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校级教改“医学生医疗诚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2014JG-10;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教育(2012)20号(16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使得人类开始将不少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探讨解决思路、方法。从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到其被人类认识、了解与熟知。而今,艾滋病的危害自不言待,这致使绝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甚至连相关话题都避而不谈,对艾滋病患者更是避如蛇蝎。造成如今的现状不是因为艾滋病病毒,也不是因为艾滋病患者,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冷漠。
关键词:医学生;艾滋病;反歧视
一、大学生认识与歧视
(一)大学生认识现状
从某一角度而言,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艾滋病仍属于人类之力无法改变的那一部分。换言之,人类面对艾滋病时是无奈的,无力更改的;这也许就是艾滋病一直以来让人避而远之的原因。从现实角度讲,遇到这种无法改变结果的情况,我们只能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事发之前的预防上。预防宣传才是艾滋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无力改变的后期治疗转移到前期的预防宣传工作中,从而提高未感染的健康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达到防治艾滋病的目的。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投以关注最多的地方,是人类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这里人口较其他地方更为密集,因而也是艾滋病宣传工作最应做到扎实、全面、到位的区域。但相关数据却得出“近年来,我国高校艾滋病患病率上升较快;2011-2015年15-24岁的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1]这让人吃惊的不仅仅是数值的飙升,而是在花大力气“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后仍旧没有起到相应效果所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二)大学生性行为与歧视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主人,医学生是其中最具特殊性的一类。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医学生主宰着未来的生命,是有生力量的成就者。但对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3份相关调查、报告的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支持有多个性伴侣和婚外情;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应当认可商业性行为。[2]
2.现阶段高校艾滋病疫情传播速度加快,而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2011-2015年新增的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大中学生群体有96%是性传播,其中依据男女比例(11:1)的调查显示男男同性传播占到学生群体新增HIV患者的近60%。[3]
3.依据对西安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含临床、护理、药学等主要专业)关于艾滋病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医学生对与艾滋病患者进行非传播途径接触抱有怀疑态度;在非传播途径中,只有一半的医学生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近三分之二的医学生表示不愿意或者将主动避免在日后的医务工作中与艾滋病患者接触。[4]
二、正视艾滋病与性行为
在受到传统思想及教育模式束缚的同时,却又生活在“开放”的思想、行为方式逐渐改变的环境下,当代大中学生可以说是成长在一个“时代过渡期”,换言之,我国当代大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时代”。
出于对艾滋病“必死无疑”的恐惧心理,大家只是偏执的认定了HIV带来的结果却忽视了感染的过程。既往的事实都印证了“千里之堤溃于蝼蚁”,因此决不能再对性行为持含糊、放任的态度。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膨胀,让许多人失去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我,开始在物欲横流中放纵自己。而我们的教育、社会却还未正视过艾滋病和性行为,更不要说大中学生对此的认识程度。作为每个中国人几乎都有不言而喻的思想: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公共场合谈论“性”、艾滋病等是极为避讳的,仅仅在医疗、科研和情人间会较少的涉及到此类话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众多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选修课等形式系统的获得“性”与HIV等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院校少之又少。[5]
二、医学生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是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医学生有着较为专业、系统的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有着前途和未来人生的相对确定性。在奋斗在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的同时,医学生也是平凡的,也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情感和顾虑。
(一)医学生认知水平亟待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医学生对于HIV的一般传播途径知晓率远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但同时对于诸如蚊虫叮咬等非传播途径;口交、同性性行为等传播途径的认知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正是基于这种认知的低水平,才会出现:在首次性行为时仅有两成医学生使用安全套;在男男同性性行为时均未使用安全套等危险行为。[6]然而像这样的危险行为在医学生的主流观点中被曲解为“同性恋是性取向自由和心理精神问题”。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目前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宣传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样的认识误区势必会影响着未来的执业生涯。
(二)医学生渴望与患者愿望
受制于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大部分医学生并不能通过教学去认知HIV的相关知识。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表示更希望能设立必要的课程来系统的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只有宣传与讲座。[7]对于患者而言,勇敢的前往医疗单位接受治疗已经是他们的全部的希望与情感寄托;但事实却是HIV患者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社会歧视因素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放弃、选择离开。实际上,今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研水平整体的提高,我国艾滋病治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可以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较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病发的致死率。[8]
(三)历史使命
如今,便捷的科技已无处不在,五花八门、各种形式的交友、交流平台更是层出不穷。然而“点击”的技术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击碎了象牙塔的宁静;在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又无情地延长了“隔离线”。无论是宪法、法律亦或是無形的道德伦理,都赋予我们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包括艾滋病患者的求生权。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医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中流砥柱;艾滋病反歧视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恪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参考文献】
[1]吴文君,邓腊梅,陈卫健,高启胜.新形势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09):765-766.
[2]郑煜煌,易露茜,杨旭,赖力英,周华英.长沙市部分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6):515-518.
[3]吴文君,邓腊梅,陈卫健,高启胜.新形势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09):765-766.
[4]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反歧视态度现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02):246-249.
[5]张福娟,周静,高蓉.高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4(27):379-380.
[6]陈舸,郑武雄,林丽.医学生艾滋病知识及对同性恋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09):599-606.
[7]洪霞.医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关怀室.我国艾滋病人整体病死率降了64%[J].社区医学杂志,2011(11):71.
作者简介:宫飞(1988—),男,汉族,籍贯:陕西,辅导员/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思政教育,单位:西安医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使得人类开始将不少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探讨解决思路、方法。从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到其被人类认识、了解与熟知。而今,艾滋病的危害自不言待,这致使绝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甚至连相关话题都避而不谈,对艾滋病患者更是避如蛇蝎。造成如今的现状不是因为艾滋病病毒,也不是因为艾滋病患者,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冷漠。
关键词:医学生;艾滋病;反歧视
一、大学生认识与歧视
(一)大学生认识现状
从某一角度而言,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艾滋病仍属于人类之力无法改变的那一部分。换言之,人类面对艾滋病时是无奈的,无力更改的;这也许就是艾滋病一直以来让人避而远之的原因。从现实角度讲,遇到这种无法改变结果的情况,我们只能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事发之前的预防上。预防宣传才是艾滋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无力改变的后期治疗转移到前期的预防宣传工作中,从而提高未感染的健康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达到防治艾滋病的目的。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投以关注最多的地方,是人类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这里人口较其他地方更为密集,因而也是艾滋病宣传工作最应做到扎实、全面、到位的区域。但相关数据却得出“近年来,我国高校艾滋病患病率上升较快;2011-2015年15-24岁的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1]这让人吃惊的不仅仅是数值的飙升,而是在花大力气“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后仍旧没有起到相应效果所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二)大学生性行为与歧视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主人,医学生是其中最具特殊性的一类。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医学生主宰着未来的生命,是有生力量的成就者。但对于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3份相关调查、报告的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支持有多个性伴侣和婚外情;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应当认可商业性行为。[2]
2.现阶段高校艾滋病疫情传播速度加快,而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2011-2015年新增的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大中学生群体有96%是性传播,其中依据男女比例(11:1)的调查显示男男同性传播占到学生群体新增HIV患者的近60%。[3]
3.依据对西安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含临床、护理、药学等主要专业)关于艾滋病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医学生对与艾滋病患者进行非传播途径接触抱有怀疑态度;在非传播途径中,只有一半的医学生愿意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近三分之二的医学生表示不愿意或者将主动避免在日后的医务工作中与艾滋病患者接触。[4]
二、正视艾滋病与性行为
在受到传统思想及教育模式束缚的同时,却又生活在“开放”的思想、行为方式逐渐改变的环境下,当代大中学生可以说是成长在一个“时代过渡期”,换言之,我国当代大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时代”。
出于对艾滋病“必死无疑”的恐惧心理,大家只是偏执的认定了HIV带来的结果却忽视了感染的过程。既往的事实都印证了“千里之堤溃于蝼蚁”,因此决不能再对性行为持含糊、放任的态度。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膨胀,让许多人失去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我,开始在物欲横流中放纵自己。而我们的教育、社会却还未正视过艾滋病和性行为,更不要说大中学生对此的认识程度。作为每个中国人几乎都有不言而喻的思想: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公共场合谈论“性”、艾滋病等是极为避讳的,仅仅在医疗、科研和情人间会较少的涉及到此类话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众多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选修课等形式系统的获得“性”与HIV等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院校少之又少。[5]
二、医学生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是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医学生有着较为专业、系统的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有着前途和未来人生的相对确定性。在奋斗在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的同时,医学生也是平凡的,也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情感和顾虑。
(一)医学生认知水平亟待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医学生对于HIV的一般传播途径知晓率远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但同时对于诸如蚊虫叮咬等非传播途径;口交、同性性行为等传播途径的认知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正是基于这种认知的低水平,才会出现:在首次性行为时仅有两成医学生使用安全套;在男男同性性行为时均未使用安全套等危险行为。[6]然而像这样的危险行为在医学生的主流观点中被曲解为“同性恋是性取向自由和心理精神问题”。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目前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宣传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对于医学生而言,这样的认识误区势必会影响着未来的执业生涯。
(二)医学生渴望与患者愿望
受制于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大部分医学生并不能通过教学去认知HIV的相关知识。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表示更希望能设立必要的课程来系统的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只有宣传与讲座。[7]对于患者而言,勇敢的前往医疗单位接受治疗已经是他们的全部的希望与情感寄托;但事实却是HIV患者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社会歧视因素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放弃、选择离开。实际上,今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研水平整体的提高,我国艾滋病治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可以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较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病发的致死率。[8]
(三)历史使命
如今,便捷的科技已无处不在,五花八门、各种形式的交友、交流平台更是层出不穷。然而“点击”的技术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击碎了象牙塔的宁静;在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又无情地延长了“隔离线”。无论是宪法、法律亦或是無形的道德伦理,都赋予我们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包括艾滋病患者的求生权。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医学事业奋斗和献身的中流砥柱;艾滋病反歧视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恪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参考文献】
[1]吴文君,邓腊梅,陈卫健,高启胜.新形势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09):765-766.
[2]郑煜煌,易露茜,杨旭,赖力英,周华英.长沙市部分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6):515-518.
[3]吴文君,邓腊梅,陈卫健,高启胜.新形势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09):765-766.
[4]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反歧视态度现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02):246-249.
[5]张福娟,周静,高蓉.高校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4(27):379-380.
[6]陈舸,郑武雄,林丽.医学生艾滋病知识及对同性恋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09):599-606.
[7]洪霞.医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关怀室.我国艾滋病人整体病死率降了64%[J].社区医学杂志,2011(11):71.
作者简介:宫飞(1988—),男,汉族,籍贯:陕西,辅导员/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思政教育,单位: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