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声碎了无痕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荒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肥沃的土地,连绵的山岗;北大荒是一个时代,只有茅草房和永远不够吃的粗粮,北大荒是一种文学,字里行间都写着理想、爱和忧伤,北大荒是一群人,他们的青春涂满由谎言编织的信仰。
  于是,北大荒成了一个民族的心病,伤痕累累,鲜血淋淋,每每触碰都会带来撕裂般的疼痛,它就像一片乌云,投影在每时每刻,每一个角落,更像一部警示恒言,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曾经像那样地病了。用梁晓声的话说:“那个时代不好玩。”
  事出有因的《知青》
  在《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之后,梁晓声已经多年没有触碰知青题材,他原本已经放下了北大荒文学的旗帜,也许是书写那些故事总是让他入戏太深,久久无法走出悲伤,那样的销魂太折磨人。然而是什么又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又提起重若千钧的笔,含着满眼泪水,开始再写《知青》?不是不甘寂寞地故技重施,更不是追名逐利的精心算计,而实实在在的因为他感觉到,中国又要病了。
  梁晓声说:“近年来,一种社会思潮引起我密切关注,甚至也可以说产生了本能的警觉,那就是—由于当下时代弊端多多,有的方面愈演愈烈,于是不满情绪每被利用—为文革翻案,为四人帮平反,重写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类声音不绝于耳,某时甚至振聋发聩。似乎只有请回伟大领袖,中国才又有希望。我对当下弊端自然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文革时代的态度则是决绝的。故常想—给我一次机会,就一次;最好是电视连续剧这种载体,让我能呈现 ‘从前’给对从前忘却了的或一无所知的人们看,哪怕只不过呈现了一点点。我将这当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不能实行我就特郁闷。并且我认为,最好是知青题材—因为上山下乡与文革相重叠,因为知青这个庞大群体对文革有切肤之痛,并且此痛与各式各样的千家万户相连系。故所以然,当山东影视中心找到我时,我心一喜。但,他们会不会是一时头脑发烧呢?我要考验他们,借口忙碌,约半月后谈。”
  半月后,梁晓声与山东影视中心方面进行了一场对话。他们要表示要创作一部具有点史性和诗性,维度广阔些的电视剧。梁晓声说:“若给我起码空间,我将努力达到你们的希望。”对方谨慎地问他要什么样的空间?梁晓声说:呈现“文革”十年极左危害的空间,完全没有这种空间,现实题材之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能得到丝毫体现,就什么性也谈不到。对方又问:你要多大尺度?梁晓声回答:“我不至于脱离现实地要求完全自由的尺度,只给我体现“文革”对人性和人格之危害即可—它破坏爱情、离间友情、颠覆亲情、怂恿青春攻击性、铲除人文文化、企图使一代青年变傻,成为听凭摆布和调遣的毫无个人思想的政治工具……”
  对方迟疑了一下说:“你不认为你要的空间太大了么?”梁晓声态度坚决地说:“给我。否则另请别人。”
  知青个体痛苦记忆构成国家痛苦记忆的组成部分。他们中有思想本能者,看到了“文革”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开始质疑,开始否定,也于是开始了自我救赎。而这一点,才是梁晓声要写的。他要将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的邪性原形拖拽出来,哪怕是一部分而已,而不是仅仅是写个把“坏人”。“坏人”会出现,但依梁晓声看来,他们更是“文革病人”……
  首先表达支持梁晓声的是导演张新建。“他同意我的看法—今天拍一部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如果仅仅表现当年的劳苦,并且仅仅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实没有多大的文艺价值。
  我们艺术总监也肯定了我坚持的现实主义原。他说—这是冒险的,但这个险不是完全不值得有人来冒一下,既然总得有人拿出这种冒险的魄力,那么就由我们山东人来做吧。当时他还指着我说—你也是山东人”
  此番对话之后,梁晓声开始了他的创作,他创造的初衷锁定“人性”二字,这不是一部怀旧之作,因为他珍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属于美好范畴的那部分情感,从来都不怀念那个时代。他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经济的进步,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进步,这些都不是全部,说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个人人性的提升不是住上好房子,有辆好车子,日子过得很好,而是人格的提升,我们在剧本中写的就是这种人性和人格的提升。正如导演所说我们不仅仅要创作有意思的可看的剧本,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要强调人文的意义,而人文说了好多年,人文到底是什么?人文就是最基本的常识和原则,最少是不能落井下石。也就是常说的普世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在那个年代是被颠覆的,但也不能说那个年代的人都变得很坏,我们作为过来人,想表达的就是在那个不利的年代里那些一直固守着做人原则的人。到底都是探讨价值,探讨人格、人性。人类的文明不断的在重,诠释着这些。时代在变,物质在变,在变的过程中,人性、人格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是必须固守的,这是文艺的路子,我们只是在遵循着这个路子在做。”
  无怨无悔是个误会
  梁晓声为《知青》写了一首在他自己和导演看来都太猛的歌词,经过一番讨论,梁晓声把它撕掉了,他把那个难活推给了艺术总监王敏。
  王敏同志,曾是《闯关东》的决策人。山东农村插队知青,八年或九年。与插队女知青结为夫妻,还当过生产队长。在彻底否定极左年代这一点上,他和梁晓声和导演的立场完全一致。他是《知青》创作团队应特别感激的人。剧本只不过是“裸剧”,没有他力挺,《知青》不能成为剧。
  不负众望,王敏出色地完成了歌词: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难忘那苍茫岁月,呐喊着温暖的春天。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歌词非常到位地阐释了全剧主题,然而歌中一句“无怨无悔”却引来了误解,电视剧播出之前,梁晓声并没有见到歌词,直至有媒体就此对梁晓声进行采访,他赶紧拿起电话询问王敏。王敏说:“我歌词中所用‘无怨无悔’四字,乃指在极左年代,剧中人物爱得无悔;为友谊的担当无悔;与人民同甘共苦无悔;忧国而遭逮捕无悔。也是想对无怨无悔四字作另一种诠释。希望你在必要之时,替我也替我们的团队作一番解释。”梁晓声虽也是知青,却从不参与什么有悔无悔,有怨无怨的辩论。并且他认为,下乡时间的长短、自愿或被迫、所赴异地之生存条件的差别、被歧视或没被歧,有友谊关照或缺乏友谊关照,当地人对知青的态度好或不好……至少有20条以上的不同情况,几乎每一条都会导致一名当年的知青说不同的感受。事实上他碰到的“无怨无悔”者极少。梁晓声说:“我总是对他们说—想想死者,伤者,无悔也应低调。他们也都诚心诚意地接受我的劝告。”   


  不能接受的被浪漫
  知青播出后,有人指出剧情有浪漫化的倾向,这是有着切肤之痛的老知青们不能认同的,也是梁晓声自己不能接受的,这点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慎重的处理,然而习惯了青春偶像剧的人们硬要对其做浪漫化解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最怕浪漫的梁晓声还是被浪漫了,为此梁晓声还特意撰文予以澄清,他在文中写道:
  浪漫是译词,原指小布尔乔亚的妙悦情调。
  周萍的遭遇并不妙悦。
  赵天亮和她的爱情并不妙悦。
  那一封会将人打成“现行反革命”的信并不妙悦。
  坡底村知青们的经历并不妙悦。
  赵氏兄弟的父母作为现役军人替两个儿子的担心并不妙悦。
  “右派”之子武红兵被捕入狱并不妙悦。
  付正死了还受人攻击并不妙悦,
  沈力被逼疯了并不妙悦。
  囤子成了哑巴并不妙悦。
  郭奶奶和老村长的死并不妙悦。
  一船女知青的死并不妙悦。
  “小地包”的死也不妙悦。
  排长张靖严因清查“四.五”分子被逮捕并不妙悦。
  周萍、谢菲等姑娘葬身火海更不妙悦!
  剧中人物们高兴一时,快乐过一点,那也只不过是青春快乐本能的体现罢了—据此便指责全剧“浪漫化”了,“美化”了“文革”年代,这种“批评”太“文革”了。
  有人指责,《知青》将“文革”时代描写成了“公平、正义”的时代!那么,此人自己若看了《知青》,反而特想穿越回那个时代去享受“公平与正义”么?如果此人真的愿意,那我只有“友邦惊诧”了。
  寄语青年演员
  亲爱的孩子们,我是多么的感激你们啊!你们原本都对那个极左的时代一无所知,用你们自己的话说—“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你们原本以为“那个时代挺好玩儿。”—现在用你们的话说—“太可怕了”你们能有这种感性认识,那么起码对于你们,补上了必要的“历史一课”你们是为《知青》付出最多辛苦的人,令我不安的是,你们中有些人,原本戏份不少,可剪来剪去,所剩无几了,真觉对不起你们。我保证,会不失一切机会向导演们推荐你们。千万不要因为《知青》引起的种种“热议”而沮丧,你们参予的绝对是一次不必感到羞愧的表演实践。我还是那句话,给你们每个人都打满分!
  张新建: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导演,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197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93年评为一级导演,同时任制片人。迄今为止共导演制作电视剧作品近200部集。
  代表作品
  《知青》《闯关东》《女子监狱》《石龙湾》
  《小小飞虎队》《兵谣》《步入深渊》《长河入海》《军嫂》《回归爱的世界》《太阳依然升
  起》《大海呼唤》《骆驼巷传奇》《孔子》等。
  

其他文献
在殖民理论话语中,他者特指 “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修辞策略,东方学的作者赛义德说:“他者,隐含着西方人对熟悉的事物的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区。通过运用
期刊
以精准演绎完美定制/Sophia  镜片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好像第二扇窗户,除了心灵,眼睛是唯一的视觉出口。因此,镜片便成为另一种专属定制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需的必须奢侈品。当然,对于镜片来说,每一个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定制的价值不断提升。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25年写给友人的信中强调“蔡司”镜片代表最高品质与值得信赖,其强调:“……要达到万分之一原来的精确度的时候,研磨技
期刊
6月18日,全球聚焦中国酒泉。傍晚18时37分,中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伴着红红的火焰和裂锦般的声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宇航员将第一次入住“天宫”,33岁的刘洋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同样让中国人自豪的是,6月15日,“蛟龙号”挑战前所未有的海洋深度,成功下潜太平洋海底6671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潜水新纪录。蛟龙入海,神舟飞天,中国正在
期刊
知青,无比美好的词汇,有知识有文化而且风华正茂,必定有着无限美好的人生等待展开,然而,穿透字面来到历史,呈现在数千万知青回忆中的却满是苦难、挣扎与泪水,满是理想破灭的辛酸,满是人生暗淡的绝望。幸运的是,付出了惨重代价后,我们熬过了那个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再回首时,曾经的苦痛,似乎都变成了生命的财富。然而,我们必须郑重强调的是,不要将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浪漫化,否则,对不起那些将青春和生命埋在乡土之中
期刊
导演张新建斯人,于朴素坦诚中不时闪烁出尖锐通透,有着典型的鲁派文人范儿。最擅长操盘大戏,价值观明确,爱憎分明,对于复杂剧情及微妙人性驾轻就熟。这种感觉在《闯关东》中已经得以尽情挥洒,及至《知青》再现峥嵘。  从《闯关东》到《悲情北大荒》再到《知青》,这几年,张新建似乎跟东北耗上了,难道张新建有什么东北情结吗?其实不然,他并没有刻意要围绕东北历史和文化来做文章,一切不过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罢了。  张
期刊
人生有多少个青春年华,有多少激情的岁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边疆、献给祖国的高尚情怀,这些人就是知识青年,他们让最短暂的青春绽放出永不凋零的花朵,这灿烂的光芒一直照进今天的现实社会。  曾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他们的身上可以展现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风雨雨,过早的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激扬过也失落过
期刊
她的歌声曾经是80年代无法删减的记忆,从80年代风靡全球的《童年》、《游子吟》,到1988年轰动全球的《音乐之声》,从二胡演奏到放声歌唱,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穿着牛仔裤抱着吉他的女孩,在舞台上轻松、欢快的唱着流行歌曲,也正是她这样的举动,掀起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浪潮,也是流行音乐的先驱人物。  青春是一种态度  她属于80年代的风云人物,但是她的歌声不停留在80年代,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依然传在
期刊
戴宜黎 ELISABETH DOUDINOT DE LA BOISSIERE:  伊丽莎白出生于法国贵族世家,毕业于巴黎大学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6年前来到中国,参与为期2个星期的天津海河两岸规划,热爱中国,后来决定定居中国。在政界、金融界、社交名流及文化界的名人等社交方面相当活跃,在艺术领域帮助过很多艺术家。最近发掘了时装设计师 YvesAlexandre d’Ouradou, 并非常欣赏他
期刊
乔毅彬 Yves-Alexandre d’Ouradou:  28岁,法国时装设计师,毕业于法国马赛市由Christian Lacroix所创立的IICC服装学校。  在位于法国蒙彼利埃的LouLou DES Steppes服装品牌中担任助理设计  目前在中国以创立服装品牌ooSoo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至今  面对变化万千,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代,有一群人,他们拥有超前的思维,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能
期刊
陶瓷是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定制是专属于每个人的单一符号。把陶瓷与定制相结合,便是今天Foglia pesaro所为世人呈现的特有陶瓷烟灰缸魅力。Foglia Pesaro的陶瓷系列产品无论从设计到生产完成的每一步都在意大利的歌剧之都Pesaro完成,每一件产品都赋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内涵,加上艺术大师的外形设计,手工制作和描绘,使得每一件Foglia Pesaro的陶瓷产品都具有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