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京新与刘庆和都是在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画家,他们都经过了市场和学术的双重认可。一南一北两个画家虽然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但他们都立足于传统中国画,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加以现代性的发展与创新。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审美意境,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与个人志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写意人物 水墨 风格 周京新 刘庆和
一、早中期水墨语言风格对比
(一)周京新早中期风格
周京新的早期艺术历程主要是在工笔画创作领域,早期他的工笔重彩《水浒组画》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更是在此后不断更新,创作出一大批工笔画。周京新此时期的艺术作品在技法上采用的大都是传统的工笔画技法进行勾线染色,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艳而不俗。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情绪和特征带有漫画式的艺术风格。他借鉴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与传统民间年画的设色方式,画面充满了装饰意味与文化气息。
周京新早期在用线造型方面借鉴了陈洪绶的造型方法。陈洪绶是中国在人物画领域较早有造型自觉的人。他所绘的人物,经过主观的夸张变形,头大耳阔,相貌奇峭,衣纹排叠,造型古拙。周京新的早期笔墨语言大体上也沿用了陈洪绶造型方法——高度程式化的线条排列以及夸张古拙的人物造型处理。
(二)刘庆和早中期风格
刘庆和早期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91年刘庆和创作了《坐转椅的人》《雨·雪》《烟·云》等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刘庆和已经开始了从传统水墨到都市水墨的转变,他借鉴了美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画面中的直线处理方式,使他的笔墨语言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当代语境之中。1994年刘庆和创作了作品《王先生》,这也是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基本上都是用没骨法画出来的,不同层次的墨块富有韵律地搭配在一起,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这种技法是在传统水墨人物画里没有的,也是刘庆和在个人风格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近期语言风格的转化与对比
(一)周京新近期风格的转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周京新开始进入新的创作阶段,私下里他戏称为“水墨雕塑”。在传统中国写意画中墨线是分离的,墨与线有各自的独立性。大部分传统中国画是先勾线再上墨,墨与线有着前后顺序存在。然而,周京新敢于创新,他的水墨作品打破传统墨线分离的方法,主要以中锋运笔,运用没骨的方法,一笔接一笔畅快书写,每一笔每一墨都清晰可见,墨色变化微妙,线即是面,面即是线。每一笔都使墨痕在水的渗透下更為灵动和饱满。在用笔时,本着写意的精神发挥着墨的品质,并且体现出对象本身的体积、质感与空间位置。行笔时用较大的水分,使墨痕之间留出白的空隙,产生另一种造型因素与抽象感觉。在创作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周京新也借鉴了西方的雕塑艺术形式。周京新曾经说:“实际上我的作品一直有写性,根深蒂固的。之所以叫水墨雕塑,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突然受几个雕塑家的影响,包括罗丹和瑞典的木雕艺术家皮特森。”通过墨色的排列与对比,其作品《戏曲系列》中人物是由一块块水分饱满的墨色组合而成的,使得画面充满了一种形式感与浑厚感。周京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意象的方式来塑造,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将写实的人物与偏抽象形式的墨块相结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
(二)刘庆和近期风格的转化
2000年以后,刘庆和的水墨语言更加趋于成熟。笔法上,为了符合当代人的视觉经验,他以阔笔横扫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中锋用笔笔法。不仅是对传统没骨技法的借鉴与发展,还对墨色的丰富变化加以控制。与周京新的笔墨语言有所不同,刘庆和的笔墨是互相分离的。2000年以后的创作中,人物大多采用了没骨的画法,人物的面部及身体基本上都用没骨画出。同时,他非常注意人物的动态造型,瘦弱紧缩的肩膀,下垂的双手,无辜迷茫的大眼睛都显示出一种当今社会中人类的一种无力感。在人物的塑造上,面部用留白显示出结构,身体用墨色晕染表现体积,给人一种厚重丰富的感觉。刘庆和擅长在背景上采用大面积的墨色,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底光处理手法。水和墨色相互交融、水墨淋漓。而刘庆和的作品中,在人物的发丝,少女的肩带,配景的铁丝网等有用笔的痕迹,体现出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两位艺术家给我们的启示,即传统笔墨的表现力与当代水墨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只有那些敢于面对挑战,并努力进行创造的人,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开创新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虹.中国当代水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薛书琴.当代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吕澎.20 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程黎明,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方向:美术)(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关键词:写意人物 水墨 风格 周京新 刘庆和
一、早中期水墨语言风格对比
(一)周京新早中期风格
周京新的早期艺术历程主要是在工笔画创作领域,早期他的工笔重彩《水浒组画》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更是在此后不断更新,创作出一大批工笔画。周京新此时期的艺术作品在技法上采用的大都是传统的工笔画技法进行勾线染色,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艳而不俗。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情绪和特征带有漫画式的艺术风格。他借鉴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与传统民间年画的设色方式,画面充满了装饰意味与文化气息。
周京新早期在用线造型方面借鉴了陈洪绶的造型方法。陈洪绶是中国在人物画领域较早有造型自觉的人。他所绘的人物,经过主观的夸张变形,头大耳阔,相貌奇峭,衣纹排叠,造型古拙。周京新的早期笔墨语言大体上也沿用了陈洪绶造型方法——高度程式化的线条排列以及夸张古拙的人物造型处理。
(二)刘庆和早中期风格
刘庆和早期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91年刘庆和创作了《坐转椅的人》《雨·雪》《烟·云》等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刘庆和已经开始了从传统水墨到都市水墨的转变,他借鉴了美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画面中的直线处理方式,使他的笔墨语言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当代语境之中。1994年刘庆和创作了作品《王先生》,这也是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基本上都是用没骨法画出来的,不同层次的墨块富有韵律地搭配在一起,产生了丰富的变化,这种技法是在传统水墨人物画里没有的,也是刘庆和在个人风格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近期语言风格的转化与对比
(一)周京新近期风格的转化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周京新开始进入新的创作阶段,私下里他戏称为“水墨雕塑”。在传统中国写意画中墨线是分离的,墨与线有各自的独立性。大部分传统中国画是先勾线再上墨,墨与线有着前后顺序存在。然而,周京新敢于创新,他的水墨作品打破传统墨线分离的方法,主要以中锋运笔,运用没骨的方法,一笔接一笔畅快书写,每一笔每一墨都清晰可见,墨色变化微妙,线即是面,面即是线。每一笔都使墨痕在水的渗透下更為灵动和饱满。在用笔时,本着写意的精神发挥着墨的品质,并且体现出对象本身的体积、质感与空间位置。行笔时用较大的水分,使墨痕之间留出白的空隙,产生另一种造型因素与抽象感觉。在创作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周京新也借鉴了西方的雕塑艺术形式。周京新曾经说:“实际上我的作品一直有写性,根深蒂固的。之所以叫水墨雕塑,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突然受几个雕塑家的影响,包括罗丹和瑞典的木雕艺术家皮特森。”通过墨色的排列与对比,其作品《戏曲系列》中人物是由一块块水分饱满的墨色组合而成的,使得画面充满了一种形式感与浑厚感。周京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意象的方式来塑造,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将写实的人物与偏抽象形式的墨块相结合,融入了时代的气息。
(二)刘庆和近期风格的转化
2000年以后,刘庆和的水墨语言更加趋于成熟。笔法上,为了符合当代人的视觉经验,他以阔笔横扫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中锋用笔笔法。不仅是对传统没骨技法的借鉴与发展,还对墨色的丰富变化加以控制。与周京新的笔墨语言有所不同,刘庆和的笔墨是互相分离的。2000年以后的创作中,人物大多采用了没骨的画法,人物的面部及身体基本上都用没骨画出。同时,他非常注意人物的动态造型,瘦弱紧缩的肩膀,下垂的双手,无辜迷茫的大眼睛都显示出一种当今社会中人类的一种无力感。在人物的塑造上,面部用留白显示出结构,身体用墨色晕染表现体积,给人一种厚重丰富的感觉。刘庆和擅长在背景上采用大面积的墨色,借鉴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底光处理手法。水和墨色相互交融、水墨淋漓。而刘庆和的作品中,在人物的发丝,少女的肩带,配景的铁丝网等有用笔的痕迹,体现出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两位艺术家给我们的启示,即传统笔墨的表现力与当代水墨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只有那些敢于面对挑战,并努力进行创造的人,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开创新的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虹.中国当代水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薛书琴.当代水墨人物画语言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吕澎.20 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程黎明,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方向:美术)(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