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这给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回归生活理念提出的背景及思想品德课在实际中怎样贯彻这一基本理念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 : 回归生活 ; 基本理念 ; 提出;引领;贯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思想品德课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理念,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本人就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回归生活"的理念的背景及实施中如何贯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
1.思想品德旧课程存在的弊端
思想品德旧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识世界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的弊端。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品德教育课程变成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知识性条文的课程,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严重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主要不是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的体会养成好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要回归到一种好的生活层面,即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
2.“回归生活”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
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的提出是从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交往生活发展、品德发展的需要出发,具体体现为:
(1)身心发展:
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他们在经历人生的一个相对急剧变化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希望父母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对待。然而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出现了渴求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
(2)学生交往生活发展的需要
他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展,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增多,可以说他们作为孩子进入学校,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社会化了,在熟悉的交往环境中,他们的交往关系在发生性质变化。表现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处在从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过渡的时期;与老师的关系的变化:从对老师的言听计从发展到开始会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老师,从而表现出对部分老师的崇拜和另一部分老师的排斥和反感;与朋友的关系的变化:随着自身生活环境的扩大,朋友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同学、朋友中的印象,同时认为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得到自我更多的肯定,还可以从朋友处得到自身情绪的缓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他们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不熟悉的公共关系中,他们在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关系。
(3)品德的发展
他们处在向自律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向往自律,这种倾向首先以不要大人管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这一原因,在他们中间容易产生“反抗性亚文化”。同龄人的交往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最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影响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倾向从自我中心转向共处中心,随着这种发展也产生“附随伙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从阅读和学习中理解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一方面将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常常感到遭受挫折。品德发展上表现出多向度、不确定的特点,交往上充满新奇感,仿佛开始在经历一种道德历险,又在道德方面感到惶惑无助。多种交往生活的发展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方向感,无坐标感。
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脱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怎样贯彻“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环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所以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去落实。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牛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景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①利用乡土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乡土案例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因此,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利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②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2)教学方法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方法:
①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闻事例等来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观点、理论发表看法。
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材料、例证;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
③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自己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行为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学过程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牛命成长、牛态和谐的育人的过程。
我们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开始,在课首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的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倾述法等。例如:老师在执教《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可采用这样的导入: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是,在现实牛活中伤害青少年的事却屡屡发生,同学们,你或你的同学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伤害?让我们一起说一说。这里,我们通过运用前面提到的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生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后,课堂结尾也应该富有创意的向生活实践延伸,将课内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延伸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这一问题后,我们可让学生学习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有匪警、火警、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电话等。这样,既注重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实践提供了表现平台,又复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所以,让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应有的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冯根水编著)
关键词 : 回归生活 ; 基本理念 ; 提出;引领;贯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思想品德课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理念,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本人就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回归生活"的理念的背景及实施中如何贯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
1.思想品德旧课程存在的弊端
思想品德旧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道德知识识世界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的弊端。在这种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热衷于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把道德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试图依靠强制,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嫁接到学生的身上。品德教育课程变成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知识性条文的课程,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课程严重制约着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主要不是要学生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的体会养成好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出了“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要回归到一种好的生活层面,即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习惯。
2.“回归生活”要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
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的提出是从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交往生活发展、品德发展的需要出发,具体体现为:
(1)身心发展:
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他们在经历人生的一个相对急剧变化的发展时期,此时期,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希望父母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希望父母还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对待。然而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出现了渴求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
(2)学生交往生活发展的需要
他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展,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增多,可以说他们作为孩子进入学校,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社会化了,在熟悉的交往环境中,他们的交往关系在发生性质变化。表现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处在从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过渡的时期;与老师的关系的变化:从对老师的言听计从发展到开始会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老师,从而表现出对部分老师的崇拜和另一部分老师的排斥和反感;与朋友的关系的变化:随着自身生活环境的扩大,朋友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同学、朋友中的印象,同时认为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得到自我更多的肯定,还可以从朋友处得到自身情绪的缓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他们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不熟悉的公共关系中,他们在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关系。
(3)品德的发展
他们处在向自律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向往自律,这种倾向首先以不要大人管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这一原因,在他们中间容易产生“反抗性亚文化”。同龄人的交往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最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影响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倾向从自我中心转向共处中心,随着这种发展也产生“附随伙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从阅读和学习中理解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一方面将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常常感到遭受挫折。品德发展上表现出多向度、不确定的特点,交往上充满新奇感,仿佛开始在经历一种道德历险,又在道德方面感到惶惑无助。多种交往生活的发展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方向感,无坐标感。
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学生的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用生活事件来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脱出来,让其重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构思想品德。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怎样贯彻“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环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所以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要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去落实。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牛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具体说就是要做到: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景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①利用乡土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乡土案例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的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因此,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利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②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2)教学方法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以下方法:
①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闻事例等来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观点、理论发表看法。
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材料、例证;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
③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进行实际操作,解决自己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行为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学过程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惟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牛命成长、牛态和谐的育人的过程。
我们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开始,在课首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的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倾述法等。例如:老师在执教《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可采用这样的导入:我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但是,在现实牛活中伤害青少年的事却屡屡发生,同学们,你或你的同学在生活中受到过哪些伤害?让我们一起说一说。这里,我们通过运用前面提到的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生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后,课堂结尾也应该富有创意的向生活实践延伸,将课内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延伸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这一问题后,我们可让学生学习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有匪警、火警、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电话等。这样,既注重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实践提供了表现平台,又复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所以,让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应有的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冯根水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