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由择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间的生源大战、家长们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最基本的价值观,降低了教育质量,恶化了教育环境,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强烈不满。本文粗略探讨了择校的主要原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均衡教育 遏制 择校风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67-02
【Abstract】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chool social phenomen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chool, such as between the school student war, the parents of to select one school to school right, money and bad behavior, serious damage to the educ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nd fairness, violated the education of the purpose and the most basic values, reduced the education quality,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caused the social members strong dissatisfa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in roughly select one school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Balanced education Contain School choice wind
择校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择校风开始盛行。所谓择校就是指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通过向所谓的重点学校交纳“择校费”等形式,以图让孩子进入到一个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强大、管理科学合理的学校。目前择校风是越演越烈,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择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间的生源大战、家长们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最基本的价值观,降低了教育质量,恶化了教育环境,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强烈不满。
深入学校分析择校风盛行的根源,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中小学的择校问题,成为了各级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择校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一、择校的成因分析
择校现象的兴起,并不是偶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产物。择校现象部分归因于历史,部分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够,优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学校以择校费养校。
教育是一个纯消费的行业,它自身不赚钱,需要政府不断地加大投资,完善教学设备,提高师资水平。但是,投资教育花钱多、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政府不愿意在教育上多投资,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能立竿见影的面子工程。调查发现,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挪用、强占、挥霍教育经费的情况。于是有条件的重点学校就收取较高的择校费,进行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奖金的发放,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以及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1]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择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2.优秀教育资源不足,供需矛盾难以缓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比以前更加充足。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国家政策上的宏观调控都越来越重视。但是择校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原因在于普通性资源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然而优秀教育资源仍然短缺。所谓优秀资源是指各类重点学校及它们所具有的充足的经费、良好的现代教育设备、知名的教师和完善的管理模式。社会对优秀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对优秀师资和高升学率的追求,导致了择校风。其实,优秀教育资源的匮乏与社会对它大量的需求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社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条共识:只要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是给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家长们在孩子入学时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2]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校间差距大。
早些年我国为了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重点学校的办法。对少数学校实行政策倾斜,经费投入充足,师资高待遇引入,这些举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削弱了普通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凸现。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秀的师资等资源配置都集中在了少数的重点学校,这一批重点学校在如今的择校浪潮中彰显了其强大的优势,故而出现了重点学校人满为患,普通学校门可罗雀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主要表现为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源不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山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及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校舍破旧,教师待遇差,使得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向城镇和经济发达的县市流动。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缺少骨干教师,教学质量低。教师的流动也促使了学生的流动性增加,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差距助长了择校风。
对于择校风的盛行,大多数人认为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的。然而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为什么择校风越来越盛行?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时没有兼顾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择校风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择校风的存在又导致了好生源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学校,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又掀起了更高的择校浪潮。我们发现唯有均衡教育资源才能遏制择校风。
二、均衡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1.多渠道筹集资金,不以择校费养学校。
(1)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用于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应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然而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严重不够,而地方性财政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更是少得可怜,难以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设施和师资方面的现状。我们知道将资金投入教育事业,见效慢,不容易出政绩,所以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不够,热情不高。教育是一项有利于公众和国家的长远福祉。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比例。
(2)鼓励企业和个人捐助教育事业,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富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教育事业捐助,不仅能减少各级财政的负担,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捐赠较多的企业和个人也不妨搞个年度排行榜,宣传企业捐资助学的事迹,有利于促进捐资助学的氛围。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也要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致富的目的是为了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给自己的同胞,以便为社会带来最大最久的价值,让学生们形成普遍的价值观。[3]国家还可以适时推出教育彩票来筹集教育资金发展教育事业。
2.全面优化师资质量,均衡师资。
(1)完善制度,严格录用教师。全面提高教师整体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也能均衡教育资源。在教师录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教师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管理教师,对于不合格和不能胜任教学本职工作的教师也要通过一定程序辞退。
(2)改革校长管理制度,提升校长素质。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若校长自身素质差,组织能力不强,腐化堕落,就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校长的选拔非常重要。校长应该民主投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打破终身制。校长的选拔应该比普通教师的录用更加严格。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间差距。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将拥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生源等,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合理分配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1)重点扶持薄弱学校,鼓励薄弱学校发展特色教育。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原因外,还与地理位置、政府支持有紧密的关系。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政策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适当的倾斜,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遏制择校风。政府部门从财政经费和教育费中抽出部分经费专门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且在人事制度上,也要给予配套的优惠政策,并鼓励其发展特色教育。
(2)均衡师资,在片区内实行校长、师资迁移制。一个校长决定一个学校,良好的师资是办学的关键。实施“轮岗制”,或者“挂职锻炼”的办法,选派年轻有为的业务精英、能力强的干部到薄弱的学校任职,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均衡。尽量让十佳校长、名师在各校之间轮换,可以起到“换血”的作用,打破了优质师资的固定化,既合理将生源分流,又能发挥出名师的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迁移中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均衡化,使优质资源在动态中实现平衡,使学生家长因师资力量问题而择校的热情锐减,有效的遏制择校风。[4]
(3)打破学校界线,实现学区化管理。“学区化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校间差距,提高优质资源使用率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5]创建一种“共享”的规则和机制,让集中的优秀资源流动起来,让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除了课程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外,还可让教师们在学区内定期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开放式讲课,跨校学术交流、优秀教师跨校兼职等形式来打破学校界线,来实现学区化管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了,才能实现教育均衡,择校也就自然消失了。[6]
(4)均衡生源,招生计划定向分配。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家长们择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能考上好的高中进而进入好的大学。相关部门可以将好的高中的招生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来进行定向分配,每所学校按照初三毕业生人数的比例来获得定向指标,这样可以调动每一所初中学校的积极性。因为所谓的“差”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到好的高中学习。家长再也不用为了择校而大费周折。[7]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严格按照学生的户口和家庭住址的情况来审核,确保就近入学的政策落实到位。
三、结束语
总之,择校问题直接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供求关系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择校,红头文件年年发,但择校风仍不见减。屡禁不止的现实告诉我们,强令禁止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追其根本,找出症结所在。政府应加大投资扩充教育资源,致力于区域均衡教育的发展,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发展均衡教育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尽早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校间差距,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苦恼,让孩子们不论身在怎样的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单士兵.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看挤名校背后的公平期待[N].潇湘晨报,2006.5.11
3 何家理、王 敏.浅谈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及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5(6):87~89
4 翟 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8(1):12~14
5 吴 亮、刘 丹.“均衡教育”的上海突破[J].燎望,2007(33)
6 钟 琳.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8
7 王美玲.我国“择校”现象透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3~44
【关键词】均衡教育 遏制 择校风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67-02
【Abstract】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chool social phenomen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chool, such as between the school student war, the parents of to select one school to school right, money and bad behavior, serious damage to the educ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nd fairness, violated the education of the purpose and the most basic values, reduced the education quality,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caused the social members strong dissatisfa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in roughly select one school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Balanced education Contain School choice wind
择校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择校风开始盛行。所谓择校就是指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通过向所谓的重点学校交纳“择校费”等形式,以图让孩子进入到一个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强大、管理科学合理的学校。目前择校风是越演越烈,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择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间的生源大战、家长们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最基本的价值观,降低了教育质量,恶化了教育环境,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强烈不满。
深入学校分析择校风盛行的根源,找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中小学的择校问题,成为了各级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择校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一、择校的成因分析
择校现象的兴起,并不是偶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产物。择校现象部分归因于历史,部分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够,优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学校以择校费养校。
教育是一个纯消费的行业,它自身不赚钱,需要政府不断地加大投资,完善教学设备,提高师资水平。但是,投资教育花钱多、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政府不愿意在教育上多投资,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能立竿见影的面子工程。调查发现,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挪用、强占、挥霍教育经费的情况。于是有条件的重点学校就收取较高的择校费,进行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奖金的发放,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以及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1]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择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2.优秀教育资源不足,供需矛盾难以缓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比以前更加充足。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国家政策上的宏观调控都越来越重视。但是择校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原因在于普通性资源短缺问题得到了缓解,然而优秀教育资源仍然短缺。所谓优秀资源是指各类重点学校及它们所具有的充足的经费、良好的现代教育设备、知名的教师和完善的管理模式。社会对优秀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对优秀师资和高升学率的追求,导致了择校风。其实,优秀教育资源的匮乏与社会对它大量的需求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社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条共识:只要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是给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家长们在孩子入学时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2]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校间差距大。
早些年我国为了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重点学校的办法。对少数学校实行政策倾斜,经费投入充足,师资高待遇引入,这些举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也削弱了普通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凸现。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秀的师资等资源配置都集中在了少数的重点学校,这一批重点学校在如今的择校浪潮中彰显了其强大的优势,故而出现了重点学校人满为患,普通学校门可罗雀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主要表现为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资源不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山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及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校舍破旧,教师待遇差,使得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向城镇和经济发达的县市流动。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师队伍极不稳定,缺少骨干教师,教学质量低。教师的流动也促使了学生的流动性增加,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差距助长了择校风。
对于择校风的盛行,大多数人认为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的。然而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为什么择校风越来越盛行?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时没有兼顾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择校风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择校风的存在又导致了好生源都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学校,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又掀起了更高的择校浪潮。我们发现唯有均衡教育资源才能遏制择校风。
二、均衡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1.多渠道筹集资金,不以择校费养学校。
(1)提高各级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比例。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用于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应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投资的多少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然而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严重不够,而地方性财政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更是少得可怜,难以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设施和师资方面的现状。我们知道将资金投入教育事业,见效慢,不容易出政绩,所以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不够,热情不高。教育是一项有利于公众和国家的长远福祉。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比例。
(2)鼓励企业和个人捐助教育事业,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富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教育事业捐助,不仅能减少各级财政的负担,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捐赠较多的企业和个人也不妨搞个年度排行榜,宣传企业捐资助学的事迹,有利于促进捐资助学的氛围。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也要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致富的目的是为了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给自己的同胞,以便为社会带来最大最久的价值,让学生们形成普遍的价值观。[3]国家还可以适时推出教育彩票来筹集教育资金发展教育事业。
2.全面优化师资质量,均衡师资。
(1)完善制度,严格录用教师。全面提高教师整体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也能均衡教育资源。在教师录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教师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管理教师,对于不合格和不能胜任教学本职工作的教师也要通过一定程序辞退。
(2)改革校长管理制度,提升校长素质。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若校长自身素质差,组织能力不强,腐化堕落,就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校长的选拔非常重要。校长应该民主投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打破终身制。校长的选拔应该比普通教师的录用更加严格。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间差距。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将拥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生源等,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合理分配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1)重点扶持薄弱学校,鼓励薄弱学校发展特色教育。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原因外,还与地理位置、政府支持有紧密的关系。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政策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适当的倾斜,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遏制择校风。政府部门从财政经费和教育费中抽出部分经费专门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且在人事制度上,也要给予配套的优惠政策,并鼓励其发展特色教育。
(2)均衡师资,在片区内实行校长、师资迁移制。一个校长决定一个学校,良好的师资是办学的关键。实施“轮岗制”,或者“挂职锻炼”的办法,选派年轻有为的业务精英、能力强的干部到薄弱的学校任职,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均衡。尽量让十佳校长、名师在各校之间轮换,可以起到“换血”的作用,打破了优质师资的固定化,既合理将生源分流,又能发挥出名师的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迁移中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均衡化,使优质资源在动态中实现平衡,使学生家长因师资力量问题而择校的热情锐减,有效的遏制择校风。[4]
(3)打破学校界线,实现学区化管理。“学区化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校间差距,提高优质资源使用率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5]创建一种“共享”的规则和机制,让集中的优秀资源流动起来,让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除了课程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外,还可让教师们在学区内定期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开放式讲课,跨校学术交流、优秀教师跨校兼职等形式来打破学校界线,来实现学区化管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了,才能实现教育均衡,择校也就自然消失了。[6]
(4)均衡生源,招生计划定向分配。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家长们择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能考上好的高中进而进入好的大学。相关部门可以将好的高中的招生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来进行定向分配,每所学校按照初三毕业生人数的比例来获得定向指标,这样可以调动每一所初中学校的积极性。因为所谓的“差”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到好的高中学习。家长再也不用为了择校而大费周折。[7]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严格按照学生的户口和家庭住址的情况来审核,确保就近入学的政策落实到位。
三、结束语
总之,择校问题直接反映了我国当前教育供求关系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择校,红头文件年年发,但择校风仍不见减。屡禁不止的现实告诉我们,强令禁止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追其根本,找出症结所在。政府应加大投资扩充教育资源,致力于区域均衡教育的发展,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发展均衡教育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尽早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校间差距,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苦恼,让孩子们不论身在怎样的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单士兵.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看挤名校背后的公平期待[N].潇湘晨报,2006.5.11
3 何家理、王 敏.浅谈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及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5(6):87~89
4 翟 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8(1):12~14
5 吴 亮、刘 丹.“均衡教育”的上海突破[J].燎望,2007(33)
6 钟 琳.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8
7 王美玲.我国“择校”现象透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