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使许多青壮年不得不抛妻别子步入“农民工”行列,有的甚至是夫妻双方把孩子留给老人,同时远离故土奔波于他乡。这就无形中给成长的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留下了许多缺失和遗憾,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难以正常发展。他们中的许多人思想变得孤僻、自卑、自私、厌学、逆反,个别还富有攻击性,心理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他们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态,无形中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们洋梓镇大桥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在的劳务输出又比较多,因此学校的留守学生也比较多。老师们都说现在的学生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不好教,尤其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孩子。这些孩子说的就是留守学生,其实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亲情,看到别人的父母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总以为自己的父母可能不喜欢、不要自己了。内心就相对比较敏感,有时一件小事也会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小问题的累积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出现。因此,走近留守儿童,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能够茁壮成长,是我们现代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一、如何帮助这些学生重新得到心灵的温暖
一些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在与留守学生的交流中,总结出一些较好的方式方法。比如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学生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给父母写信,在电话里,孩子也许有些话不方便说,就让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心里的想法向父母倾诉,这样不仅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促进孩子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教会学生如何发泄,比如听音乐、爬山、找朋友谈心、写日记、对着空旷的田野大声喊等,帮助学生渲泻自己的不良情绪。这些集体活动,没有把留守学生给单独分出来,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更易帮助这些学生融到集体中去。
这几年我代的都是低年级的班主任,他们一到学校住就哭,有时还边哭边喊要爷爷奶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喊要爸爸妈妈,他们竟然回答说,不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我就向他们解释正因为爸爸妈妈爱你们才出去打工,为的是让你们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我又向一些家长要了QQ号,把他们加入我的好友和他们约定好时间让孩子们一一和他们聊天。有的孩子刚开始不叫爸妈,看见他们就要走,经过我在旁边劝导,才慢慢和他们讲话,最后才高兴的叫爸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把每个留守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多倾注一些亲人的爱给他们,让他们多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自己身边。
二、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在了解中,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孤僻这是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他们人际关系较差,与老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别人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自卑别的孩子拥有的亲情,留守学生却得不到,在长期的心理落差和对比中,他们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自私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他们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事就会发脾气。
厌学在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只占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学生虽然喜欢学校,却讨厌读书。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做一些爷爷奶奶不知道的坏事。
逆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普通的心理状态,但在小学留守学生身上也表现得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就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青春期中的心理需求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受到冷落,进而产生了挫折感。
攻击性留守学生长期生活在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在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时,就会出现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等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做好家访工作是帮扶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阴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联系家庭与学校,家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注重家访,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虽然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和缺点,但造成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老师细心、耐心地进行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注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双方一起努力教育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他们中有许多儿童的心理是极不健康的,作为教师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已经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在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加上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关注全体,有时很大程度上会忽视个体,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留守儿童,需要更加细心的交谈,因为针对他们,教师此时是双重身份,既是家访的老师,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同孩子的监管人交流,同时更要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及时让留守儿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按时矫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他们,提高认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尽量参加集体活动,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最大可能地弥补他们的缺失,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
四、鼓励留守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许多留守孩子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内心是孤独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多鼓励留守孩子和同学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学有心理障碍或困难时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到很多本来不知道的东西。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留守孩子,千万不能指责他们“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因为指责和埋怨对留守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们的社交行为更加退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个体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五、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洋梓镇大桥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在的劳务输出又比较多,因此学校的留守学生也比较多。老师们都说现在的学生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不好教,尤其是父母常年不在家的孩子。这些孩子说的就是留守学生,其实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亲情,看到别人的父母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总以为自己的父母可能不喜欢、不要自己了。内心就相对比较敏感,有时一件小事也会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小问题的累积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出现。因此,走近留守儿童,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能够茁壮成长,是我们现代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一、如何帮助这些学生重新得到心灵的温暖
一些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在与留守学生的交流中,总结出一些较好的方式方法。比如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学生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给父母写信,在电话里,孩子也许有些话不方便说,就让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心里的想法向父母倾诉,这样不仅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促进孩子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教会学生如何发泄,比如听音乐、爬山、找朋友谈心、写日记、对着空旷的田野大声喊等,帮助学生渲泻自己的不良情绪。这些集体活动,没有把留守学生给单独分出来,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更易帮助这些学生融到集体中去。
这几年我代的都是低年级的班主任,他们一到学校住就哭,有时还边哭边喊要爷爷奶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喊要爸爸妈妈,他们竟然回答说,不喜欢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我就向他们解释正因为爸爸妈妈爱你们才出去打工,为的是让你们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我又向一些家长要了QQ号,把他们加入我的好友和他们约定好时间让孩子们一一和他们聊天。有的孩子刚开始不叫爸妈,看见他们就要走,经过我在旁边劝导,才慢慢和他们讲话,最后才高兴的叫爸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把每个留守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多倾注一些亲人的爱给他们,让他们多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自己身边。
二、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在了解中,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孤僻这是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他们人际关系较差,与老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别人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自卑别的孩子拥有的亲情,留守学生却得不到,在长期的心理落差和对比中,他们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自私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他们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事就会发脾气。
厌学在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只占非常小的比例,大部分学生虽然喜欢学校,却讨厌读书。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做一些爷爷奶奶不知道的坏事。
逆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普通的心理状态,但在小学留守学生身上也表现得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就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青春期中的心理需求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受到冷落,进而产生了挫折感。
攻击性留守学生长期生活在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在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时,就会出现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等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做好家访工作是帮扶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阴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联系家庭与学校,家访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途径。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注重家访,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虽然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和缺点,但造成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老师细心、耐心地进行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注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双方一起努力教育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他们中有许多儿童的心理是极不健康的,作为教师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已经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在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加上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关注全体,有时很大程度上会忽视个体,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只有通过家访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留守儿童,需要更加细心的交谈,因为针对他们,教师此时是双重身份,既是家访的老师,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同孩子的监管人交流,同时更要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及时让留守儿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这样按时矫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通过家校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他们,提高认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尽量参加集体活动,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最大可能地弥补他们的缺失,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
四、鼓励留守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许多留守孩子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依靠,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内心是孤独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要多鼓励留守孩子和同学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学有心理障碍或困难时是怎么面对和解决的,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学到很多本来不知道的东西。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留守孩子,千万不能指责他们“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因为指责和埋怨对留守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们的社交行为更加退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个体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师要对症下药,鼓励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让他们健康成长。
五、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