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x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以高等教育和一般中等教育为主,而对中等职业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这导致了中职教育质量不高,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的情况。中职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最终导向,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时代发展要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策略 教学效果
  一、中职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具有多层次性,从我国目前教育分层来看,有幼儿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级。其中幼儿教育和初级教育针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育目的为使受教育者掌握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教育,主要以考取高一阶段的学校并接受进一步教育为目标,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课程为主。而中职教育属于中等教育范畴,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为主要学习内容。
  从当前我国教育现状看,教育资源较少集中在中职教育中。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基本属于“无淘汰”招生,而扩大的生源导致中职学生的素养整体有所下降。很多学生上课学习缺乏认真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抱着“混日子、拿文凭”的心态,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改变中职院校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技能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概念及内涵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指定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估等一系列内容的总和。所谓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一般教学而言,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实现教学性价比最优化。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于教学内容展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而教学自身由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內容的差异,也需要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即所谓的有效教学策略。如果是无差别教学或者教学方法单一等,最终都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一元教学方式,而采取师生互动、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三、中职院校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
  有效教学策略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目的等多种内容的总和路径,不管是何种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都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要求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中职院校教师实施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有效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行为。最终实现有效教学需要从有效备课、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
  (一)有效的备课策略
  备课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而有效的备课才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备课不仅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而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量。
  1.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对于课堂有效教学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心理品质、认知风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中职院校的学生以就业为学习目标,没有一般中等教育的升学压力,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自我的要求相对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促使课堂教学既能满足知识的传授,也能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备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中介,也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对教材的合理、适度地加工与改造。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对于整本教材的内容、逻辑、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3.备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向标。中职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三维目标的构建: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能够有哪些收获;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生成性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感悟和体会;第三,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层面的目标。
  4.备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传统教育来看,常用的有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开放的环境也要求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如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准备。
  (二)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
  课堂实施即教师的上课授课过程。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而有效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趣味题目、趣味课堂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能积极有效地学习。
  2.改善管理行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中职教师课堂管理应当由过去教师管理逐渐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改善教学行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而要实现中职院校有效教学,则需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转变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方式改变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学习者。
  (三)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课堂评价是对于学生上课学习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既包含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点评,也包含对学生纪律情况的点评,最终实现以点评促发展的目的。
  1.有效的表扬策略。表扬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肯定,有效的表扬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尤为重视表扬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建立自信。学生的自评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中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可以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
  课堂教学教无定法。中职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评估,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实现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宋玉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3]杨丽娟,关宿东.PBL教学法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4).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致贺信,充分彰显了习总书记对外宣事业的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既是对外文局人的鼓舞和鞭策,也为外文局建设世界一
三名护士发现自己被困在汉口火车站外,因为就在一天前,武汉市政府宣布停运全市公共交通以防止在这里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外蔓延。这些护士在5公里以外的同济医院工作。他们
晕轮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热交换器包括冷凝器,蒸发器,暖风芯体,等。热交换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车辆船舶,能源动力,食品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全球范围内环保教育的日益普及和能源危机意识的
本课题以近年国际传热领域研究热点——单环路脉动热管(CLPHP)为研究对象,以开发新结构、试用新工质为目的,运用可视化实验与混沌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为其在实际工程领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铁站点是各类社会活动的关键节点,而对于地铁站点分级方法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文章根据浙江省宁波市不同类型地铁站点的差异性,将其64个站点,根据站点
随着微纳尺度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MEMS和NEMS器件中的流动与传热问题备受关注。在微纳通道中,气体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稀薄效应和壁面效应,影响气体与壁面的动量与能量交换。协
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相对湿度、温度和试件尺寸等因素对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并结合实际使用条件就各因素对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应用过程的干燥收缩进行了分析。
窄流道具有结构紧凑与传热强化等特点,在动力工业、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工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中,堆芯窄流道内的汽泡生长、脱离等行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