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确实,语感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及挖掘语感因素强、语感点多的言语材料供学生赏析、品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切身感悟言语意蕴,习得语言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实践语言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宜的材料,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奇崛之处吟咏诵读品其韵
小学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典范性。阅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能反映人物特质、表现思想情感、凸显文章主旨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进行推敲、揣摩,细细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进行积累语言以外,更需要反复吟咏诵读,因声解义,以声传情,让学生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以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
平凡之处切身体察嚼其味
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都是编者在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准确诠释先进课程理念基础之上精心选编的。有的课文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意味隽永。作者往往把情味、理趣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进行批文入情的真切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争吵》中有一句“终于挨到了放学。”该句中一个“挨”字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如自己和伙伴闹别扭,和父母闹矛盾时的心情和心理体验,再联系上文柯利亚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相关之处揣摩比较知其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确实,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批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是获得语感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尤其是那些在语言形式上前后照应,关联紧密之处,往往体现了作者情感转化、变化或深化,这更是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语言的形态感受上升到对语言品格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法的高度。经常让学生这样体悟,对学生的语感形成和提升无疑是有很大助益的。
矛盾之处推敲咀嚼见其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而言,熏陶感染他们的主要凭借就是课文。有的课文思想性强,情感强烈直白,有的课文却把深刻的人文内涵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语境,领会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这种敏锐细腻的语境感也是语感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言外之处迁移内化悟其神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情感,感受语言魅力。又因为语言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迁移内化、练中强化的读写渗透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培养方式,它通过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将自己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出来,其过程就是对自己的语感运用、再训练过程。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倘若教师能够呈现大量的语感因素多、语感点多的言语材料提供学生接触、浸润和品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力就能获得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中心小学 )
语文教师自身要善于发现及挖掘语感因素强、语感点多的言语材料供学生赏析、品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切身感悟言语意蕴,习得语言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实践语言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宜的材料,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奇崛之处吟咏诵读品其韵
小学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典范性。阅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能反映人物特质、表现思想情感、凸显文章主旨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进行推敲、揣摩,细细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进行积累语言以外,更需要反复吟咏诵读,因声解义,以声传情,让学生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以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
平凡之处切身体察嚼其味
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都是编者在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准确诠释先进课程理念基础之上精心选编的。有的课文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意味隽永。作者往往把情味、理趣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进行批文入情的真切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争吵》中有一句“终于挨到了放学。”该句中一个“挨”字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如自己和伙伴闹别扭,和父母闹矛盾时的心情和心理体验,再联系上文柯利亚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相关之处揣摩比较知其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时,“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确实,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批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是获得语感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尤其是那些在语言形式上前后照应,关联紧密之处,往往体现了作者情感转化、变化或深化,这更是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语言的形态感受上升到对语言品格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法的高度。经常让学生这样体悟,对学生的语感形成和提升无疑是有很大助益的。
矛盾之处推敲咀嚼见其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而言,熏陶感染他们的主要凭借就是课文。有的课文思想性强,情感强烈直白,有的课文却把深刻的人文内涵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语境,领会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这种敏锐细腻的语境感也是语感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言外之处迁移内化悟其神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这样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情感,感受语言魅力。又因为语言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迁移内化、练中强化的读写渗透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培养方式,它通过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将自己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出来,其过程就是对自己的语感运用、再训练过程。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倘若教师能够呈现大量的语感因素多、语感点多的言语材料提供学生接触、浸润和品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力就能获得较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