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目标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与以往认知目标相比,其目标的确定和实施难度偏大,因为情感领域不仅指人的感情,而且还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以至习惯、信仰、个性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不过情感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辩证关系,即情感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而认知则促进情感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标是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情感反映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定向,而这种心理定向的形成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定的思想认识定势,多次的情意沉淀。即情感目标的达成具有滞后、延续;非单纯说教就能完成的特点。同时,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它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情感目标要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意渗透和有意培养。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要想塑造学生的求实、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就必须付出人的情感。以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及独特的情境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情感目标应重在感染。
一、教师树立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迟到为例,有的教师见学生迟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批评;有的甚至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训斥挖苦,结果有些因故迟到的同学便认为老师太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个别无故迟到的,也会因心理逆反来个“破罐子破摔”。因此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由对老师的不满产生厌恶学习的不良情绪,学习活动不经意就为知觉所抵触。“亲其师”才能“倍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了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并能较快地把教导的要求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而努力。
二、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能使认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的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比如在讲(卖炭翁)一文时,一上课便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研读课文,其中一个导演兼道白,其他三人分别扮演白衣,使者,黄衫儿及卖炭翁,时间二十分钟后小组集体表演小话剧。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讲解课文,纠正错误。这样使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有趣的话剧节目,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兴趣。当然,在创设情境的方式上,教师可根据课题的不同进行灵活设计。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架设爱心的真情去感染学生
情感目标的达标是以“爱”为根基的。在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作者的感情是桥的这一端,学生的感情是桥的另一端。但由于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教师的教和真情实感正是架在他们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便是架起这座桥梁的基础工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作者的深厚感情。
四、教师借助朗读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固有的特点便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往往隐含有关键词语、语句或具体语境中。通过教师范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悟富有感情的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课文内容中蕴含的美。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听潮》,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海力量的赞美之情,并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情感目标是新课改特别强调的教学目标,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和积极探讨情感目标的实施。因此,要体现“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必须彻底改变“为语文而语文”的单一性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大语文氛围中去感受,去领悟,去创作,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情感反映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定向,而这种心理定向的形成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定的思想认识定势,多次的情意沉淀。即情感目标的达成具有滞后、延续;非单纯说教就能完成的特点。同时,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它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诸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情感目标要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意渗透和有意培养。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要想塑造学生的求实、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就必须付出人的情感。以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及独特的情境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情感目标应重在感染。
一、教师树立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学生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师语言表达的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迟到为例,有的教师见学生迟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批评;有的甚至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训斥挖苦,结果有些因故迟到的同学便认为老师太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个别无故迟到的,也会因心理逆反来个“破罐子破摔”。因此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由对老师的不满产生厌恶学习的不良情绪,学习活动不经意就为知觉所抵触。“亲其师”才能“倍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了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并能较快地把教导的要求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而努力。
二、教师创设和谐的情境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能使认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的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比如在讲(卖炭翁)一文时,一上课便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研读课文,其中一个导演兼道白,其他三人分别扮演白衣,使者,黄衫儿及卖炭翁,时间二十分钟后小组集体表演小话剧。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讲解课文,纠正错误。这样使枯燥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有趣的话剧节目,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满兴趣。当然,在创设情境的方式上,教师可根据课题的不同进行灵活设计。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架设爱心的真情去感染学生
情感目标的达标是以“爱”为根基的。在语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作者的感情是桥的这一端,学生的感情是桥的另一端。但由于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教师的教和真情实感正是架在他们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教学的精心设计便是架起这座桥梁的基础工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课文里作者的深厚感情。
四、教师借助朗读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中学语文固有的特点便是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情感往往隐含有关键词语、语句或具体语境中。通过教师范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悟富有感情的形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课文内容中蕴含的美。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听潮》,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对大海力量的赞美之情,并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体会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情感目标是新课改特别强调的教学目标,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和积极探讨情感目标的实施。因此,要体现“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必须彻底改变“为语文而语文”的单一性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大语文氛围中去感受,去领悟,去创作,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