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的文字独具一格,像雪一样剔透凛冽,又像火一样温暖熏人。作为生于大兴安岭山脉间的写作者,她的笔端诉说着北极村雪国的童话和人世间所有的温暖与伤怀。你读她的文,就是看风景在眼前一页页翻过,正是所谓的读书阅人生。
她叫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白山黑水之地,中国最北端的村子——北极村。她端庄娴静,落落大方,本是爽朗女子,因嘴角的浅浅梨涡,笑起来典雅温婉。她的文字从容不迫,总是娓娓道来,却又饱含深情。
我喜欢她,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开始,到今年年初的《群山之巅》,一直跟随。读她的文,是一种享受。她的叙述基调一贯较为平淡,无论是写人生的悲凉或欢愉,都是笑里藏着泪,风雨中透着阳光。
她曾说,在她的故乡,推开窗就是山峦、河流与草滩,那些花香、草香和流水的气息伴着鸡鸣狗吠迎面扑来。1997年阴历七月十五的夜晚,她往窗外一望,河流被映照得闪闪发亮,月光似在流水上燃烧,美得惊心动魄。那种寂静而优美的环境,让她的写作美好而从容。写于此环境下的《伪满洲国》,让人读一句便不愿放开。美好的事物,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隔了时空依然能心领神会。
多年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动至今犹记。迟子建怀着澄澈之心,深入鄂温克族的世界,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世人讲述这个默默无闻的民族与生活的抗争,以及那优美的爱情。她的文字诗意小巧,那白纸黑字的背后,是一个被太多故事压弯了腰的长者,围着炉火,在白雪和驯鹿的环绕下,听风吹动树林,听驯鹿啃噬苔藓,轻轻地,把故事说给你听。
今年刚读的《群山之巅》,依然是感动和惊喜。那隐匿于群山之间的龙盏镇就是一幅人间万象缩影图,恶之花盛开,善之花璀然,白雪皑皑,月光无言。群山之巅的太阳火,将人世间的罪恶点燃。她在故事的最后,让一场大雪覆盖了所有的声音。她真喜欢雪,而她的文字,就如同雪。
我一直相信,听别人的故事,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
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她的童年被白雪、漠河、北极村、木头房子、冰封的江面填满。夏天,夜里十一点还明晃晃一片,所以她曾写,向着白夜旅行;而冬天,光明却打盹,昼极短夜极长,世界忽然全是光明或者忽然全是黑暗。长夜漫漫的冬天,人们围着炉火闲聊,故事说不尽。也许,从那时起,故事便在她心中落地生根发芽,所以,后来的她成了很会说故事的人。
说故事的人,往往,本身就是故事。
她的母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爱好诗文,因酷爱三国时期曹植名篇《洛神赋》(曹植又名曹子建),故为女儿取名为迟子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拿着红纸来请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写对联,她从小便记得墨汁倾泻于红纸上的感觉,与雪飘落一般,能让心与世界安静地对话。
从小爱好写作的她,笔下流转着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与明月,它们是她灵魂里深深的刻印。如她所说,她出身于社会底层,她从童年建立起的世界,就是一幅底层的生活图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充满了欢笑与眼泪,微小而真实。
1981年,她考上了大兴安岭师专,三年后,她回到山村任教。1985年,她参加了省作协在萧红故乡呼兰县办的小说创作班。那年,她的《北极村童话》发表于《人民文学》,从此正式走上文坛。作为著作颇丰、才貌兼备的名家,面对盛誉,她淡淡地笑,在微博上发声明将媒体误报的“获两次冰心散文奖”更正为“一次”。她是得奖大户,但她明白,有些“锦上添花”的赞美,若不是自己的,就该认真抹去。面对不良书商的盗版,她还幽默地说,我唯一喜欢的盗版,是江水盗来月亮,给尘世的人看。
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澄澈的人,曾有过一段极为坎坷的心路历程。
在失去深爱的父亲后不久.2002年5月,爱人又因车祸离世。那时,她正想告诉他,她想要个孩子了。结婚那时,她已34岁,之前一直孑然一身,但当遇到他时,她知道,这就是她想与之偕老的人。生活的变故和情感的伤痛让她的世界下起了雪,她写《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在故乡,窗外就是山峦和积雪,书桌上摆着爱人生前最爱的花。小说完稿时,是爱人去世三周年的忌日,她在家人陪同下去十字路口静穆地祭奠他。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里光芒跳动不休,如同她颤抖着的心。
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则彻底饱含着她对爱人的哀思。小说里,女主人公丈夫也因车祸辞世,开篇第一句,她说,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哀伤需要出口,迟子建让心灵和作品一起成长。在爱人刚离去时,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拨打他的电话,直到传来冷冰冰的提示语,她才直面现实,才明白,他已成了她春天最深切的怀念。
怀念其实是生命里最无能为力的事,还好伤口总会愈合,即便它在阴天里仍会隐隐作痛。那些像动人的风笛声飘落在山谷里的日子,当她追忆它们时,听到的却只是弥漫无尽的苍凉风声,即便如此,它们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灰尘掩埋,它们是群星,闪闪发光,是她生命里璀璨温暖的时刻,值得缅怀一生。
所幸,她更明白,故乡,就是上天送给她的爱人。在故乡,她所有的悲哀被大地包容,被白雪抚净。在故乡,青山流水仍在,目光和心灵仍有可栖的地方,即便美好的情感别她而去,她的笔仍能找到最触情的地方。生命有更宽广的领域,写作让她笑对痛苦,心无挂碍,便无恐怖。
无怪乎,读她的文,总能感受到诗人的诗意和良善之人的悲悯。该是雪地养育了她,在她眼里,故乡永远是最美的风景和灵感的来源。记着茫茫白雪和腾腾而升的炊烟,无论身在何种繁华之地,她的内心里始终有着深山古刹的清寂之感。
所以,长久以来,她始终是那个愿在故乡听雪的写作者,听雪从天空飘落,听雪落满枝丫。多年来,她也曾到过很多国家进行交流。在别的国家走过,繁华或幽静,各有千秋之美,却始终是以过客的身份。很多人将在外行走看作对灵魂的解放,而她却只愿意静下来,免却漂泊之感,生活、读书、写作,就是她安宁和幸福的时刻。
而今,她生活于哈尔滨与故乡两地,写作仍是她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还记得她曾说,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不无道理。故事是当事人的故事,也是聆听者人生的璀璨,它们丰盈我们的世界,让灵魂有了更沉的重量。在文字的国度里,迟子建用她的才情描绘了一幅幅别样的风景,带着白雪的清透之感,那般美,那般纯。当晨钟响彻黄昏,让北极村的童话伴着飘落的纷纷白雪填满心灵,愿我们能以清水洗尘,借着文字的暖意,探身向前,不畏艰险。
她叫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白山黑水之地,中国最北端的村子——北极村。她端庄娴静,落落大方,本是爽朗女子,因嘴角的浅浅梨涡,笑起来典雅温婉。她的文字从容不迫,总是娓娓道来,却又饱含深情。
我喜欢她,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开始,到今年年初的《群山之巅》,一直跟随。读她的文,是一种享受。她的叙述基调一贯较为平淡,无论是写人生的悲凉或欢愉,都是笑里藏着泪,风雨中透着阳光。
她曾说,在她的故乡,推开窗就是山峦、河流与草滩,那些花香、草香和流水的气息伴着鸡鸣狗吠迎面扑来。1997年阴历七月十五的夜晚,她往窗外一望,河流被映照得闪闪发亮,月光似在流水上燃烧,美得惊心动魄。那种寂静而优美的环境,让她的写作美好而从容。写于此环境下的《伪满洲国》,让人读一句便不愿放开。美好的事物,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隔了时空依然能心领神会。
多年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感动至今犹记。迟子建怀着澄澈之心,深入鄂温克族的世界,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世人讲述这个默默无闻的民族与生活的抗争,以及那优美的爱情。她的文字诗意小巧,那白纸黑字的背后,是一个被太多故事压弯了腰的长者,围着炉火,在白雪和驯鹿的环绕下,听风吹动树林,听驯鹿啃噬苔藓,轻轻地,把故事说给你听。
今年刚读的《群山之巅》,依然是感动和惊喜。那隐匿于群山之间的龙盏镇就是一幅人间万象缩影图,恶之花盛开,善之花璀然,白雪皑皑,月光无言。群山之巅的太阳火,将人世间的罪恶点燃。她在故事的最后,让一场大雪覆盖了所有的声音。她真喜欢雪,而她的文字,就如同雪。
我一直相信,听别人的故事,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
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她的童年被白雪、漠河、北极村、木头房子、冰封的江面填满。夏天,夜里十一点还明晃晃一片,所以她曾写,向着白夜旅行;而冬天,光明却打盹,昼极短夜极长,世界忽然全是光明或者忽然全是黑暗。长夜漫漫的冬天,人们围着炉火闲聊,故事说不尽。也许,从那时起,故事便在她心中落地生根发芽,所以,后来的她成了很会说故事的人。
说故事的人,往往,本身就是故事。
她的母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是小镇上的小学校长,爱好诗文,因酷爱三国时期曹植名篇《洛神赋》(曹植又名曹子建),故为女儿取名为迟子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拿着红纸来请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写对联,她从小便记得墨汁倾泻于红纸上的感觉,与雪飘落一般,能让心与世界安静地对话。
从小爱好写作的她,笔下流转着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与明月,它们是她灵魂里深深的刻印。如她所说,她出身于社会底层,她从童年建立起的世界,就是一幅底层的生活图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充满了欢笑与眼泪,微小而真实。
1981年,她考上了大兴安岭师专,三年后,她回到山村任教。1985年,她参加了省作协在萧红故乡呼兰县办的小说创作班。那年,她的《北极村童话》发表于《人民文学》,从此正式走上文坛。作为著作颇丰、才貌兼备的名家,面对盛誉,她淡淡地笑,在微博上发声明将媒体误报的“获两次冰心散文奖”更正为“一次”。她是得奖大户,但她明白,有些“锦上添花”的赞美,若不是自己的,就该认真抹去。面对不良书商的盗版,她还幽默地说,我唯一喜欢的盗版,是江水盗来月亮,给尘世的人看。
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澄澈的人,曾有过一段极为坎坷的心路历程。
在失去深爱的父亲后不久.2002年5月,爱人又因车祸离世。那时,她正想告诉他,她想要个孩子了。结婚那时,她已34岁,之前一直孑然一身,但当遇到他时,她知道,这就是她想与之偕老的人。生活的变故和情感的伤痛让她的世界下起了雪,她写《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在故乡,窗外就是山峦和积雪,书桌上摆着爱人生前最爱的花。小说完稿时,是爱人去世三周年的忌日,她在家人陪同下去十字路口静穆地祭奠他。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里光芒跳动不休,如同她颤抖着的心。
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则彻底饱含着她对爱人的哀思。小说里,女主人公丈夫也因车祸辞世,开篇第一句,她说,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哀伤需要出口,迟子建让心灵和作品一起成长。在爱人刚离去时,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拨打他的电话,直到传来冷冰冰的提示语,她才直面现实,才明白,他已成了她春天最深切的怀念。
怀念其实是生命里最无能为力的事,还好伤口总会愈合,即便它在阴天里仍会隐隐作痛。那些像动人的风笛声飘落在山谷里的日子,当她追忆它们时,听到的却只是弥漫无尽的苍凉风声,即便如此,它们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灰尘掩埋,它们是群星,闪闪发光,是她生命里璀璨温暖的时刻,值得缅怀一生。
所幸,她更明白,故乡,就是上天送给她的爱人。在故乡,她所有的悲哀被大地包容,被白雪抚净。在故乡,青山流水仍在,目光和心灵仍有可栖的地方,即便美好的情感别她而去,她的笔仍能找到最触情的地方。生命有更宽广的领域,写作让她笑对痛苦,心无挂碍,便无恐怖。
无怪乎,读她的文,总能感受到诗人的诗意和良善之人的悲悯。该是雪地养育了她,在她眼里,故乡永远是最美的风景和灵感的来源。记着茫茫白雪和腾腾而升的炊烟,无论身在何种繁华之地,她的内心里始终有着深山古刹的清寂之感。
所以,长久以来,她始终是那个愿在故乡听雪的写作者,听雪从天空飘落,听雪落满枝丫。多年来,她也曾到过很多国家进行交流。在别的国家走过,繁华或幽静,各有千秋之美,却始终是以过客的身份。很多人将在外行走看作对灵魂的解放,而她却只愿意静下来,免却漂泊之感,生活、读书、写作,就是她安宁和幸福的时刻。
而今,她生活于哈尔滨与故乡两地,写作仍是她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还记得她曾说,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不无道理。故事是当事人的故事,也是聆听者人生的璀璨,它们丰盈我们的世界,让灵魂有了更沉的重量。在文字的国度里,迟子建用她的才情描绘了一幅幅别样的风景,带着白雪的清透之感,那般美,那般纯。当晨钟响彻黄昏,让北极村的童话伴着飘落的纷纷白雪填满心灵,愿我们能以清水洗尘,借着文字的暖意,探身向前,不畏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