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理上的问题。就此,我们以新乡市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高校41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3月19日——2010年5月19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压力状况等方面。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高校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进而给予他们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1.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
在被调查的三年级学生中总人数为4100人,填写贫困生问卷的人数为192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46.8%,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1650人,所占比例高达85.9%。贫困学生主要有:(一)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600-1500元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差的学生;(二)父母亡故或离异、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三)父母年事已高、家庭遭遇意外或不幸、家庭有长年需要治疗的病人、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学生;(四)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因学致贫”的学生;(五)父母从企业下岗,无法提供经济来源的学生。1920人不同程度的有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获得过奖助学金。例如,其中潘某同学来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兄妹多。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几亩地的产出,收入很少。现在母亲有病一直住院治疗,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2.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班里贫困生占班级总人数比例为30%—40%的有45%,认为比例占40%—50%的有33.4%,可见高校贫困学生很多。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60.4%来自家庭,21.4%来自国家助学贷款,18.2%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生活费调查中,15%特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10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4元钱;47.4%的贫困生月活费200—300元,每天6元伙食费基本够吃;25.5%的一般学生生活费300—400元能吃好。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相比低很多。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
3.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调查数据显示93.6%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好、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导致无心学习,很多门功课不及格。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正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现状使他们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的贫困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他们的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
4.贫困学生总体上具有乐观的心态、团结同学和远大抱负,但是有的同学因为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大学期间结交异性知心朋友有很少的占58.3%,其他41.7%的同学没有或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分析看原因有:(1)因为贫困生生活费很少,没有闲钱用于异性朋友交往。(2)因为生活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无法与异性同学深入交往,从而不会有知心的异性朋友。
5.被调查的贫困生都是大三学生,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都认为就业竞争太激烈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80%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大部分同学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6.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意思比较强,对于学校贫困资助政策基本认可,也有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调查贫困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选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占97.4%,选得到社会关爱和帮助的占2.6%。在贫困上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有小分同学对此不太满意,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另外部分同学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较少,发放报酬不是很多。他们在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们感到很压抑很疲惫。
二、结果分析、改善措施及建议
1.贫困生的界定困难
我们通常把因家庭人均收入较少,学生在校期间月可支配金额(含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和学校的各类奖助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支付各类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称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这是一个定性的标准,很模糊,对工作的指导性不强,难以操作。我们希望有专项资金用于走访贫困生家庭调查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希望高校能高度重视。一方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一方面联系社会资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
2.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
每学年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更新数据库,对贫困生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建议学校应该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3.加大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做到物资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
结合“八荣八耻”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加强以下几点教育:(一)教育他们树立缴费上学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二)培养贫困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全靠他人的资助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贫困生的成长;(三)加大对贫困生问题的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尤其是要加大对贫困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先进事迹的报道和宣传,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关心、爱护贫困学生,使之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要使贫困生充分认识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学校老师要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不定期找他们谈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扶助工作之中,激励贫困生要坦然面对困难,学会自立自强,讲究诚信,懂得感恩,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增强发展能力。
4.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在当前大学校园里,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了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希望高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1):87,112.
[2]冯超.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0):186-187.
[3]谢清.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表现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2):51.
[4]饶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2010(34):64.
作者简介:陈丽丽(1979—),女,河南开封人,助教。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1.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
在被调查的三年级学生中总人数为4100人,填写贫困生问卷的人数为192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46.8%,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1650人,所占比例高达85.9%。贫困学生主要有:(一)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600-1500元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差的学生;(二)父母亡故或离异、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三)父母年事已高、家庭遭遇意外或不幸、家庭有长年需要治疗的病人、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学生;(四)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因学致贫”的学生;(五)父母从企业下岗,无法提供经济来源的学生。1920人不同程度的有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获得过奖助学金。例如,其中潘某同学来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兄妹多。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几亩地的产出,收入很少。现在母亲有病一直住院治疗,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2.贫困学生在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班里贫困生占班级总人数比例为30%—40%的有45%,认为比例占40%—50%的有33.4%,可见高校贫困学生很多。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60.4%来自家庭,21.4%来自国家助学贷款,18.2%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生活费调查中,15%特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10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4元钱;47.4%的贫困生月活费200—300元,每天6元伙食费基本够吃;25.5%的一般学生生活费300—400元能吃好。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相比低很多。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
3.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调查数据显示93.6%贫困生学习成绩较好、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导致无心学习,很多门功课不及格。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正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现状使他们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的贫困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因此他们的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
4.贫困学生总体上具有乐观的心态、团结同学和远大抱负,但是有的同学因为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大学期间结交异性知心朋友有很少的占58.3%,其他41.7%的同学没有或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分析看原因有:(1)因为贫困生生活费很少,没有闲钱用于异性朋友交往。(2)因为生活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无法与异性同学深入交往,从而不会有知心的异性朋友。
5.被调查的贫困生都是大三学生,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都认为就业竞争太激烈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80%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大部分同学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6.贫困学生自强自立意思比较强,对于学校贫困资助政策基本认可,也有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调查贫困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选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占97.4%,选得到社会关爱和帮助的占2.6%。在贫困上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有小分同学对此不太满意,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另外部分同学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较少,发放报酬不是很多。他们在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们感到很压抑很疲惫。
二、结果分析、改善措施及建议
1.贫困生的界定困难
我们通常把因家庭人均收入较少,学生在校期间月可支配金额(含家庭提供的经济支持和学校的各类奖助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支付各类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的学生称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这是一个定性的标准,很模糊,对工作的指导性不强,难以操作。我们希望有专项资金用于走访贫困生家庭调查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希望高校能高度重视。一方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一方面联系社会资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
2.建立贫困生信息库,全面了解和掌握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
每学年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更新数据库,对贫困生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建议学校应该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3.加大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做到物资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
结合“八荣八耻”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诚信教育。加强以下几点教育:(一)教育他们树立缴费上学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二)培养贫困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全靠他人的资助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贫困生的成长;(三)加大对贫困生问题的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尤其是要加大对贫困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先进事迹的报道和宣传,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关心、爱护贫困学生,使之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要使贫困生充分认识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学校老师要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不定期找他们谈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扶助工作之中,激励贫困生要坦然面对困难,学会自立自强,讲究诚信,懂得感恩,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增强发展能力。
4.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在当前大学校园里,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理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了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们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希望高校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徐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1):87,112.
[2]冯超.高校贫困生界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0):186-187.
[3]谢清.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表现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2):51.
[4]饶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2010(34):64.
作者简介:陈丽丽(1979—),女,河南开封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