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从国与国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实证研究发展到洲际之间文学文化的同一性平行研究,经过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洗礼,认识到共同诗学的达致要从跨文化差异诗学出发,进行寻根研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建基于现代性之上的文化批判对劣质文化要素的消解作用以及对优秀文化要素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跨文化共同诗学汇通的达致.
其他文献
李时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收录作家3046人,其中有明确籍贯者2945人,除宗室作家外,籍贯不详者56人.经由大数据技术的统计及空间图形的可视化发现,明代作家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苏、江西与福建四地,北方作家主要汇集于山东、河南、陕西、河北与京师地区.从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来看,苏州、常州、嘉兴、宁波和福州排在前四位,体现出作家环集东南的倾向.经与《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所收录作家籍贯的对比,可看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的收录更注重南北文学发展的协调性,对北方作家及遗民作家均予
原籍浙江余姚、生于江苏睢宁的阮性存,23岁应县试成功,次年开始习幕.在江苏各县任幕六七年间,刑名师爷阮性存得掌握《大清律例》等知识,历练人情世故.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阮性存赴日留学,进入私立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第二班,修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后因家事错过了毕业考试.回国后,任浙江法政学堂教习,当选省谘议局议员,与陈敬第、沈钧儒等发起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校.阮性存目睹了整个光绪朝的战争与缔约、立宪与修律,也亲历了宣统朝接二连三的改革.从秀才、幕友、法科留学生,到法政学堂(校)的教习、创建人,其早期人
阳明思想的域外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明清之际,在"东学西渐"的洪流之中,包括阳明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并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欧洲启蒙运动者的精神世界.通过梳理五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可以发现阳明思想在欧美的传播呈现出传播历程的阶段性和传播路径的交织性两大显著特征.
通过追溯西方政治哲学史可以发现,"社会制度具有正义德性"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政治哲学观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休谟、斯密、康德等人对其各有阐发,罗尔斯对前人思想多有借鉴,并升华为命题"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简称FV命题).FV命题是贯穿于整部《正义论》的核心命题.段忠桥教授从FV命题导出三个代入命题:命题A,正义是指社会基本制度(或主要制度)相关的分配正义.命题B,正义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命题C,正义要求平等地分配所有社会基本善(初始权益),除非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段忠
符号是世界被认为存在的表征,也是人之为人的证据.约500万年前当人猿辑别时,教育符号的能指(教育教学)与所指(生产生活)混沌未开,便开启符号化历程.有人便有了教育,而彼时学校的符号尚未产生.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首个学校符号"■",本原符义是:受教者接受规训的特定场所(或符号化的特定场所).其初始符用极为简单,即工具性--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符号化机构.随着第一次、第二次教育浪潮中教育能指与所指逻辑距离拉大,学校符号持续再度符号化,被附加别样意义,如"固定化的"、"体系化的"、"政治化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就业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构成了挑战.马克思主义者回应这个挑战的一种进路,是要重构马克思的工作日概念,由此可以在工作领域与闲暇领域相互渗透、数字劳动全面渗入人类生活的大数据时代识别剥削的多重性及其不正义.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是决定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为公益目标对公立医院行政干预影响到医院的运营效率,决定了政府是财政补偿的责任主体.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与政府合法性正相关.然而,中国独特的压力型体制所要求的经济绩效和政府合法性要求的福利绩效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政府在执行对公立医院补偿政策过程中所遭遇的难以突破的瓶颈.这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财政补偿部门拨付效率的精准考核,以自下而上的审查代替评议,提高民众参与度,推进医院法人治理等措施来化解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困境.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旨在通过知识分工这一视角解读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壁垒.现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工引发的外部性表现为知识专业化、知识等级化和知识分子话语联盟,这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壁垒的形塑、参与壁垒的强化以及参与壁垒的持续性再生产,进而导致公众参与的民主权利形式化为一种权利慰藉.而随着现代性的加深,知识分工也在持续深化,其带来的参与壁垒必然更加隐蔽和多样化.
哲学总是通过对人性的价值追问和对人类世界的理想建构,实现影响现实的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追求、方向和力量的话语功能.在形而上学形塑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历史演进中,总结其权威至高性、逻辑完满性、主体生产性的形塑方式,确认其是特定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辩护、统摄他者利益的二元权力结构作合理性辩护的话语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穿传统形而上学形塑权威的至上性、永恒性、逻辑性、生产性等基本方法,实现了哲学形塑话语权威的理论方式和实现话语功能的实践方式的双重变革.一方面,将对人性的追问从普遍、抽象、总体形式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
哲学史上有过三次研究旨趣的转向,这是在同一个连续进程中人们关注点不同而导致的三个事件,实际上哲学家们思考的对象一直是同一个,世界始终还是那个世界.伴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和自身开发世界的力量加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加深,看世界的视角也有变化.从历史和语义视角看,人类世界观体系演变走的是两条路线,其一是以物质为基始,其二是以心理活动为基始.由一个庞大的信念库组成的世界观体系的演变与生产力水平的飞跃、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线性相关,四者具有内在强关联性.其演变的逻辑有生产力提升的内在需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