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家长在教育和培养上急于求成,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挫折感,这对她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请将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关键词:快乐 学习 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思想,如今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更成了当代许多家长的愿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辈甚至祖辈们的期许都寄托到了一个瘦小的肩膀上,本来就紧张的神经,在早教强劲的宣传攻势下,更加躁动不安。可是真正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的又有几人?
周末我们去朋友家,一进门,就听到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我猜想是她五岁的女儿在练琴,过了好一会,女儿练完了琴出来了,有礼貌地问我们好,看见院子里有孩子玩,便请求妈妈要出去玩,妈妈明确地告诉她,回屋画一张早上兴趣班学过的绘画,孩子嘟囔着小嘴回屋画画去了。过了好长时间,孩子拿出画,我们边欣赏边鼓励孩子画得好,孩子看见院子里的伙伴们还在玩耍,便嚷着要出去玩,妈妈看了她一眼,严厉地说“去练两篇毛笔字”“妈妈就让我出去玩一会吗?”孩子用乞求的口气说,“不行,回屋练字去。”妈妈很严厉地说,女儿便很不情愿地回屋去了。我看到这里,便劝道“你让孩子出去玩一会嘛,明天再练。”朋友说“不行,明天早上要上舞蹈课,下午要上钢琴课。”啊,我鄂然了,一个才上幼儿园中班五岁的孩子居然已经没有了休息日,那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玩,孩子的压力也太大了吧!想到这,我试着与她沟通。“孩子还这么小,你不能把她的学习安排的这么满,孩子天性活泼、多动、好奇,你要多给孩子创造玩耍的机会,让她和同伴一起玩耍、游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愉悦,健康的成长”。她听后说“我自己小时候学的就少,我不能再让孩子跟我一样,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不能让她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是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的智力是有优势和缺陷的,学习就应该扬长避短。给孩子报学习班,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兴趣,她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灵感,做家长的应该有目的的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教育,让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班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有没有兴趣,都一股脑的给孩子全报上,在学习幼儿园的课程以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天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挤占了孩子玩耍的时间,甚至来不及看一看周围的花草树木,小鱼昆虫。孩子很小就在家长的要求以至于强迫下,过早的走上了人生的“单行道”,长此下去,孩子的精神必然会越来越低迷,眼界和心胸都只能越来越小,这样的教育未免太单一和乏味了,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品格及个性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与积累等,都极为不利。如果家长不考虑到孩子的现状,不去分析现状,只一味地强迫孩子学,逼迫孩子学,孩子不仅学不好,反而厌倦学习,不愿学习。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仅做父母的常常会觉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孩子也只是忙于应付,甚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有的孩子砸钢琴,把画笔折断,这都是家长长期逼着孩子学习的结果,学习的失败感、挫折感会让她对其他的学习也产生消极抵抗情绪,这会大大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其它的学习中产生消极作用,这对于她一生的学习都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警惕“童年恐慌”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提出来,“童年恐慌”特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历这样“童年恐慌”,任何一个父母都深知,自己的孩子是“爱玩儿”、“求乐”的。但我们有许多的家长错误的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近乎苛刻的智力训练!每周乐此不疲的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训练班之间。“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个做家长的心愿,但忽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这样不但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更容易对幼儿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孩子会养成逆来顺受、得过且过的习性,即使能够学有专长,身上却难免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生性懦弱、懒散,没有个性可言;要么性格孤僻、乖戾、容易偏激和逆反,难以沟通与合作。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其实在一些自然而然的环境里,如看连环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同伴玩耍等等,同样可以帮助儿童发掘其内在潜力,科学家们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室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儿童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玩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玩耍的幼年是失去光彩的幼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没有快乐的童年。而家长在教育和培养上急于求成,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挫折感,让孩子处于一种非常焦虑、急躁而又沮丧的情绪之中,这对她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事全权做主,以免伤了孩子的本性。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子女补偿自己以前的缺憾,这往往招致紧张的亲子关系。用引导代替控制,用商量代替命令,用选择代替指定,是现代父母必备的观念。把标准放低一点,无损于孩子的未来。
关键词:快乐 学习 压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思想,如今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更成了当代许多家长的愿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辈甚至祖辈们的期许都寄托到了一个瘦小的肩膀上,本来就紧张的神经,在早教强劲的宣传攻势下,更加躁动不安。可是真正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的又有几人?
周末我们去朋友家,一进门,就听到屋里传来钢琴的声音,我猜想是她五岁的女儿在练琴,过了好一会,女儿练完了琴出来了,有礼貌地问我们好,看见院子里有孩子玩,便请求妈妈要出去玩,妈妈明确地告诉她,回屋画一张早上兴趣班学过的绘画,孩子嘟囔着小嘴回屋画画去了。过了好长时间,孩子拿出画,我们边欣赏边鼓励孩子画得好,孩子看见院子里的伙伴们还在玩耍,便嚷着要出去玩,妈妈看了她一眼,严厉地说“去练两篇毛笔字”“妈妈就让我出去玩一会吗?”孩子用乞求的口气说,“不行,回屋练字去。”妈妈很严厉地说,女儿便很不情愿地回屋去了。我看到这里,便劝道“你让孩子出去玩一会嘛,明天再练。”朋友说“不行,明天早上要上舞蹈课,下午要上钢琴课。”啊,我鄂然了,一个才上幼儿园中班五岁的孩子居然已经没有了休息日,那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玩,孩子的压力也太大了吧!想到这,我试着与她沟通。“孩子还这么小,你不能把她的学习安排的这么满,孩子天性活泼、多动、好奇,你要多给孩子创造玩耍的机会,让她和同伴一起玩耍、游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愉悦,健康的成长”。她听后说“我自己小时候学的就少,我不能再让孩子跟我一样,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不能让她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是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的智力是有优势和缺陷的,学习就应该扬长避短。给孩子报学习班,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兴趣,她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灵感,做家长的应该有目的的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教育,让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班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有没有兴趣,都一股脑的给孩子全报上,在学习幼儿园的课程以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天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挤占了孩子玩耍的时间,甚至来不及看一看周围的花草树木,小鱼昆虫。孩子很小就在家长的要求以至于强迫下,过早的走上了人生的“单行道”,长此下去,孩子的精神必然会越来越低迷,眼界和心胸都只能越来越小,这样的教育未免太单一和乏味了,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品格及个性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与积累等,都极为不利。如果家长不考虑到孩子的现状,不去分析现状,只一味地强迫孩子学,逼迫孩子学,孩子不仅学不好,反而厌倦学习,不愿学习。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不仅做父母的常常会觉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孩子也只是忙于应付,甚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有的孩子砸钢琴,把画笔折断,这都是家长长期逼着孩子学习的结果,学习的失败感、挫折感会让她对其他的学习也产生消极抵抗情绪,这会大大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其它的学习中产生消极作用,这对于她一生的学习都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警惕“童年恐慌”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被提出来,“童年恐慌”特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历这样“童年恐慌”,任何一个父母都深知,自己的孩子是“爱玩儿”、“求乐”的。但我们有许多的家长错误的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近乎苛刻的智力训练!每周乐此不疲的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训练班之间。“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个做家长的心愿,但忽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这样不但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更容易对幼儿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孩子会养成逆来顺受、得过且过的习性,即使能够学有专长,身上却难免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生性懦弱、懒散,没有个性可言;要么性格孤僻、乖戾、容易偏激和逆反,难以沟通与合作。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其实在一些自然而然的环境里,如看连环画,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同伴玩耍等等,同样可以帮助儿童发掘其内在潜力,科学家们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室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儿童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玩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玩耍的幼年是失去光彩的幼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没有快乐的童年。而家长在教育和培养上急于求成,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挫折感,让孩子处于一种非常焦虑、急躁而又沮丧的情绪之中,这对她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事全权做主,以免伤了孩子的本性。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子女补偿自己以前的缺憾,这往往招致紧张的亲子关系。用引导代替控制,用商量代替命令,用选择代替指定,是现代父母必备的观念。把标准放低一点,无损于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