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德育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径;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
【关键词】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是真正做到即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大概并不多吧!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法提倡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等等。但这些却未曾真正的融入过教育活动中。“育人”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德育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径。因此,德育必须渗透每一个学科。可“育人”实际上多数时候都是班主任是主角,而其他的老师在德育方面大多都担任配角。
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忽视品德教育。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广大人民教育者们不称职,更不是说我们的老师不会教书。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好老师。这主要原因是当今的教育制度把我们的教师逼得太紧。不仅使教师工作辛苦,更使学生感到学习任务繁重。这也是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结果。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学生的知识是有了。但我们的有些教材或课程似乎与现实脱节了,又的甚至很严重。其次,现在的封闭式教育也太过于严苛。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清朝闭关自守致使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同样如此,学生最终会走入社会。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使学生被束缚在校园这个特定而狭小的空间里。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同样人的个性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
因此,也使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定势”,那就是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数。就拿高中来说吧,只要考试结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学校排名次,甚至与全市或全省的考生进行分数排名。最终搞成了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事儿。这也是现代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片面追求分数。从而有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使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轨道。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风气——知识“万能论”。
“重知识轻能力”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整天在书本之中徘徊,而没有多少时间感知世界之灵、体验生活之美等。从而使学生麻木,没有创造力,缺乏思维“变势”而形成了思维“变势”。“重知识轻能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教育学中提倡能力重于知识,发展学生各项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实现。从课程发展观看当代中国以“课程是知识”为主,这容易导致“重物轻人”。从教育发展前景来看,“课程是经验”更适合我国教育。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进程,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溯到中国古代了。从“四书”、“五经”到《孙子兵法》,从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义之道”,从“丝绸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歌赋。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影响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越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没有多少诗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了。都说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但看一看在诺贝尔奖项上的中国人是屈指可数。我们的祖先却在那时抒写出了许许多多辉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创造过多少奇迹,可到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超越了,并且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吧。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这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何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
如果分数是学习的动力,那么一定会使学生泯灭掉一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假如一个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价值取向的学习者,难道他不会主动的学习吗?但终究教育的改革是一条长远的路程,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广大的教育学者们别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授业”时还有“传道”、“解惑”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俊梅.“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2]吴晓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新探[D].苏州大学,2010.
[3]张之鑫.探索新课程实施途径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7.
【关键词】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是真正做到即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大概并不多吧!我们的教育理论、教育法提倡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等等。但这些却未曾真正的融入过教育活动中。“育人”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德育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各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径。因此,德育必须渗透每一个学科。可“育人”实际上多数时候都是班主任是主角,而其他的老师在德育方面大多都担任配角。
我们的教育却往往忽视品德教育。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广大人民教育者们不称职,更不是说我们的老师不会教书。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好老师。这主要原因是当今的教育制度把我们的教师逼得太紧。不仅使教师工作辛苦,更使学生感到学习任务繁重。这也是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结果。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学生的知识是有了。但我们的有些教材或课程似乎与现实脱节了,又的甚至很严重。其次,现在的封闭式教育也太过于严苛。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清朝闭关自守致使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同样如此,学生最终会走入社会。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使学生被束缚在校园这个特定而狭小的空间里。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同样人的个性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
因此,也使许多人形成了一个“定势”,那就是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数。就拿高中来说吧,只要考试结束就立即在班上和学校排名次,甚至与全市或全省的考生进行分数排名。最终搞成了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事儿。这也是现代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片面追求分数。从而有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些问题使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轨道。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风气——知识“万能论”。
“重知识轻能力”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整天在书本之中徘徊,而没有多少时间感知世界之灵、体验生活之美等。从而使学生麻木,没有创造力,缺乏思维“变势”而形成了思维“变势”。“重知识轻能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教育学中提倡能力重于知识,发展学生各项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实现。从课程发展观看当代中国以“课程是知识”为主,这容易导致“重物轻人”。从教育发展前景来看,“课程是经验”更适合我国教育。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进程,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文明似乎在逆向发展。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溯到中国古代了。从“四书”、“五经”到《孙子兵法》,从孔子的儒家文化到孟子的“仁义之道”,从“丝绸之路”再到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歌赋。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影响了全世界。而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超越这千百年前的古人了,也没有多少诗人作家可以造就出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了。都说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但看一看在诺贝尔奖项上的中国人是屈指可数。我们的祖先却在那时抒写出了许许多多辉煌的篇章。但世界名人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创造过多少奇迹,可到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超越了,并且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吧。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这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何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
如果分数是学习的动力,那么一定会使学生泯灭掉一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假如一个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有价值取向的学习者,难道他不会主动的学习吗?但终究教育的改革是一条长远的路程,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广大的教育学者们别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授业”时还有“传道”、“解惑”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俊梅.“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2]吴晓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新探[D].苏州大学,2010.
[3]张之鑫.探索新课程实施途径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