 石佑启.深化改革与推进法治良性互动关系论[J].学术研究,2015,(1):49.
[3] 白万洲.试析我国公民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5.
[4] 冯玉军.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要义和途径[J].紫光阁,2016,(11):55.
[5] 杨宗行.道德与法治并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 [EB/OL]. http://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579097.
[6] 赵文顺.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