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南干旱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西南旱灾;农业;影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3;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57-02
近年来,我国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西南旱灾的损失结果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性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旱灾所带来的损失。
1西南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遭遇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个省耕地受旱面积643.6万hm2,作物受旱473.13万hm2, 1 805万人、1 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畜饮水困难
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云南省742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700多万人;贵州省受灾总人口1 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数为312.9万人;广西有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四川省受灾人数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人需救济;重庆有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目前的饮水困难。
1.2农业减产严重
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春播、春种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云南旱区逾200万hm2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贵州省的农作物受旱面积82.97万hm2,约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中重旱28.95万hm2,干枯11.83万hm2;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75.092万hm2,其中轻旱48.92万hm2,重旱23.90万hm2,干枯2.27万hm2;水田缺水15.18万hm2,旱地缺墒33.88万hm2,因旱灾而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四川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hm2,成灾面积24.8万hm2,绝收面积5.7万hm2;重庆市农作物受害18万hm2,其中重旱4.33万hm2、干枯6 000 hm2、水田缺水15.33万hm2、旱地缺墒10万hm2,42万头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1.3当地物价上涨
部分地区受干旱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大范围的减产,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旱灾既影响生活、生产,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多5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 ℃,升温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可以得出,气温变暖使云南的降雨减少,进而导致干旱。
2.2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在面临着这次特大旱灾时,西南地区抵御灾难的能力却远远不足。在对四川省凉山州的调查中发现,凉山共268座水库,但只有1座大型、1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库,目前凉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在攀枝花市的一些资料中显示,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 633万m3,比2009年同期减少3 268万m3,减少23.51%。攀枝花市仅有4座中型水库,由于该市地处山区,每个水利工程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其中一些水利工程长期处于病险状态,缺少及时的恢复修建。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大部分受灾地区都属于贫困地区,财政能力有限,自身无足够的财力修建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而国家在对这些老边少地区水利投入又不足,导致在旱灾面临时,这些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抗旱作用。
2.3防范意识淡薄
早在2005年,云南就遭遇了此前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那时因旱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2亿元、工业经济损失近80亿元。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处于老化失修、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地方群众和干部缺乏及时修理这些工程设施的防范意识[1]。水库的蓄水量在不断减少,如整个云南省水库蓄水量仅为11亿m3,不足常年的1/2。另外,灌溉利用率低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灌溉方式落后,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再加上土地瘠薄,导致水、土、肥流失严重。缺乏科学改造灌区节水方式的意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完善相应的设备,导致该区在面临灾难时力不从心。
3对策
3.1解决当前应急问题
一是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对旱区的缺水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2],尽可能多引、多拦、多蓄水。严重缺水的地方,要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去打井找水并配合组织运水、送水,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扎实做好春耕备耕。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应采取有效措施,从春耕备耕做起,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努力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的影响。加大春季田间管理的力度,落实越冬作物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宣传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努力扩大春播面积,努力夺取农业丰收。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受灾较轻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受灾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改种。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持续的干旱使旱区的森林火险长时间处在高危险等级。一定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保证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政府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出现春夏粮荒和因旱致贫。西南旱区贫困面较大,有些地区一次旱灾就可以致贫。相关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旱田节水灌溉耗资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失去物质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旱区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的支持力度,加快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并且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抗旱救灾资金要落实到对灾区地区,起到实际的效果。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报和灾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粮食、商务部门要根据灾区市场变化,加强粮油等的调剂、调运,及时做好储备粮油、商品粮周转库存的出库,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生活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优先保证抗旱用电、用油;铁路、交通等部门要优先保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运输;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3-4]。同时,各受灾地区更要自力更生,继续增加抗旱投入,细化各项抗旱救灾的方案和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3.3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受灾地区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灾仍然列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原因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要吸取先前的教训,下定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与水窖统筹考虑。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时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5]:一是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用水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有好处。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这次旱灾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要优先安排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三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全方位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鼓励农民发展集雨节灌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3.4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面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意识,缺乏正视灾害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随之扩大。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克服侥幸心理,树立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思想,随时准备应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同时面对灾害发生,要建立起一支能够迅速正确决策、迅速调集各方力量、迅速调动各方物资的抗灾救灾机构。二是政府要有预防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积极领导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评估。对于旱灾来说,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同时开展对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进行监测,加强乡镇雨量站的降雨监测,增加各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灾情调查和普查,开展科研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抗灾救灾服务。三是在预防旱灾可能发生的同事,政府要提前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水源。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培养民众的抗灾能力。4参考文献
[1] 徐雪高,沈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现状、成因及应对机制[J].天府新论,2010(1):62-66.
[2] 付林,周晶晶.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10(2):24-25.
[3] 赵庆昱,杜菲,王宇.林甸县旱灾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3):250-251.
[4] 任建德,胡珏琼.晋中市特大旱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防讯抗旱,2008(6):38-40,42.
[5] 尹树斌,巢礼义,冯发林.湖南省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4):80-84.
关键词 西南旱灾;农业;影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3;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57-02
近年来,我国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西南旱灾的损失结果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性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旱灾所带来的损失。
1西南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遭遇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个省耕地受旱面积643.6万hm2,作物受旱473.13万hm2, 1 805万人、1 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畜饮水困难
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云南省742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700多万人;贵州省受灾总人口1 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数为312.9万人;广西有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四川省受灾人数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人需救济;重庆有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目前的饮水困难。
1.2农业减产严重
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春播、春种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云南旱区逾200万hm2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贵州省的农作物受旱面积82.97万hm2,约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中重旱28.95万hm2,干枯11.83万hm2;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75.092万hm2,其中轻旱48.92万hm2,重旱23.90万hm2,干枯2.27万hm2;水田缺水15.18万hm2,旱地缺墒33.88万hm2,因旱灾而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四川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hm2,成灾面积24.8万hm2,绝收面积5.7万hm2;重庆市农作物受害18万hm2,其中重旱4.33万hm2、干枯6 000 hm2、水田缺水15.33万hm2、旱地缺墒10万hm2,42万头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1.3当地物价上涨
部分地区受干旱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大范围的减产,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旱灾既影响生活、生产,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多5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 ℃,升温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可以得出,气温变暖使云南的降雨减少,进而导致干旱。
2.2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在面临着这次特大旱灾时,西南地区抵御灾难的能力却远远不足。在对四川省凉山州的调查中发现,凉山共268座水库,但只有1座大型、1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库,目前凉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在攀枝花市的一些资料中显示,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 633万m3,比2009年同期减少3 268万m3,减少23.51%。攀枝花市仅有4座中型水库,由于该市地处山区,每个水利工程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其中一些水利工程长期处于病险状态,缺少及时的恢复修建。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大部分受灾地区都属于贫困地区,财政能力有限,自身无足够的财力修建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而国家在对这些老边少地区水利投入又不足,导致在旱灾面临时,这些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抗旱作用。
2.3防范意识淡薄
早在2005年,云南就遭遇了此前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那时因旱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2亿元、工业经济损失近80亿元。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处于老化失修、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地方群众和干部缺乏及时修理这些工程设施的防范意识[1]。水库的蓄水量在不断减少,如整个云南省水库蓄水量仅为11亿m3,不足常年的1/2。另外,灌溉利用率低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灌溉方式落后,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再加上土地瘠薄,导致水、土、肥流失严重。缺乏科学改造灌区节水方式的意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完善相应的设备,导致该区在面临灾难时力不从心。
3对策
3.1解决当前应急问题
一是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对旱区的缺水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2],尽可能多引、多拦、多蓄水。严重缺水的地方,要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去打井找水并配合组织运水、送水,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扎实做好春耕备耕。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应采取有效措施,从春耕备耕做起,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努力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的影响。加大春季田间管理的力度,落实越冬作物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宣传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努力扩大春播面积,努力夺取农业丰收。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受灾较轻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受灾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改种。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持续的干旱使旱区的森林火险长时间处在高危险等级。一定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保证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政府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出现春夏粮荒和因旱致贫。西南旱区贫困面较大,有些地区一次旱灾就可以致贫。相关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旱田节水灌溉耗资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失去物质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旱区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的支持力度,加快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并且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抗旱救灾资金要落实到对灾区地区,起到实际的效果。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报和灾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粮食、商务部门要根据灾区市场变化,加强粮油等的调剂、调运,及时做好储备粮油、商品粮周转库存的出库,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生活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优先保证抗旱用电、用油;铁路、交通等部门要优先保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运输;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3-4]。同时,各受灾地区更要自力更生,继续增加抗旱投入,细化各项抗旱救灾的方案和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3.3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受灾地区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灾仍然列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原因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要吸取先前的教训,下定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与水窖统筹考虑。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时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5]:一是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用水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有好处。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这次旱灾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要优先安排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三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全方位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鼓励农民发展集雨节灌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3.4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面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意识,缺乏正视灾害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随之扩大。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克服侥幸心理,树立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思想,随时准备应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同时面对灾害发生,要建立起一支能够迅速正确决策、迅速调集各方力量、迅速调动各方物资的抗灾救灾机构。二是政府要有预防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积极领导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评估。对于旱灾来说,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同时开展对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进行监测,加强乡镇雨量站的降雨监测,增加各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灾情调查和普查,开展科研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抗灾救灾服务。三是在预防旱灾可能发生的同事,政府要提前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水源。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培养民众的抗灾能力。4参考文献
[1] 徐雪高,沈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现状、成因及应对机制[J].天府新论,2010(1):62-66.
[2] 付林,周晶晶.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10(2):24-25.
[3] 赵庆昱,杜菲,王宇.林甸县旱灾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3):250-251.
[4] 任建德,胡珏琼.晋中市特大旱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防讯抗旱,2008(6):38-40,42.
[5] 尹树斌,巢礼义,冯发林.湖南省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