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特定群体的历史文献表达着至少四个层面的内容:族群历史记忆的书写、群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政治身份的折射、建构自我和表达认同。瑶族《过山榜》正是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等方面的一种表征,并使之一代代地传承来建构自我,表达认同。
关键词:瑶族;历史记忆;《过山榜》;文本表达;表征研究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一
历史的本质是一种书写,一种社会记忆。历史文献本身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掺杂着历史记录者主观的历史心性。在主流历史之外,往往还有另外一种被大家忽视的历史声音,边缘群体也动态的建构着自己的历史,而不是静止的被书写。边缘族群凭借其历史心性,依照正史文献和模式化情节所产生的文本,也是研究族群的一种重要资料,这也正好是产生这种文本的社会本相的再现。
千百年来,瑶族在不断颠沛流离中保存了自己的民族心性。在反抗统治和与自然斗争中,更是靠自己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文化。《过山榜》[1]是长期流传于瑶族民间的文化瑰宝,为瑶族人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所传接珍藏。这一民间文献反映瑶族起源传说、盘瓠神话、生产发展、民族迁徙、民族关系、民族宗教、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二
我们知道每部作品出现无疑都会被赋予时代的烙印,更何况像《过山榜》这样汉文书写的民间文献。一个文本存在于这个时代,它是某种社会现实下所产生的文本表征,我们透过文本去分析它背后的隐含的情景,便能发现一种可信的历史。那这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情景中产生的,出于何种历史心性?
“历史心性”是指流行于群体中的一种个人或群体记忆、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历史心性决定了何种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被建构起来。王明珂说“所有人类社会与历史现象背后最基本,最实际的面向,便是人类经济形态与相关社会的结群与区分”。我们知道“列传”是用于记载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从这些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盘瓠作为“非我族类”的南方蛮夷之祖被历史主体者所书写,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面对资源分配、分享于竞争,势必会出现社会分群,而这种分群主要经济形态差异所致,农耕民族是“定居、行农业,并生活在中央化、阶序化王权下的人群”,与之相对应的游牧民族以及渔猎民族便是“不行农业、不定居,且分散化的‘无君’部落人群”。正史便是这种历史心性下记载相异于“我群”的“他群”,而这种记述很大意义上是对他群的污名化。
《过山榜》中这种神异族源的书写,无疑是瑶族对“盘瓠”(盘王)这一英雄祖先表示崇敬,这种历史心性是社会分群之后为族群认同所需要而模仿正史叙述,需找一种文本上的可靠依据,这样的文本存在是与瑶汉文化互动,同民族被迫迁徙密不可分的,我们透过文本分析它背后的社会现实本相,重要的不是其内容反映的历史真实性,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深深地刻在各地瑶族民众的脑海里,从而凝聚起族群认同。这种民间书写很大意义上是来自学习和掌握汉文化和汉字的瑶族师公对汉文化的屈从、仰慕和模仿,以求用模仿典范文本来为自己的族群正名,得到合理性解释,甚至是用这种官方文书合法化的方式,通过文字文本的传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共享,成为自身族群存在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智慧资源。
三
《过山榜》中的盘瓠神话起到了维持瑶族族群认同的作用,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陈述耐人寻味,这便是瑶族自身和主流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写照。
盘瓠出身:盘瓠的出身,在古文献中说他是高辛王的畜犬,可见是主奴隶关系。而在《过山榜》中盘瓠为评王铲除强敌,被招为驸马,功成告退,毅然选择入山,避开强势主流文化。呈现出瑶汉文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势。
盘瓠子孙:因盘瓠娶帝女为妻,其子孙后代无疑成为是帝王的外孙辈,所以,在盘瓠死后,帝念其子女“先父有功,母帝之女”而赐以印绶并免其租税之赋。因此,这种血缘关系上的亲近,也透露出瑶文化欲与主流文化认同的信息。
鸡不拢鸭:在券牒中,曾以评皇敕令的形式禁止盘瓠后人与主体民族通婚:“一准令王瑶子孙之女,不许嫁与汉民为婚。”对通婚圈的这般规定,反映出瑶人对主流文化的疑惧心理。
自由之民:瑶人宣称世代不纳税,是自由之民。珍藏“永远执照,过山防身”的防身文书,并传说着评皇对十二姓瑶人的加封赏赐,说明瑶人既认为自己是不受人约束的自由之民,但又认同朝廷对他们的庇护,承认主流民族的皇帝对他们的统治。
文字作为记事的符号工具被人们所掌握,透过语言而产生意义。由于瑶族没有自己文字,记事均借用汉字,券牒、石牌等都是汉文书写。我们追溯瑶族的历史,也只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寻找证据。《过山榜》的流传,让他们的族群记忆用汉文表述而得以传承。
注释:
[1]《过山榜》是《评皇劵牒》、《盘王劵牒》的俗称,相传是封建王朝敕赐给瑶族先民的安抚文书.
参考文献:
[1]黄钰辑注.评皇劵牒集编[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劵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J].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7).
关键词:瑶族;历史记忆;《过山榜》;文本表达;表征研究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一
历史的本质是一种书写,一种社会记忆。历史文献本身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掺杂着历史记录者主观的历史心性。在主流历史之外,往往还有另外一种被大家忽视的历史声音,边缘群体也动态的建构着自己的历史,而不是静止的被书写。边缘族群凭借其历史心性,依照正史文献和模式化情节所产生的文本,也是研究族群的一种重要资料,这也正好是产生这种文本的社会本相的再现。
千百年来,瑶族在不断颠沛流离中保存了自己的民族心性。在反抗统治和与自然斗争中,更是靠自己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文化。《过山榜》[1]是长期流传于瑶族民间的文化瑰宝,为瑶族人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所传接珍藏。这一民间文献反映瑶族起源传说、盘瓠神话、生产发展、民族迁徙、民族关系、民族宗教、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二
我们知道每部作品出现无疑都会被赋予时代的烙印,更何况像《过山榜》这样汉文书写的民间文献。一个文本存在于这个时代,它是某种社会现实下所产生的文本表征,我们透过文本去分析它背后的隐含的情景,便能发现一种可信的历史。那这究竟是在怎样的历史情景中产生的,出于何种历史心性?
“历史心性”是指流行于群体中的一种个人或群体记忆、建构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历史心性决定了何种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被建构起来。王明珂说“所有人类社会与历史现象背后最基本,最实际的面向,便是人类经济形态与相关社会的结群与区分”。我们知道“列传”是用于记载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从这些历史文献可以看出盘瓠作为“非我族类”的南方蛮夷之祖被历史主体者所书写,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面对资源分配、分享于竞争,势必会出现社会分群,而这种分群主要经济形态差异所致,农耕民族是“定居、行农业,并生活在中央化、阶序化王权下的人群”,与之相对应的游牧民族以及渔猎民族便是“不行农业、不定居,且分散化的‘无君’部落人群”。正史便是这种历史心性下记载相异于“我群”的“他群”,而这种记述很大意义上是对他群的污名化。
《过山榜》中这种神异族源的书写,无疑是瑶族对“盘瓠”(盘王)这一英雄祖先表示崇敬,这种历史心性是社会分群之后为族群认同所需要而模仿正史叙述,需找一种文本上的可靠依据,这样的文本存在是与瑶汉文化互动,同民族被迫迁徙密不可分的,我们透过文本分析它背后的社会现实本相,重要的不是其内容反映的历史真实性,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深深地刻在各地瑶族民众的脑海里,从而凝聚起族群认同。这种民间书写很大意义上是来自学习和掌握汉文化和汉字的瑶族师公对汉文化的屈从、仰慕和模仿,以求用模仿典范文本来为自己的族群正名,得到合理性解释,甚至是用这种官方文书合法化的方式,通过文字文本的传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共享,成为自身族群存在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智慧资源。
三
《过山榜》中的盘瓠神话起到了维持瑶族族群认同的作用,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陈述耐人寻味,这便是瑶族自身和主流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写照。
盘瓠出身:盘瓠的出身,在古文献中说他是高辛王的畜犬,可见是主奴隶关系。而在《过山榜》中盘瓠为评王铲除强敌,被招为驸马,功成告退,毅然选择入山,避开强势主流文化。呈现出瑶汉文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势。
盘瓠子孙:因盘瓠娶帝女为妻,其子孙后代无疑成为是帝王的外孙辈,所以,在盘瓠死后,帝念其子女“先父有功,母帝之女”而赐以印绶并免其租税之赋。因此,这种血缘关系上的亲近,也透露出瑶文化欲与主流文化认同的信息。
鸡不拢鸭:在券牒中,曾以评皇敕令的形式禁止盘瓠后人与主体民族通婚:“一准令王瑶子孙之女,不许嫁与汉民为婚。”对通婚圈的这般规定,反映出瑶人对主流文化的疑惧心理。
自由之民:瑶人宣称世代不纳税,是自由之民。珍藏“永远执照,过山防身”的防身文书,并传说着评皇对十二姓瑶人的加封赏赐,说明瑶人既认为自己是不受人约束的自由之民,但又认同朝廷对他们的庇护,承认主流民族的皇帝对他们的统治。
文字作为记事的符号工具被人们所掌握,透过语言而产生意义。由于瑶族没有自己文字,记事均借用汉字,券牒、石牌等都是汉文书写。我们追溯瑶族的历史,也只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寻找证据。《过山榜》的流传,让他们的族群记忆用汉文表述而得以传承。
注释:
[1]《过山榜》是《评皇劵牒》、《盘王劵牒》的俗称,相传是封建王朝敕赐给瑶族先民的安抚文书.
参考文献:
[1]黄钰辑注.评皇劵牒集编[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劵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J].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