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到底啥玩意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利润怎样界定?从收入构成看,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余额;从投资回报看,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利润,土地得地租。这是说,利润只是资本的报酬,并不是价值剩余的全部。假定企业家的投资不是自己的钱,是从银行贷的款,那资本的报酬就不是利润,而是利息了。
  问题来了,既然利息是资本的报酬,那利润不就成了无主孤魂?
  原则上,我赞成将利润看作企业家报酬,但也有疑惑:企业家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体力与脑力付出,这与员工参与生产活动无异,且企业家也领工资。企业家拿了报酬,利润怎也会是企业家报酬呢?学界有一种解释:企业家的管理是复杂劳动,除了拿工资,还得利润。我不认同。工程师的劳动也是复杂劳动,可工程师并未参与利润分配。再者,劳动复杂程度是相对而言的:电工的劳动比清洁工复杂;文秘的劳动又比电工复杂。若按复杂程度论功行赏,利润就得由多数人分享,企业家是不能独占的。
  事实却相反,利润不归企业家的例子,我们一个也找不到。利润索取权一直由财产权决定,谁有财产权,谁有利润索取权。既如此,我们可否说利润是财产权的报酬呢?细想不是。若利润是财产权报酬,那等量财产就应取得等量利润,可现实中拥有等量财产的企业,利润千差万别。
  至此,有3点结论可以明确:一、利润不是资本的报酬;二、利润不是复杂劳动的报酬;三、利润不是财产权的报酬。那利润究竟为何物?
  我认为,利润是企业家的“租”。“租”在经济学里,是指要素供给不变而收入可变的收入。进入工业社会后,“租”多样化了,大致有类似地租的经济租,其供给要素是有形资产,如土地、房屋、机械设备等;李嘉图租,供给要素是无形资产,如人的才能(天赋),商业品牌等;权力租,权力租与行政权有关,如取得政府行政许可的企业所获得的政策性盈利。
  这3种租有一个共同点:无论收入怎么变,供给要素皆不变。
  说利润是企业家的租,是利润中含有经济租,如在相对短期(一年)内,利润可能天天变,企业固定资产却不变。故经济学称固定投资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同于变动成本,特点是它不能作为成本补偿,要从利润中回收。补偿沉没成本的利润,显然应该当租看。
  再以阿里巴巴为例说李嘉图租。这几年马云赚得钵满盆满,投资当然重要,但关键是他比别人更早看到了互联网物流的商机。10年前,比马云有钱的老板多的是,如今,阿里巴巴如日中天,当时的很多大企业却苦苦支撑,何故?差别就在于企业家的才能。
  利润中是否含权力租,不好一概而论,有的企业有,有的企业没有。
  若将利润当租看,固定投资就不能以计提折旧的方式进成本。如某酒店,一间客房市价200元,每间客房平均经营成本100元,是盈利的;但若把当初建店的投资折旧进成本,每间房摊110元,酒店就得关门了。
  如果把利润当租看,企业家要多赚利润,就得抢占市场先机,把消费者当上帝,生产、经营、管理等一切活动皆要以满足消费者为中心。
  租的再一个特点,即它是恒久收入。若把利润当租看,那企业就不可急功近利,而应着眼长远,打造自己的品牌。要知道,品牌是可创造收入的,品牌收入其实就是租。时下国内不少企业热衷于贴牌生产,我总想,这样借用人家的品牌给别人交租,何不自己创品牌收租呢?
其他文献
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世事难料,大概大半年前,小老板杜怀忠实实在在接到了一个大“馅饼”:跨国大公司出价150万元要购买他公司注册使用的域名。  然而,世事同样难料,还没等他从狂喜中反应过来,不久情势就急转直下,不仅快到手的“馅饼”飞了,连属于他的域名也没了,公司客户更大大缩水……  以下为杜怀忠的自述。  注册域名扩财路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原本是国内一家大型照明国企业务员的我,几年业务跑下
简要地叙述了脑中含铁蛋白 (铁蛋白、转铁蛋白等 )的代谢异常在各种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ole of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the brain of
摘 要 企业改制重组以后,通过升级销售管理系统以及完善和细化仓储管理责任制,搭建临时库房,购置必要的防雨设施,基本解决货位存放数量大,货压货,产品发霉,库存损耗大,发货效率低问题。  【关键词】玻璃仓储;发货效率;管理  陕西蓝星是在原国有特困企业——陕西玻璃厂改制企业,占地面积280亩,独立拥有铁路专运线,原燃材料和产品发运主要靠铁路和汽运解决。  企业目前有两条浮法在线镀膜玻璃生产线,熔化总量
眼看着寒冬到来,“死亡”的字样总是能轻易令人动容,心生感触。尤其是O2O创业,现今可以说是“尸横遍地”。资本造就了O2O市场的繁荣,但也导致了行业的萧瑟和衰败。  O2O是一个残酷的市场,目前仍处于混战阶段,其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还尚未完全被摸清。在去年,本刊也总结了一批O2O死亡名单,情况之惨烈,颇为触目惊心。但时间推移到2015年,这个趋势仍未止歇,还是不断有多家O2O平台宣布“死亡”,原因基本
期刊
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