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铜出自潘天寿?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国年间,许多书画名家都喜欢在铜面上创作书画,而后交由名刻工,最后完成铜质文房的制作。这些书画名家有吴待秋、林纾、姚茫父、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等,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为陈师曾和姚茫父。茫父先生曾说:“余与师曾的画往往溢于纸绢之外”,指的就是在铜上创作书画作品,也称之为“书画铜”。新中国成立后,在铜板上创作书画的名家较少,但偶尔为之的也有唐云、谢稚柳等人。
  笔者收藏有是一件刻铜作品,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0.5厘米,铜质为红铜(或称为紫铜),所绘内容为“丰收图”。巧的是,在1952年,潘天寿也画过一幅纸本的《丰收图》(现藏潘天寿纪念馆)。二者相较,无论是布局、内容及题款,均有较高的相似度。那么,此刻铜是否出自潘天寿之手呢?
  同绘丰收图
  这件铜版画面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农村粮食丰收的场景。画面中心是一副张贴于院落大门上的对联,上联为“十年迎建设”,下联是“五谷庆丰登”,横批为“国泰民安”;画面中,柳树下绘几间瓦屋,院内一人正在劳动。画面左下方刻绘一群鸡,有站立张望的,有伫于条石上的、有正在啄食的??条石旁是一些乱木,乱木上是一堵院墙,上有隶书题字“丰收图”,另一行用行书题写“五九国庆寿”;左侧墙角勾勒出一堆草垛;画面左下边刻绘了四位农民正赶着满载粮食的牛车回村落,健壮的耕牛及牛车采用写实的手法,人物的开脸及衣着用古法绘出;牛车上方的院墙上有5株露头的棕榈树。
  而在1952年,潘天寿曾画过一幅纸本的《丰收图》。从构图及绘画内容看,铜版与纸本绘画有很高的相似度。现有资料从未记载过潘天寿画过铜版,加上铜版与纸本绘画较高的相似性,或许会让人认为此铜版可能是现代人依据纸本绘画后仿的。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潘天寿以纸本绘画为基础在铜版上进行了再创作。
  为国庆献礼
  195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浙江美术界也不例外。一篇关于浙江省美术创作会议的报道文章《迎接国庆十周年 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丰收》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浙江省文化局与浙江省美术美协统筹委会,于一月五日,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联合召开浙江省美术创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的精神,来迎接国庆十周年,争取美术创作的更大丰收。”
  文章最后写道:“代表们都情绪高涨、信心百倍,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自己创作并发动群众创作出更新更美的美术作品,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会议上,浙江美术学院有关人士就美术创作等议题作了发言报告。1959年,潘天寿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应该知道这次会议的精神,并会带头完成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创作任务。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潘天寿书画集》中,有三张国庆十周年献礼作品,由此可窥见一斑。
  潘天寿在书画创作上极为认真,对不满意或能改进的绘画作品会反复进行再创作,如《江州夜泊图》就有至少三种版本,时间跨度十余年。旧构图新处理,是潘天寿的一贯作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竹谷图》、《古松矮屋老夫家》等。抗战期间在云南时,潘天寿自题荷花:“往事不堪重回忆,十年一幅旧荷花”。
  所以,笔者猜测,潘天寿或许认为《丰收图》适合于刻铜创作,尤其适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之作,于是,他重绘“丰收图”于铜版之上,以示纪念。
  有诸多差异
  尽管铜版与纸本绘画相似度高,但因尺幅不同,所以在构图及绘制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异。
  耕牛及车
  牛是潘天寿擅长的题材,其所绘之牛体型健硕霸悍,犄角宽大而向上翘起。铜版耕牛与纸本绘画均保留了潘天寿一贯绘牛之特征,但铜版耕牛简化了背上鞍子及绳套,四蹄做了接近圆形化处理,与实际的水牛更接近,写实感更强,呈现了耕牛的稳健及力量感。
  铜版耕牛嘴角微张,两眼直视草垛,似乎想吃草,表现了牛的心理活动。牛尾微翘,也体现了动感。铜版横幅相对较长,画者采用写实手法完整绘出牛车;而纸本横幅相对较短,仅绘半截牛车。
  鸡群
  铜版与纸本绘画最大不同在于所绘鸡群。铜版中有一只跑动的鸡,纸本绘画则是一只站立的鸡。前者增加了鸡群姿态的差异性,加强了画内画外的联系,通过苔点增加了鸡食,鸡正在进食的场景生动形象。
  人物
  肩扛铁锨的农民在铜版里与牛的相对位置稍稍拉远,造成其两腿脚没有被牛遮挡住。画者通过简单的两笔就将人物的一双腿脚勾勒出来。
  柳树与瓦屋
  由于尺幅比例的差异,铜版只取柳树主树干,增画了更多迎风摇曳的柳枝。树荫下瓦屋上部之间通过苔点过渡,增添了庭院内的勃勃生机。
  正面墙脚
  铜版横幅加长,耕牛与草垛、鸡群之间的距离增大,使正面院墙完全暴露,画者通过增画两条平行线,再用小竖线分割,来表示墙脚的承重砖。铜版有小竖线的主要原因是和院墙顶上一块块的屋檐瓦相匹配。
  棕榈树
  纸本绘画能看见的棕榈树有4株,铜版是5株,这与铜版横向尺幅相对较长有关。
  对联
  对联所书并非潘天寿的常见书法风格。铜版用笔凝练厚重,在“庆”和“迎”二字写法上与纸本绘画有差异。
  题款风格
  铜版与绘画纸本的题款,用隶书题写绘画主题,而后用行书题写年款。“丰收图”三字隶书风格不易判断比较,现仅就铜版行书风格的款识进行简单分析。
  潘天寿在《中国画题款研究》一文中指出:“以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可略“一九”二字,仅用“五六年”“五七年”的纪写方法,使减少数字的重叠,较为好些,未知可否? ”
  由此可见,“五九”款既符合潘天寿自己的观点,也与纸本绘画中大量出现的“五九”二字风格相符。缺五九年的“年”字,笔者分析可能是受题款位置的长度限制。
  另外,铜质面光滑不吸墨,墨的渲染、枯湿等不易表达,但点、线、飞白等表达与纸绢无异,金石韵味足。这件刻铜作品,画者首先考虑到了铜与绢纸上的差异,充分利用点来描绘物象,如用点表示草垛、耕牛的毛皮、牛车上的粮食、瓦屋间茂盛的植物等。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刻铜作品可能是潘天寿依据1952年《丰收图》纸本亲笔绘制的。但是否就是出自其手,尚待进一步的资料研究。
其他文献
女人最宝爱自己的容颜不过,描眉画目、勾线涂唇自然是希望自己以最妥帖的姿容示人,此外还少不了戴上项链、耳环、钗头之类,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有意思的是,这些配饰之物的精致与否、品位高低与否往往就会成为人们判断这个女人是否具有魅力的要素。人靠衣装,物也如此,正像古人随身而配的宝剑,抛开精良的铸造工艺不说,他们同样看重剑具这样的附属物件。  所谓玉剑具,是指佩于刀或剑上的玉质饰物,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期刊
征战沙场的兵将往往视剑如自己的生命,统御天下的君王视剑为权力的象征,对他们而言剑是不可或缺之物。而还有一个群体,他们理想崇高、讲求节操、高傲不屈,或舞文弄墨,或针砭时弊,或清雅独闲,虽与杀伐、王权无直接关联,却同样终日剑不离身——这一群体就是中国古代的“士”。文武之道看似相隔如山,但在士人的眼里,一件冷冰冰的兵器承载着太多他们所向往的精神,他们以剑树身、明志、卫道,可以说,正是二者的相辅相依才为我
期刊
1.荷兰克罗尔·默勒博物馆运用一项X光新技术,对这张梵高于1886年绘制的花卉静态写生进行了研究。  2.奥地利维也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一只巨型螃蟹实体标本。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889年建立,拥有生物标本达  2500万件,是欧洲最为重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  3.在美国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观众观看巨幕影片《鲜活的梦想》。  4.在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的新媒体分馆,一名馆员使用交互触摸
期刊
当我们回看几千年历史,有时会觉得在时间的尘埃中,一切都显得飘渺虚幻,并不那么真实。然而,就在这空空蒙蒙中,有一道道寒光不时闪过,那么耀眼却又那么迅疾,似乎是一个暗号,在向我们提醒着什么。  没错,这是剑的寒光,百刃之君。从剑的光芒中我们看到了“天下”,兵刃碰撞、人马嘶鸣的古战场上,君王挥剑所指处,将帅提剑奋出。  追逐着剑的光芒,我们又看到了“江湖”。苍茫飘渺天涯处,一侠仗剑泯恩仇,剑的正义凛然,
期刊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工部以庾信、鲍照的清新、俊逸来引赞太白之飘然不群。在书法上,这种俊逸之美,米芾、陆游、赵孟、董其昌等亦可当之。因为其审美上的舒适为士大夫阶层所推崇。而晚清岭南著名诗人、被称为“岭南大才子”的鲍俊(逸卿,1797年至1851年),书法亦俊逸非凡。其主盟香山文坛,书法更为道光皇帝誉为“书法冠场”。  右图所示,此件作品为鲍俊43岁所作行书四条屏,内
期刊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支持下,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等组成的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13人离开南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写生活动,先后到达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峨眉等地,行程23000里。他们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工矿企业,瞻仰革命纪念地,创作新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界1950年以来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    山水文章  在壮游中,画家们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
期刊
《湖庄消夏图》是我见过的潘思牧作品中画得最好的山水,无论是构图设色,还是笔墨绘功,在潘思牧的作品中都是难得的。关于潘思牧,可资介绍的事迹不多,传世作品也较为少见,这个手卷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他的绘画面貌。  所谓湖庄,是一个风景优雅的去处,庄在水上,仿佛半岛,茅屋别业,绿树掩映,是幽人自适的好地方。何人自适?卷左有人凭窗览景,流水眼前,藕花点点,很惬意,很诗意,很入情景。他是谁呢?潘思牧没有说,
期刊
笔者藏有一对清末新彩衔环铺首耳四方瓶,它既为我们展示了庐山的旖旎风光,又让我们领略了其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细细观赏,不禁令人心弛神往。  此对四方瓶由清末、民国时期的瓷绘艺人谢海如所作,出品于1895年,高5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4厘米。四方撇口,束颈,硬折肩,长方柱式腹,上宽下窄,平底足,肩部加饰一对生动活泼的衔环辅首耳,为器物增添了几分情趣。  四方瓶正面图案为秀美的庐山风光。作
期刊
春秋战国,社会进入到了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礼乐崩坏,诸侯间彼此割据,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兵器,彼此之间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每个国家都因为拥有一批擅长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而实力大增。  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虽然立国都很早,但长期僻居东南,国小势弱。直至春秋中期后段,国力才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巅峰。为开拓疆土,扩大势
期刊
白瓷流行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