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教育是使人从狭隘走向广阔、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教育是神圣的,因为它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事业。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弘扬学生的个性还是压抑学生的精神;我们的教育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还是痛苦;我们的教育结果是为学生营造生命的绿洲还是制造心灵的荒漠?这便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准绳。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流程中最富色彩的精神体验,把课堂营造成学生成长中最向往的精神家园。教育应该是令受教育者感到愉悦的事情。历史课堂教学亦应如此。虽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授知识,但倘若教师把它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目的,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历史课堂教学如果把全部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上,那么必然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学习成长过程变成简单的记忆重复过程,加之学习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对学习便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便背上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为甚者,它忽视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有个性的主体人的存在,忽视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着力把学生培养成顺从的而非独立的、模式的而非个性的、记忆的而非求知的、接受的而非探索的、守成的而非创新的人。单向的灌输,乏味的重复,枯燥的语言,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的只能是压抑而不是快乐,只能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历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重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理智、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历史对自身成长的惠泽,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人类优秀精神的延续者、发展者、创新者。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而且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的协作精神。所以历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素质,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让历史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多彩的魅力。
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接触,让历史文化与学生心灵相沟通,帮助学生消除现实中的一些困惑与迷茫,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教学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例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近代著名人物曾国藩因为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被人称为“曾剃头”,但如果我们抛开他的阶级立场,从做人的角度来考察曾国藩,会得到另外的认识。一是曾国藩虽位居权臣,却一身清廉,他的起居生活非常简朴、平素穿着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一件天青缎马褂,穿了三十年,他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制作。对于吃饭,曾国藩也不讲究,简单至极,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并且曾国藩在生活上常以两袖清风的林则徐为榜样。曾国藩的另一过人之处是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他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还抽出时间批阅其子女的作业。正是曾国藩教子有方,才培养出曾纪泽那样杰出的外交人才和爱国政治家。于是,学生们全面辩证地认识了曾国藩,也启迪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道理。
历史是多彩的,生活是绚丽的,价值是永恒的,人格是高尚的。感受历史,热爱生活,提升价值,培养人格,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历史上诸多的仁人志士,在后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雪魄冰魂般的精神品德,纯洁高尚的道德修养,让人景仰,令人向往。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愿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华,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打好现代人的根基,使其具有中国精神。
教育是使人从狭隘走向广阔、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教育是神圣的,因为它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事业。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弘扬学生的个性还是压抑学生的精神;我们的教育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还是痛苦;我们的教育结果是为学生营造生命的绿洲还是制造心灵的荒漠?这便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准绳。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流程中最富色彩的精神体验,把课堂营造成学生成长中最向往的精神家园。教育应该是令受教育者感到愉悦的事情。历史课堂教学亦应如此。虽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授知识,但倘若教师把它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目的,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历史课堂教学如果把全部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上,那么必然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使学习成长过程变成简单的记忆重复过程,加之学习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对学习便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便背上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为甚者,它忽视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有个性的主体人的存在,忽视学生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着力把学生培养成顺从的而非独立的、模式的而非个性的、记忆的而非求知的、接受的而非探索的、守成的而非创新的人。单向的灌输,乏味的重复,枯燥的语言,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的只能是压抑而不是快乐,只能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历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重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理智、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历史对自身成长的惠泽,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人类优秀精神的延续者、发展者、创新者。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而且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的协作精神。所以历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素质,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让历史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多彩的魅力。
人文关怀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就必须让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接触,让历史文化与学生心灵相沟通,帮助学生消除现实中的一些困惑与迷茫,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教学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例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近代著名人物曾国藩因为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被人称为“曾剃头”,但如果我们抛开他的阶级立场,从做人的角度来考察曾国藩,会得到另外的认识。一是曾国藩虽位居权臣,却一身清廉,他的起居生活非常简朴、平素穿着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一件天青缎马褂,穿了三十年,他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制作。对于吃饭,曾国藩也不讲究,简单至极,每顿饭只有一个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并且曾国藩在生活上常以两袖清风的林则徐为榜样。曾国藩的另一过人之处是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他在前线打仗的时候,还抽出时间批阅其子女的作业。正是曾国藩教子有方,才培养出曾纪泽那样杰出的外交人才和爱国政治家。于是,学生们全面辩证地认识了曾国藩,也启迪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道理。
历史是多彩的,生活是绚丽的,价值是永恒的,人格是高尚的。感受历史,热爱生活,提升价值,培养人格,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历史上诸多的仁人志士,在后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们雪魄冰魂般的精神品德,纯洁高尚的道德修养,让人景仰,令人向往。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愿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华,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打好现代人的根基,使其具有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