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时江南句容许氏,不仅是官宦名门望族,而且是信奉道教的世家。许家自汉顺帝时代许敬起,延续至东晋南北朝均为官宦家庭。在道教上清派传承到第四代时,继续由其家族中许翙继位。许翙字道翔,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正月生。其父晋护军长史许穆尤其“器异”这个宝贝儿子;许翙确是一表人才,“清秀莹洁”的他娶建康令黄演之女黄敬仪为妻,二十一岁时生子许黄民,字玄文。两晋之时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好玄想神仙之学,或在家中辟静室,或在山野幽静处筑山廨,东晋许家在建康近旁茅山中就有山廨,当时许翙“糠秕俗务,”对仕途淡漠。他“自进居雷平山(紧依茅山二茅峰)下,师杨君(杨羲)传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在山中潜修密证的过程中,他曾在异人的帮助和指点之下,修持“回元飞步二景仪璘之法”,但是修道很辛苦!他“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间。”每当此时就会感觉到“定箓真人(二茅君茅固真人)授其上道,劝告他说:‘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
许翙的八世祖许敬,东汉顺帝时任司徒。生第五子许光,仕吴为光禄勋。许光其下第四代许副,生子八位。第四子许迈是许翙的伯父;第五子许谧是许翙的父亲,为“嗣上清第三代真师”。
许迈初师南海太守鲍靓,往来于茅山之中清修,朔望之期还家拜见父母;后来父母逝世,即遣妻子孙氏还娘家,自己则辞家不还,采药服术,咽津胎息,称一气有千余息;曾作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并写信与妻子长别;遍游天下名山,又东入浙中临安山中隐修,与王羲之父子交往友善,曾写信给王羲之说:“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慈等汉末得道者,都在这里。”许迈年四十九岁仙逝。
许谧“起家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征为尚书郎,迁郡中正护军长史,给事中散骑常侍;外混世业,内修真学。” 娶同郡陶威女名科斗为妻,生三子一女。许谧年长杨羲二十五岁,但却“与杨君深结神明之契。”他“专静山庐”,以作清静修持之事,七十二岁解化。许翙是许谧第三子,年轻杨羲十一岁,在赴茅山中潜修之前,将妻、子“乃遣还家”,获杨羲传授上清经法。太和五年(370年)“诣北洞告终”,时年三十者。
许黄民,年十七仕郡主簿、察孝廉,后至司农丞、南蛮参军、临沮令;娶妻西阳令葛万安女葛氏,生子许荣第、许庆二人;他尽获“三真”(杨羲、许谧、许翙)手书。元兴三年(404年)“京畿纷乱”,许黄民“乃奉经入剡”,浙中剡县东关信士马朗,一名温字子明,“躬迎道左,延止其家,礼敬供养。”元嘉六年(429年)许黄民欲移居钱塘,乃“封其先世真经一厨,”付(马)朗留其“靖室之中。”当时从经籍中许黄民“唯分十余卷自随”,他对马朗说:“此经并是仙灵之迹,唯须我自来取,纵有书疏慎勿与之。”谁知到钱塘不久许黄民即仙逝,时年六十九。
上清经籍其后一直在马朗家保存。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为崇虚馆主,“三真”(杨羲、许谧、许翙)手书上清经内容,终归陆修静编修“三洞”所有。而许黄民之长子:许荣第有女许琼辉,后亦修道有成;次子许庆有女许神儿。在上清派系代序列中,“三代真师”、“四代宗师”,竟然由许氏家族中许谧、许翙父子系继!而在时势混乱的东晋末期,许翙之子许黄民虽在仕途,但京畿乱起即“奉经”避难浙中,并托付继承者得当,使“上清经系”薪火相传,从而有陆修静“总括三洞”之功,这其中许氏家族对道教上清派传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