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丰骨劲 味厚神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淄博市博物馆现藏有两件清代书法家刘墉的行草书册,经折装帖本,真迹,一为绢本《行草书册》;一为纸本《行书册》。品相均为完好。由于较为珍贵,从保护的角度,一直收于本馆库房内,秘不示人,在文化传承的今天,艺术理应面向大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艺术价值,我们把它请出来,研究它,其目的除了传播外,更是对书写者书法艺术的再认识。鉴于此,谈点体会,与大家共识。
  
  行草书册
  
  该册为绢本,古旧色。外册高35厘米,宽23厘米。内页字幅高27厘米,宽19厘米,16页,字3l行,共90字,每行三字不等。字如鹅卵大。
  该本是剪贴了刘墉书作而装册的,剪贴痕迹犹在,册中原文是否有散失和遗漏,已无从考证了,只有对现有的内容来认定。
  书迹原文是:
  南唐主书作颤笔摻曲之状,道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法。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好学金错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李氏又复能墨竹,此互相备也。刘墉
  下钤白文印“臣墉之印”、朱文印“石庵”。
  以上原文是刘墉杜撰,还是剪贴者另有原文?这里已看不出它的真实面貌了,我们只能借鉴史料了:
  据《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摻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书,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宣和书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北宋人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摻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从以上句子看,刘氏可能有本而书,因暂无资料,这里不赘述了。
  
  行书册
  
  该册为蜡笔纸本,纸旧色黄。外册高22.5厘米,宽15厘米。内页字幅高21.5厘米,宽11厘米,10页,字20行,共96字,每行五字不等,字似核桃大,
  该本同样是剪贴了刘墉的书作而装册的。所选用的是清人严可均《全后汉文·东都赋》里面的部分内容。
  书迹的原文是:
  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而耳目弗菅,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库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饪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元德,谠言宏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盘哉乎斯世!”刘墉
  下钤白文印“刘墉之印”、朱文印“石庵”。
  纵观全文,可以肯定地说,前面会是有遗漏的,这里也不作探讨了。
  
  刘墉的书法艺术
  
  清代书法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曾出现过碑学与帖学两大流派。以乾隆为界,前者为帖学期,后者为碑学期。而刘墉正处在碑学兴起的后帖学期,其书风仍然保持着晋唐、宋元时期的帖学遗风。文人之气犹存,不受碑派影响。
  刘墉书法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造就了他。他出身名门望族、仕宦之家,三十几岁步入清廷为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王文善书,即善学前贤,又有创造性,自成一家书。他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明清帖学集大成者。由于身处社会之高层,加之渊博的学识修养,与成亲王、梁同书、翁方纲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
  从两书册看刘墉的书法艺术,风格相近,书写时期不远。只是字的大小有区别。大者字形舒展,小者字形内敛。鉴于两书册均为剪贴辑字,不能窥其完整,这是给人留下的遗憾之处。我们也只能从其字形、结构、点划、用笔以及上下关系,来探其书法内质。虽是残篇,但能感觉出刘墉书法那字字珠玑、相得益彰的艺术魅力。
  点是刘墉书法的重要特征之一,他的点,聚墨藏气,丰腴饱满。不论直点、横点、斜点均俯仰有势,遥相呼应。这可能是从“点似瓜子”“点如高山坠石”的古训里得到的启示吧,以点代划,由点简约笔划,因而扩展到字形抱圆式。字形以面为点,外弱内强,有凝其笔墨、稳如泰山的独特艺术风格,被世人誉之为“浓墨宰相”。
  在刘墉字的笔划中,横、竖、撇、捺皆为短促,不大伸大展,不事张扬,保持团和之气。用笔中,则强调下笔和收笔的重按一轻提一重按的顿挫节奏,虚化一笔的中间段,形成了筋骨粗壮、屈腿抱团、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这大概是浸润楷书已久,择笔短毫,用笔谨慎的缘故。然楷书功底,尽在腕底,美不胜收。
  偏旁部首的规范,是构建好一个字的关键,此册刘墉书法的偏旁部首,各自到位,独立成形,不挤兑,不越位,不突兀,不矮化。既相互谦让照应,又主次分明,随形赋势,恰到好处,为架构一个整体字,储备了良好的板块基础,足见临池之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刘墉的字视为“黑、圆、光”,但从该二册书贴中看,并非完全这样。刘墉书法既有晋唐风骨,又有宋元意态,董、赵之气藏于毫端。大字不见散,小字不显肿;上下叠加,层次分明;左右相照,互不拥挤;静中有动,顾盼生情。纤巧之笔贯于纸上;筋骨之貌露于形中;生涩之势展于字外。回环趋势、萦带左右、粗细变化被刘墉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黑圆光”说,只是停留在表象之上。
  明清书法家虽然带有馆阁体痕迹,但在今天看来,刘墉书法在书史的长河中,仍然有着耀眼的高度,光彩照人,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正如包世臣评其曰:“意兴学识,超然尘外”(《艺舟双楫》),近人康有为评其曰:“大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广艺舟双楫》)。此语不虚。
  


  


  


  

其他文献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一个著名的民间窑场,是中国制瓷传统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窑口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窑特色和深远的影响,以质朴、挺拔的造型,豪放、生动的装饰而著称,在陶瓷手工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磁州窑器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色彩,代表了宋代形成的庶民艺术层面    磁州窑是指从晚唐、五代起,直到近代,在古代磁州范围内存在的一批制瓷窑场生产的产品。这些窑场的产品以供应周围地区的民间日用为
期刊
吉州窑是唐宋时期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五百年。吉州窑遗址位于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如冈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
期刊
民国瓷器主要是指1911年至1949年烧制的瓷器作品。原供职于清朝官窑的大量工匠与民间匠人一起烧造了不同风格的瓷器,以高低档次划分可分为陈设瓷器与日用瓷器,以景德镇瓷为代表,其中尤以新粉彩瓷、浅绛彩瓷等新瓷别具特色。    关注定律一:身在近代,不输古代    近十余年来,收藏界普遍认为民国瓷器难登拍卖市场的大雅之堂,对民国瓷器过于忽视,实际上,在过去的十余年,民国瓷器中的高档陈设瓷价格正以每年至
期刊
1月16日上午,北纬拍卖首届艺术精品拍卖会落槌,全场117件拍品共成交5542.1万元,成交率56%。其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共40件拍品,成交4315万元,成交率55%。  拍前被广泛看好的数十件龙袍并未掀起高潮,全场30件龙袍仅半数成交,而且绝大多数是以起拍价成交。其中—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蓝色龙纹男夹吉服袍以2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日龙袍拍卖的最高价。拍前未被看好的—件清御用黄绸绣陀罗尼经
期刊
参观北京的紫禁城,无论是通过门廊向大殿内作惊鸿一瞥,还是屏息蹑足从金銮殿肃然穿过,或是漫步于内苑禁宫,都会将人的思绪带回往日的岁月,使人为那些富丽堂皇、千奇百怪的家具陈设所倾倒。这些家具,有的以漆制而描上纹饰或镀上金银,有的以木制而镶嵌宝石螺钿或是色彩斑斓瑰丽的掐丝珐琅,各自成套,依旧日宫廷布置而摆放井然,琳琅满目,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尤其令人惊愕的是,绝大部分木制桌、椅、柜、宝座、屏风以至香几都是
期刊
从2004年开始,每到金秋十月,景德镇市就会变得热闹起来,人们都在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而忙碌。去年10月18日“2008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增加了一个新亮点——“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开馆。  景德镇是拥有千年制瓷历史的名城。尤其是明、清两朝,景德镇为皇家烧造的官窑瓷器使之成为世界瓷都而名扬四海。景德镇御窑代表了当时最精湛的制瓷工艺。  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
期刊
“收藏家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陈丹青在获得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道,“过去三十年出现的民间收藏家并不只是在收藏,而是在抢救——罗哲文先生抢救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樊建川先生抢救真实的抗战史与文革史。历史的伤痛,因为他们的抢救而有可能恢复局部的历史机能。我相信历史要是知道,会站起来向他们致敬!”  1月5日上午,“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在京揭晓。该评选由农工党中央文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2009年4月4日至8日,假座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all3举办2009年春季拍卖会。八个拍卖类别包括常设的当代及现代亚洲艺术、传统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珠宝及腕表拍卖,以及首次举办的名酒拍卖会,共呈献逾1700件珍品,总估价逾6亿港币。部分拍品将于3月在亚洲各地及纽约巡回展览,并于4月4日至7日在香港公开展出。    本季春拍“玳丽华瀛一日本承传盛唐御制玳瑁宝盒专拍”将为收藏家奉
期刊
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科学的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利用天然资源发明了漆器,从此揭开了漆器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漆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的漆器品种和不同的制作工艺,如盛行于战国时期的彩绘漆器、汉代的金银扣漆器、唐代的金银平脱漆器等。雕漆是漆器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却以后来者居上之势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漆器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    
期刊
五大名窑之外,北宋崛起的陕西耀州窑系、南宋的龙泉窑系烧制了著名的南北青瓷;磁州窑、吉州窑则独辟蹊径,开创了有别于青瓷系的多样的诗文、图案纹饰装饰风格;景德镇的青白釉瓷器也崭露头角;由于“斗茶”的兴盛,黑釉茶器大行其道,福建建窑及河南黑釉瓷成为宋代名器。这些民间瓷窑名气远不如五大名窑,但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对社会风尚影响深远,从“饭店用耀州窑青瓷碗,饮食担子用定州白瓷瓶”,斗茶用黑瓷,胭脂盒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