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思奕,中学政治一级教师,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教研处副主任。2013年入选为东莞市高中学校首批校长后备干部,2015年入选为省“强师工程”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第二批培养对象。曾主持过两项课题且分别获得省小课题研究三等奖、东莞市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主持的市级课题有《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撰写的教学论文有近二十篇在省、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有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11期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第6期。
曾编辑: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叶老师:在我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有几个人,我一直对他们心怀感恩,并视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第一位是学校原副校长江世洲老师。在我刚毕业那几年,他耐心地指导我的政治课堂教学,并指导我组织和开展学校第一届辩论赛活动,指导我筹建和开展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工作,并鼓励我用非常原始的电脑技术创办了学校第一本心理刊物《心语》,在我还不太清楚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情况下,帮助我申报了市级课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最后该课题获得了东莞市科研成果二等奖的荣誉。正是因为刚毕业那几年,有这样一位愿意无私帮助和培养我的好老師,才会有今天逐渐成长起来的我。而今天的我,也非常感谢那个时候什么都愿意尝试并全力以赴的自己。
第二位是我专业成长的导师,东莞市教研员王定国老师,他有着深厚的教育功底、超人般的学习能力、诗人般的生活情趣,王定国老师是我在教育道路上追寻的榜样。每次在我觉得有倦怠感、在教学中失去方向的时候,听一听王定国老师的教研报告或指导,总会觉得力量满满,豁然开朗。在学校的三尺讲台教学以外,有这样一位导师,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做课题研究,打造名师团队,强化优质课堂理念,提供报刊、教材、教参编写等专业成长的平台,总觉得在东莞做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曾编辑: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有哪些得失可以与同行分享?
叶老师:从教十五年来,最大的得,就是自己对教育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对教学,兢兢业业,无愧于心。这么多年来,正因为一直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所以也爱着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时,也收获了一批批爱着我的学生,一种师道尊严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最大的失,就是觉得从教以来,自己经历了那么多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因为当时没有意识到或者太忙,没有及时积累下来。现在想想,很多都已经忘记或丢失了。如果当时就能把以前的教学过程积累下来,或许就能给自己留下专属自己的教育专著了。所以,作为教师,最大的一笔资源,就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勤于积累、乐于反思,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最好途径。
曾编辑:在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您又是如何走出“高原期”“瓶颈期”的?
叶老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肯定都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我记得自己有几次,连续多年留守高三,天天在题海中埋头研究复习备考,结果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只为应试服务、固定模式的复习课,然后就开始有点厌倦,不知道怎样去丰富自己的课堂,怎样去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就开始去听同备课组老师上课,听科组老师上课,听东莞市名师上课,观摩全国的优质课堂,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参加各种教研会议,听他人的总结汇报,让我感觉又能获得新的力量,提出新的追求目标。因上,我觉得,当遇到“高原期”“瓶颈期”时,走出自己的课堂,多听听,多学习,自己的倦怠期和困惑期或许就过去了。
曾编辑:在您看来,理想的教师生活是怎样的?您现在的状况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叶老师:在我看来,理想的教师生活,是在工作中遵循自己的教育理想,师道尊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一群热爱自己的学生和教育理念的追随者。在业余生活中,有自己的运动爱好、音乐修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业余爱好群体,在家庭中对自己的伴侣负责、对父母孝顺、对儿女的成长陪伴不缺位。现在的状况,我觉得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期待的,虽然每天工作也是非常的忙,但是仍然有家庭欢聚日、朋友相聚的时间,所以感觉生活还是幸福而美好的。
曾编辑: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叶老师:在我看来,教师成长必须经历以下几个途径:第一,自身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勤于加强教学反思和总结,潜心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第二,敢于请进来,乐于走出去,大胆上公开课,请他人为自己评课、诊断课堂,乐于学习他人课堂,寻找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第三,加入名师团队,寻求专家引领,在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团队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是教师成长、克服教师倦怠的重要途径。
曾编辑:能说说您最近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热点吗?
叶老师:最近比较关心的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在政治课堂中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种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这些素养和能力,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曾编辑:在您的成长中,有哪些人、哪些事情对您影响至深?
叶老师:在我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有几个人,我一直对他们心怀感恩,并视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第一位是学校原副校长江世洲老师。在我刚毕业那几年,他耐心地指导我的政治课堂教学,并指导我组织和开展学校第一届辩论赛活动,指导我筹建和开展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工作,并鼓励我用非常原始的电脑技术创办了学校第一本心理刊物《心语》,在我还不太清楚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情况下,帮助我申报了市级课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最后该课题获得了东莞市科研成果二等奖的荣誉。正是因为刚毕业那几年,有这样一位愿意无私帮助和培养我的好老師,才会有今天逐渐成长起来的我。而今天的我,也非常感谢那个时候什么都愿意尝试并全力以赴的自己。
第二位是我专业成长的导师,东莞市教研员王定国老师,他有着深厚的教育功底、超人般的学习能力、诗人般的生活情趣,王定国老师是我在教育道路上追寻的榜样。每次在我觉得有倦怠感、在教学中失去方向的时候,听一听王定国老师的教研报告或指导,总会觉得力量满满,豁然开朗。在学校的三尺讲台教学以外,有这样一位导师,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做课题研究,打造名师团队,强化优质课堂理念,提供报刊、教材、教参编写等专业成长的平台,总觉得在东莞做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曾编辑: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有哪些得失可以与同行分享?
叶老师:从教十五年来,最大的得,就是自己对教育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对教学,兢兢业业,无愧于心。这么多年来,正因为一直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所以也爱着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时,也收获了一批批爱着我的学生,一种师道尊严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最大的失,就是觉得从教以来,自己经历了那么多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因为当时没有意识到或者太忙,没有及时积累下来。现在想想,很多都已经忘记或丢失了。如果当时就能把以前的教学过程积累下来,或许就能给自己留下专属自己的教育专著了。所以,作为教师,最大的一笔资源,就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勤于积累、乐于反思,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最好途径。
曾编辑:在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您又是如何走出“高原期”“瓶颈期”的?
叶老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肯定都会碰到“高原期”“瓶颈期”。我记得自己有几次,连续多年留守高三,天天在题海中埋头研究复习备考,结果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只为应试服务、固定模式的复习课,然后就开始有点厌倦,不知道怎样去丰富自己的课堂,怎样去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就开始去听同备课组老师上课,听科组老师上课,听东莞市名师上课,观摩全国的优质课堂,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参加各种教研会议,听他人的总结汇报,让我感觉又能获得新的力量,提出新的追求目标。因上,我觉得,当遇到“高原期”“瓶颈期”时,走出自己的课堂,多听听,多学习,自己的倦怠期和困惑期或许就过去了。
曾编辑:在您看来,理想的教师生活是怎样的?您现在的状况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叶老师:在我看来,理想的教师生活,是在工作中遵循自己的教育理想,师道尊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一群热爱自己的学生和教育理念的追随者。在业余生活中,有自己的运动爱好、音乐修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业余爱好群体,在家庭中对自己的伴侣负责、对父母孝顺、对儿女的成长陪伴不缺位。现在的状况,我觉得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期待的,虽然每天工作也是非常的忙,但是仍然有家庭欢聚日、朋友相聚的时间,所以感觉生活还是幸福而美好的。
曾编辑:在您看来,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叶老师:在我看来,教师成长必须经历以下几个途径:第一,自身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勤于加强教学反思和总结,潜心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第二,敢于请进来,乐于走出去,大胆上公开课,请他人为自己评课、诊断课堂,乐于学习他人课堂,寻找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第三,加入名师团队,寻求专家引领,在名师工作室或名师团队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是教师成长、克服教师倦怠的重要途径。
曾编辑:能说说您最近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热点吗?
叶老师:最近比较关心的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养。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在政治课堂中体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种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这些素养和能力,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