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人文素养丰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与“行业、产业、企业”紧密联系,利用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深入推进,同时解决政府、社会和自我认同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实施“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六业”贯通;应用型大学;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逻辑等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方面进行探讨。
一、“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
“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是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逻辑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搞清楚什么是“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带有前提性的一个理论逻辑问题。现在,我们来对中国本土实践而产生出来的“构建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办学模式”和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探究。这两者均是应用技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探索和期待。要把“六业”相贯通作为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明确“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一)技术教育的理论负载是科学教育的技术化,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学业”。二)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直接与“行业、产业、企业”相结合。三)技术教育价值就是创新创业,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创业、就业”。
二、如何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府责任。办好一所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推行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政策有着必然作用。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政府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1、推动促进概念再造。“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作为口号提一提,而要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NAIT”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政策支持。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市场经济”时代,在政府的政策布局之中,“行业、产业、企业”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一定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3、确保资源的投入。“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投入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要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投入。
(二)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业”参与。一是要培养“三业”界所需要的人才,学工的必须到工厂进行实习实训;学农的必须农村、农场,就要到农场进行实习实训。二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点就是要让“三业”界参与到学校的就业工作中来,这有助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成功。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使命。教师是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是决定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惑
(一)政府认同出现矛盾。资源投入分“三、六、九”,举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权责不分束缚了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资源投入多和资源投入少,办学历史长和办学历史短,国家管理的学校和地方管理的学校,其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特点相较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教学性研究型大学、研究性教学型大学更强调它的行业性和地方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是不行的。
(二)自我认同危机感。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应用型大学”正陷入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之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越来越强烈,这种危机感表现在大学对自身定位模糊不定,办学模式千校一面,办学特色日益衰减。“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之路应该指向何方是目前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举棋不定的症结所在。
(三)社会认同面临尴尬。有研究者称“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价值取向行业性,设置目标应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需体现复合型,培养过程更要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必须体现多元化。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要“行业、产业、企业”参与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要认同这个培养人才的承担是有难度的。
(四)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求的学历层次也在逐步提高,这样教师不断攀升学历,这对学校长远的发展和教师结构的优化确实起到了保障作用。可就“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规格和要求来讲,仅有单一化教师结构是无法满足教育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一定要强调教师具备丰富的 “行业、产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操作能力。这些构建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问题,在短期内均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学校突破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而努力外,政府出台相应的积极政策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 “六业”,即指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家新,连进军.应用技术本科:技术哲学的反思与解读[J].福建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总第190期).
[2]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3]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05期.
[4]陈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08期.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资助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六业”贯通;应用型大学;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逻辑等问题,一直是教育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方面进行探讨。
一、“六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
“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是一个前提性的理论逻辑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讲,搞清楚什么是“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带有前提性的一个理论逻辑问题。现在,我们来对中国本土实践而产生出来的“构建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办学模式”和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探究。这两者均是应用技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探索和期待。要把“六业”相贯通作为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明确“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一)技术教育的理论负载是科学教育的技术化,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学业”。二)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直接与“行业、产业、企业”相结合。三)技术教育价值就是创新创业,从“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上讲,就是“创业、就业”。
二、如何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府责任。办好一所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推行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政策有着必然作用。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政府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1、推动促进概念再造。“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作为口号提一提,而要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NAIT”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政策支持。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市场经济”时代,在政府的政策布局之中,“行业、产业、企业”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一定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3、确保资源的投入。“应用技术大学”需要投入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要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投入。
(二)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业”参与。一是要培养“三业”界所需要的人才,学工的必须到工厂进行实习实训;学农的必须农村、农场,就要到农场进行实习实训。二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点就是要让“三业”界参与到学校的就业工作中来,这有助于“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成功。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使命。教师是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师素质是决定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实施“六业”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惑
(一)政府认同出现矛盾。资源投入分“三、六、九”,举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权责不分束缚了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资源投入多和资源投入少,办学历史长和办学历史短,国家管理的学校和地方管理的学校,其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特点相较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教学性研究型大学、研究性教学型大学更强调它的行业性和地方性,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是不行的。
(二)自我认同危机感。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 “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应用型大学”正陷入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之中。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越来越强烈,这种危机感表现在大学对自身定位模糊不定,办学模式千校一面,办学特色日益衰减。“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之路应该指向何方是目前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举棋不定的症结所在。
(三)社会认同面临尴尬。有研究者称“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价值取向行业性,设置目标应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需体现复合型,培养过程更要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必须体现多元化。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要“行业、产业、企业”参与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要认同这个培养人才的承担是有难度的。
(四)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随着我国近年来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求的学历层次也在逐步提高,这样教师不断攀升学历,这对学校长远的发展和教师结构的优化确实起到了保障作用。可就“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规格和要求来讲,仅有单一化教师结构是无法满足教育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一定要强调教师具备丰富的 “行业、产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操作能力。这些构建实施“六业”相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问题,在短期内均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学校突破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而努力外,政府出台相应的积极政策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 “六业”,即指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家新,连进军.应用技术本科:技术哲学的反思与解读[J].福建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总第190期).
[2]文静,薛栋.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3]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05期.
[4]陈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08期.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资助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