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因云彩而美丽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传体文学巨著《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其最重要原因是它具有高超独到的写人技巧。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其中的名篇,虽为二人合传,但不难看出太史公对蔺相如情有独钟,极尽写其之能事。尤其是衬托手法独具匠心,无论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还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腻的刻画,都是为了衬托蔺相如这位大智大勇的爱国英雄。
  本文的主角是相如,这从开头对二人身份的叙述中即可看出,一个是“凭勇气闻于诸侯”的赵国“上卿”,一个为“宦者令舍人”,天地悬殊,但正如此才更反衬出蔺相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仅此当然不够,太史公还把他安排在赵国君臣“予璧”“勿予”的两难之境,借缪贤犯死举荐才出场,让其奉命于危难之间。如此煞费苦心,不都是为了衬托相如政治家的头脑和战略家的眼光吗?让一个长期埋没在底层、才华横溢的草根英雄呼之欲出。
  完璧归赵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秦赵之形势。此时秦国邀请赵王“会于河外渑池”,不亚于鸿门宴,以至于廉颇做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无异于生死诀别。种种叙述,都成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出色表现的有力反衬。环境越险恶,越能衬托出相如“知死必勇”的气节。
  司马迁之所以特别推崇蔺相如,是因为他认为,在战国这样的多事之秋,文臣武将对诸侯国的生存危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此时“谋臣”比“武将”的作用还重要。文中诸如此类的背景叙述,既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把人物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借此来衬托蔺相如的形象。
  鲁迅说过:“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蔺相如就是这样的一个“优良人物”,本文更通过秦赵两国的“别种人”来衬托。司马迁把相如放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的故事中,入木三分地塑造了秦赵君臣等“一群人”,来衬托相如独特的“这一个”;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对这“一群人”穷其形、尽其相,达到以奸衬智、以怯衬勇、以庸衬能、以傲慢狭隘衬大度宽容的效果。
   当相如献璧于秦时,秦王仅“坐章台见相如”,且将璧“传以示左右及美人”以戏弄相如,数语述之,其骗璧之心昭然若揭;秦王换璧是假,骗璧是真,试探赵国虚实是真。秦之群臣也狐假虎威,“皆呼万岁”,无赖之极,太史公把秦国君臣傲慢贪婪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正因敌人如此奸诈,才更衬托出相如的鲜活形象,他持璧却立,怒发冲冠,怒斥秦王,表现出了果敢刚毅的性格。其后的“相视而嘻”,“毕礼而归之”,活画出秦国君臣前倨后恭、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之态,又衬托了相如应对复杂局面的过人智慧。渑池之会时,秦方故伎重演,“威风凛凛”,“请”赵王奏瑟,“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全然没把赵国君臣放在眼中。正是这样的虎狼之秦才更衬托出相如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他“张目叱之”使秦王“左右皆靡”。韩兆琦评此说:“于此事见秦国君臣的极度傲慢,见蔺相如的智勇拔俗。”
   再反观蔺相如身边的赵国君臣,且不必说献璧之前的优柔寡断,莫知计之出的拙劣表现,就在相如以死相胁秦王鼓瑟时,竟无人记录如此“光彩”的一笔,正是“蔺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此处太史公仅用“顾召”一词,惜墨如金,无须他言,赵君臣当时畏怯呆木之状已活灵活现,这不正反衬出相如的大智大勇吗?在蔺相如官拜上卿后,司马迁又不厌其烦地记下了赵国群臣的语言,先写廉颇小觑其功,认为“徒以口舌为劳”,蔑视其出身,说他“素贱人”,还宣恶言“必辱之”,一赵国良将竟如此傲慢狭隘;再写相如门客“请辞去”的浅薄见识。两者的表现与相如的一让再让、委曲求全相照,进一步衬托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襟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卓智。
   太史公正是将蔺相如放到了一个广阔的历史天空之中,通过赵弱秦强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秦赵君臣的映衬,得以让蔺相如的形象光彩照人。
  [作者通联:江苏灌云高级中学语文组]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表达了这样的作文评分观点:“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文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①,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它们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地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在摸索一条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命题思路。因此,通过对两地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我们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地一个煤矿塌方,五名矿工被困在井下。他们挤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黑暗潮湿、空气稀薄。挺过了两天,仍然没有被搭救的迹象,他们开始绝望。一个老矿工告诉其他四位年轻矿工,自己是十多年前一次大矿难的幸存者。那次,他没有吃的,没有水,没有灯光,熬过了八天,终于被解救出来。此时四双眼睛突然闪现出光芒,他们开始平静下来,相互鼓励,企盼营救。经过几天的坚持,最终他们获救了。许多时候,
(一)    【评议论文】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原文提要】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科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
我国台湾省2009年学科能力测验(相当于大陆高考)是台湾2006年实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以来的第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其中的国文考科。既维持了学科能力测验的命题精神,又体现了台湾新课改的理念。相比较于大陆高考语文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文言文与语体文试题比例大致相当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于2007年9月公布的《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考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台湾《考试说明》)规定:“命题
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刘徽《机智地教学:循着学生的线索——评介日本学情卡教学模式》,原载《当代教育科学》第10期。   【内容提要】学情探测在日本具体化为学情卡评价,是档案袋评价的日本本土化运用。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学情卡全
已经读了不知多少关于母爱的文章,可当自己欣赏的眼波流淌在《纸船》和《金色花》的字里行间时,感动的航母还是淹没在了冰心打造的情感海洋里,文字中那富有生命质感的线条深深浅浅地牵扯着那不设防的心灵之网,此时,无所适从的思绪如漫天飞雪,纷纷扬扬裹卷了整个意境的世界。  作者在广阔的大海上细腻地伸展着她那思念母亲的情感触角,她总是留着留着一张张纸,这纸是为装载她对母亲遥远的思念而留下的,是为装载作者心头那沉
“功夫在诗外”,原是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作诗更应该注重内容、意境。由此可知,所谓“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一个作家作品的优劣,是由其阅历、见解、识悟所决定的,更是由其才智、学养、操守、精神等形而上的东西所决定的。只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磨淬的历
不管承认不承认,初中语文被边缘化了——尽管在中学里,语文仍然被称之为主课。  不知从何时起,在语文学习方面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多上一节课与少上一节课无所谓,甚至多上或少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也无所谓。多上少上看不出来,还不如不上,省得浪费时间。这种“共识”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这也许就是导致中学语文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那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普遍都非常重视呢?大概是: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