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人对"成人",甚至对四十左右的人都称孩子的社会嗜好,论证了这时尚词语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指明了词语应准确、应求是, 而不能率性、恣意为之,弄得名实相悖,积重难返;徒然助长时弊,危害教育事业。
[关键词] 孩子男生女生性别角色社会人正名名与实互动成年孩子社会退缩
跨入新千年,“我们这些孩子......”“年轻的男孩子......”之类词语,及其"独抒性灵"的语法渐次勃兴,席卷神州而横绝六合......日益令我绝倒。
什么叫“孩子”?原指婴幼儿,及童年少年之人;其最本质的属性、特征,大体上只能被“未成年人”这个概念一言以蔽之。然而近六年,极为清浅的真理竟遭全盘颠覆,亿万人入"而立"但不立,过“不惑”却惑甚了。何谓“鲍鱼市”,“芝兰室”?两不区分乎?!或许有人会想:人文关怀的时代呀......迁就几亿人装嫩的诉求,及遮挽青春之梦幻、奢望有何不可?但是,这又岂是"惠而不费"的,正宜慷慨奉送的赠品?须知它必支付沉重的代价!
"孩","骸"同音。近互文见义。形骸,“四肢百骸”......无论从机巧的灵感,抑或从实践的效验而论,孩子声声都低回缠绵于生理胴体 ......一律称“孩”,大致意味着我唯一只在乎:你若非男体,必为女体;我仅确认性别情境中的角色!
与此截然对立,“男生女生”及“男女同学”之称,则笼遮小学,大学到研究生的长过程,普照廿多年韶光妙龄。为什么要轻率定格在生理角色上?!乐于“胶柱鼓瑟”?弹得出美妙的琴音吗?幼儿园已建立师生关系。入小学,更天经地义是学生。凡遇庄重场合,则无论老师或家长,都应责无旁贷谆谆诱导:你不是孩子,你不是小孩子了!你已是“学生”!言下之意,言外之韵,无不敲定而揭橥--“你已是社会的人了”。任何人漫说脱离社会,哪怕减弱了社会性,都将难以成人,更莫谈生理学上美满的性角色。熊猫离群,成了国宝;人若离群,必为白痴。
或谓之乎?“鲁宾逊”不是离群的典型?其实,他早已“先验”地享有了多重社会化所打造的前提条件:枪支、火药、破船体......文化教育......"鲁宾逊"有何意义? 我看恰恰反证了马克思论断的权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属性的复合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怡红公子离不开通灵玉;“革命人民”或“反动派”都离不开手中的军队;任何人,都如此地离不开他“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如果貌若随意、实则根本就是在--用精挑细选的方式干扰和“置换”人的社会性,则必定十分有害于“四有”新人的健康成长!
那么对于一个学龄阶段的人,只称“学生”、“同学”, 只互称“同窗”,又会带来什么效应?首先,它将能使髫龄阶段必然经历之后才可望转趋弱化的动物性得以一步到位、较大幅度的排除。显而易见,学龄前的人,通常要象鸡雏不离母亲般的偎依父母。此即“孩提”之意象。故虽经幼儿教师授课,但仍对“孩子说”认同至深。这一点与动物区别甚微。我们可以说“狗狗”、“猫猫”有了“小狗小猫”,也可以同样自然地说“狗”、“猫”都有了“孩子”。但是谁又能说“狗”、“猫”几岁了,因而已成了“学生”呢?这几乎永无可能!由此可见"学生说"确实有助于适时地抑遏、排斥人的动物性。
其次,这会淡化、或暂时撇开、或曰选择性的'暂忘'生理的性别角色,从而春风化雨般、促其尽量地全身心投入于为胜任未来重要角色及庄严使命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奋进过程。不容易呵!......或难免熬炼膏脂,削尖脑袋;或“肠一日九回”、‘汗发背沾衣’,(或未必中年的司马迁独有此难!)“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不然何以说“十年寒窗苦”呢?读书虽云乐,但绝非全是乐。“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毕竟几多人的学习能不倚仗艰难跋涉呢?毛泽东曾说过“语言不是随便能够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还只不过是学习中的一门课程!
人的少年,青年,第一要务当是学习。现代社会更其如此。而这,能与生物性、生理性的天然内驱力即“享受”引为同调、并相得益彰么?享受谁不会。更何待笙歌遍地而张扬?也禁不起“孩子说”暗示与熏染!人生的难点,唯一之妙谛,数千年都在于“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迄今则在于“不望家藏千金,但愿钻通一经”,从而立身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同时也为着加速从“学问的根苦”,到“学问的花香、果甜”的转变,中华古人才数千年不懈地,“口角噙香对月吟”一般地传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及“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正因如此,20挂零的大将军霍去病,才婉拒皇家豪宅,“如玉”佳人,让“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唱彻两千年;想那绝代英豪霍将军,凭什么专嗜“横戈马上行、白刃血纷纷”,而不谐花好月圆、儿女柔情呢?若非“人生价值第一”、“自我完善第一”则何至于此呢?也正因如此,元帅们才吟哦“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董必武才感慨:“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这一切,无可争议都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对于“孩子”那幼嫩的小肩膊,你不担心他扛得动吗?
第三,“学生”这概念、称呼,能自然达成“社会角色”、“未来建设者”、“担负天下兴亡者”一类的相关意识链条。润物无声地使人亲近、信服、直至融会贯通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譬如恩格斯说“人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人们的观点......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毋庸置疑,先须有了物质基础,人才能从事任何体面、高级或正当的人类活动。而怎么赢得这个基础呢?马克思以他思想界的凌云健笔、空前地论证了人是靠抽象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而生存;又极通俗的写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由此可见,人生决非游戏为重,享乐第一,而是劳动--有价值的劳动至高无上!至于学习,恰属这种劳动的预演,是其真正闪光的内核所赖以形成的“息壤”!策源地!为此,人们普遍珍重歌德的名言:“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为此,爱因斯坦谆谆告诫:“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还是为此,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方针,都不会标榜意在培养出什么“孩子”,而只能将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奉为金科玉律!相对于学生较弱的辨识力,当今源出于商业躁动而日益甚嚣尘上人生观,已将“爱”、“情爱”、“性爱”当成了人的灵魂,当成了世界绕以旋转的轴心,当成了人生的本原与基准。殊不知鲁迅七十年前已做出跟唯物论异曲而同工的精辟论断:"切不可为了爱,盲目地爱,便将人生的要义忽略了。人必须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
试问,这些英灵不朽的原理,思想,及其必然生发不已、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跟六年来繁荣、鼎盛的"孩子说"能够比邻而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顺畅贯通吗?
或许有人偏不服气:我们叫惯了的,哪儿那么些毛病?就你会滋事找茬子?!男孩子啦,女孩子呀,挺好的,好听,还有普适性,有什么可嚼情的?你该不是为赋新辞、拼凑高谈阔论?你如此与民众格格不入,莫非甘为人民公敌?!
对此,我要怀念孔子的思想--"必也正名乎?"这是否堪称人类智慧的精髓?"循名责实"的"正名"观,其实隐含着"精神·物质"的积极互动关系。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而"名"之于"实",应当也有近似的作用。内涵正确、持之有故、并恰如其分的名实关系,往往可能比"风起于青萍之末"更为生机昂然;是积极推动力的源头,是精神变物质的肇端,甚至还可能广泛的激发类似于促成"贪夫廉"而"懦夫立"的奇功异效!
例如,“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以及“党员也是人......”这两者均曾被视作党员的“名”。在前者流行的战争年代,党员何等的名高天下,功追日月,白璧无瑕,青史流芳!而在近十年,“党员也是人”在哪里高调唱响,却可能让娱乐业风生水起......圈钱忙不迭,“心潮逐浪高”!又如关于某条运河的来历,人们盛传:它的开凿与否,完全取决于:当人们向智者请教水荒问题的对策时,智者将怎么回答。若他提议“怎样才能取到水呢?”那就会用手提,肩扛......有无限的奔波劳苦。然而智者却启发了一句:“怎样才能让水流到你们村里?”于是......运河从此诞生了!
当今,"孩子"与"同学"之迥乎不同,庶几近之。
这并非把猫叫眯,把蛇叫小龙,把司机称的哥的姐......甚至于魏晋的公子哥儿振鬣长嘶的马误作"正是虎也!"--这都比我们的分歧要小些!因为这不是微不足道的、适足以侑酒佐茶的闲话间的称名差异,它至少会带来大面积怵目惊心的成长危机!前几年沪上高校"女孩子"就嗜好以婴儿奶瓶作为水杯,个个噙着奶嘴去上课!并一致热衷于女童小帽及儿童书包。这是否堪称被殷勤呼唤而来的洋洋大观呢?又如曾有位刚刚报到的大学生,并未遭逢悲情人生,却跷蹊古怪跳楼自尽了!事后得知,悲剧,竟然源于初始独立面对叠床、洗衣之类的烦琐苦恼,令他不胜重荷!此外,常有竞争而就业,又经岗前培训已获可观薪资的本科生、居然乱吵老板鱿鱼的事......或则怕苦怕累不辞而别!严峻的就业背景下,这难道正常吗?劳动后备军堪以充斥养尊处优、全不识相的男孩、女孩乎?!请问,如此这般,与"孩子说"有如内在感应般的瓜葛牵连,谁能推脱得干净?!
06年暑假伊始,武昌冒出一则新闻--"21岁男孩,6年上网,拒上班......"(详见本文附录)此后两天内,记者已接20多个类似的报料电话!
其间,专家观点曰:"成年孩子,社会尴尬......"
又有武大教授曰:"家教失当,孩子社会退缩......"
虽说' 长不大的孩子' 同失业这一世界沉疴确有关联,譬如英国廿年前就有过同类现象,但 "孩子说" 于此中的强劲推波助澜,反正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了。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呵,"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笃志于做仁人,这仁也就能做到了。同样道理,"美好",或愿望、意向之类也并不遥远。如果你一门心思、不舍昼夜呼唤她,情有独钟、矢志不移追踪她,则她岂有不到之理?!何况戈培尔名言"谎言千遍自成真理"呢。"孩子说"既已滥觞六年,洗礼全国,又何能指望它不产生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现世报应式的奇观呢?举六年"无反顾",并且"一边倒"之力,将"学生"的身份、天职、守则等,无不定型化、凝固化在"孩子"一语的声情与概念上,则他年方廿一,顶多才刚刚沐浴"很年轻的小孩子"这气象氛围呀!凭什么他不反过来、要求你成全他,将"孩子"的包装与内瓤--亦即"名与实"的回归本位--进行到底呢?
天可怜见,如今他名至而又实归,尚兀自津津有味甘居于"半大的孩子"这"小样儿",你却声声叫苦了:"社会尴尬"(!)"社会退缩"...。。。到底是"孩子"不对,抑或社会的作茧自缚,并"叶公好龙"呢?!
综上所述,"孩子说"不仅捍格悖谬于清浅简明的常识常理,混淆事物起码的分际,范畴,造成思维、交际、语言运用极广泛的紊乱;(如某新星被推许为"永远长不大的21岁的女孩子",而7-8岁即与歹徒机警周旋的"男童"、"女童"也是"男孩"、"女孩"......)而且干扰、破坏着,在甜腻腻表征下毒害着人的社会化这一本应健康,顺畅而和谐的过程。07年2月19日,国防大学政委指出:"解放军要弘扬武德文化、阳刚文化"。其实,"武德"、"阳刚"又何尝不锻冶着全民族的基础要件呢?
百年前大学者梁启超盛赞陆游、"诗界千载糜糜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如果说只因中华漫漫诗史的"千年"中较少陆放翁这般"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诗人,就叫做"诗界千载糜糜风",就可能积贫积弱、存亡堪忧的话,那么,把肩负"民族希望"和未来的青少年,及承担国家砥柱栋梁之责的广大成年人一律幼小、稚嫩化的"孩子说",是否等于民风、民骨、民气的涣散剂,销蚀剂呢?又是否正在严重地弱化、矮化着民族精神、迟滞其茁壮成长与传承呢?且是否可谓民族心智发展与中华腾飞的、虽温柔而无形、但效应却十分可悲的绊马索呢?
对此,相信有良知良能者均不难形成于思,择善而从。或许有人仍会问:称"孩子"虽未必从优、或曰理想,但积习已深,何以代换呢?其实,就算你对传统的"姑娘、小伙子"词汇深恶痛绝,又何妨而不用"男子、女子"的称呼呢?重启这两个名词,简直妥帖完善到了极至!这依然能护佑辅佐你继续"装嫩"!老头呀,妪者呀,谁敢称"男子"、"女子"?惟尔等嫩者可以称"子",何妨而不独享这一专利?!既便捷、上口,还"求是"!既无形地首肯并嘉许爱抚了你的半大不老、青春年少,又标举了你的外形容颜可圈可点,(近乎西子潘安?或如大卫一般人中翘楚?)并且还恭维你的内在价值(或许)等于学者名流!
事情恰恰如此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称名加"孩",特易"挤兑"幼儿园......但若只称"男子"、"女子"呢?--从此天宽地阔......直至利国利民!
附录三
楚天都市报(07.11.30)
《成人乐于"装嫩",多因不想担责》
如今孩子气的成人日益增多。吵架要人哄,遇到问题爱逃避,不愿承担责任。某女新婚半年,母亲领她到中医院看心理科。以往吵架,老公每每哄她,上个月不再哄她,便大闹离婚。医师说,这类稚气、装嫩者非常多,甚至不愿长大。这一代独生子女,被过度腻爱,长在蜜罐中,养成了依赖性,"孩子社会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剥夺"。这不是疾病,而是心理缺陷。
专家提醒,要学会自己负责,要接触同龄人,且要多些挫折教育。
附录二
楚天都市报 (06,7,13)
--《21世纪男孩,夜夜上网六年,宁可拒绝上班》。说是"武昌首义街",曾氏女忧其儿"一上网便是十几小时......幼年特聪明,直到初三才疯玩,成绩狂降,拒花钱读高中"。"家人买电脑栓其心"。几次拒绝找工作,因"见朋友上班无聊"。而在家里“蛮快活”,想干啥就干啥, “自由!多好!”该文引专家观点:“成年孩子,让社会尴尬”。他们仅仅活在自我中,放弃责任,只求舒适,轻松自由。溺爱使之失了分辨力,判断力......要促进他......使他独立于他人,社会,培养其自信,能力,以便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附录一
楚天都市报(07。1。20)
“三年上网,不找工作”。前天,报道35岁的黄松,下岗6年,呆在家搞“学习”......两天来,记者已接类似的报料电话20多个了。
“小旺,28岁,本科后......看TV,上网,”一提工作的事,他就烦,大发脾气。每月花零用钱要300元。其母下岗,家况差。
汉阳宗女士的儿子,前年本科后,在公司当会计,帐目两次出错,自感很丢脸。上班四个月。自请辞职回家......上网打游戏。纵月补千元,也不去找工作......共同的特点:独立性差,依赖重。一遇挫折,即枯守家中。武大教授:......家长教育失当,是造成”孩子社会退缩的重要原因......”
附录四--《参考消息》(2009.12.30)英国每日电讯(2009.12.28)菲利普 -约翰斯顿
《社会幼儿化趋势值得警惕》摘要
幼儿化趋势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力、责任感,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使之常感觉应被照顾)/"成年孩子"增多,实属家长社会过分照料的结果。
英国政府----指导手册......倡"严厉之爱"......以往孩子,在法定年龄21岁前都工作、结婚、或服役。而"如今,25---26岁以前可能还未离父母而生活,受全日教育,而不受成人责任的焦虑之苦。/许多人认为应受照顾......(幼儿化趋势)"摧毁了个人主义,损害了常识,遏制了创造力、并确立了依赖心理。"......另据《卫报》,英国统计:2~30岁的与父母同住的孩子,20年来最多......2/3的孩子是自己选择为"啃老族"。
参考书
[1]马恩选集《卷一》574页
[2] 毛选《卷三》837页
[3] 鲁迅《 彷徨 ·伤逝》
[4] 孔子《论语·述而》
[5] 江泽民1997.5.29在中央党校讲话
[关键词] 孩子男生女生性别角色社会人正名名与实互动成年孩子社会退缩
跨入新千年,“我们这些孩子......”“年轻的男孩子......”之类词语,及其"独抒性灵"的语法渐次勃兴,席卷神州而横绝六合......日益令我绝倒。
什么叫“孩子”?原指婴幼儿,及童年少年之人;其最本质的属性、特征,大体上只能被“未成年人”这个概念一言以蔽之。然而近六年,极为清浅的真理竟遭全盘颠覆,亿万人入"而立"但不立,过“不惑”却惑甚了。何谓“鲍鱼市”,“芝兰室”?两不区分乎?!或许有人会想:人文关怀的时代呀......迁就几亿人装嫩的诉求,及遮挽青春之梦幻、奢望有何不可?但是,这又岂是"惠而不费"的,正宜慷慨奉送的赠品?须知它必支付沉重的代价!
"孩","骸"同音。近互文见义。形骸,“四肢百骸”......无论从机巧的灵感,抑或从实践的效验而论,孩子声声都低回缠绵于生理胴体 ......一律称“孩”,大致意味着我唯一只在乎:你若非男体,必为女体;我仅确认性别情境中的角色!
与此截然对立,“男生女生”及“男女同学”之称,则笼遮小学,大学到研究生的长过程,普照廿多年韶光妙龄。为什么要轻率定格在生理角色上?!乐于“胶柱鼓瑟”?弹得出美妙的琴音吗?幼儿园已建立师生关系。入小学,更天经地义是学生。凡遇庄重场合,则无论老师或家长,都应责无旁贷谆谆诱导:你不是孩子,你不是小孩子了!你已是“学生”!言下之意,言外之韵,无不敲定而揭橥--“你已是社会的人了”。任何人漫说脱离社会,哪怕减弱了社会性,都将难以成人,更莫谈生理学上美满的性角色。熊猫离群,成了国宝;人若离群,必为白痴。
或谓之乎?“鲁宾逊”不是离群的典型?其实,他早已“先验”地享有了多重社会化所打造的前提条件:枪支、火药、破船体......文化教育......"鲁宾逊"有何意义? 我看恰恰反证了马克思论断的权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属性的复合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怡红公子离不开通灵玉;“革命人民”或“反动派”都离不开手中的军队;任何人,都如此地离不开他“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如果貌若随意、实则根本就是在--用精挑细选的方式干扰和“置换”人的社会性,则必定十分有害于“四有”新人的健康成长!
那么对于一个学龄阶段的人,只称“学生”、“同学”, 只互称“同窗”,又会带来什么效应?首先,它将能使髫龄阶段必然经历之后才可望转趋弱化的动物性得以一步到位、较大幅度的排除。显而易见,学龄前的人,通常要象鸡雏不离母亲般的偎依父母。此即“孩提”之意象。故虽经幼儿教师授课,但仍对“孩子说”认同至深。这一点与动物区别甚微。我们可以说“狗狗”、“猫猫”有了“小狗小猫”,也可以同样自然地说“狗”、“猫”都有了“孩子”。但是谁又能说“狗”、“猫”几岁了,因而已成了“学生”呢?这几乎永无可能!由此可见"学生说"确实有助于适时地抑遏、排斥人的动物性。
其次,这会淡化、或暂时撇开、或曰选择性的'暂忘'生理的性别角色,从而春风化雨般、促其尽量地全身心投入于为胜任未来重要角色及庄严使命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奋进过程。不容易呵!......或难免熬炼膏脂,削尖脑袋;或“肠一日九回”、‘汗发背沾衣’,(或未必中年的司马迁独有此难!)“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不然何以说“十年寒窗苦”呢?读书虽云乐,但绝非全是乐。“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毕竟几多人的学习能不倚仗艰难跋涉呢?毛泽东曾说过“语言不是随便能够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还只不过是学习中的一门课程!
人的少年,青年,第一要务当是学习。现代社会更其如此。而这,能与生物性、生理性的天然内驱力即“享受”引为同调、并相得益彰么?享受谁不会。更何待笙歌遍地而张扬?也禁不起“孩子说”暗示与熏染!人生的难点,唯一之妙谛,数千年都在于“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迄今则在于“不望家藏千金,但愿钻通一经”,从而立身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同时也为着加速从“学问的根苦”,到“学问的花香、果甜”的转变,中华古人才数千年不懈地,“口角噙香对月吟”一般地传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及“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正因如此,20挂零的大将军霍去病,才婉拒皇家豪宅,“如玉”佳人,让“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唱彻两千年;想那绝代英豪霍将军,凭什么专嗜“横戈马上行、白刃血纷纷”,而不谐花好月圆、儿女柔情呢?若非“人生价值第一”、“自我完善第一”则何至于此呢?也正因如此,元帅们才吟哦“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董必武才感慨:“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这一切,无可争议都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对于“孩子”那幼嫩的小肩膊,你不担心他扛得动吗?
第三,“学生”这概念、称呼,能自然达成“社会角色”、“未来建设者”、“担负天下兴亡者”一类的相关意识链条。润物无声地使人亲近、信服、直至融会贯通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譬如恩格斯说“人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人们的观点......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毋庸置疑,先须有了物质基础,人才能从事任何体面、高级或正当的人类活动。而怎么赢得这个基础呢?马克思以他思想界的凌云健笔、空前地论证了人是靠抽象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而生存;又极通俗的写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
由此可见,人生决非游戏为重,享乐第一,而是劳动--有价值的劳动至高无上!至于学习,恰属这种劳动的预演,是其真正闪光的内核所赖以形成的“息壤”!策源地!为此,人们普遍珍重歌德的名言:“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为此,爱因斯坦谆谆告诫:“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还是为此,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教育方针,都不会标榜意在培养出什么“孩子”,而只能将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奉为金科玉律!相对于学生较弱的辨识力,当今源出于商业躁动而日益甚嚣尘上人生观,已将“爱”、“情爱”、“性爱”当成了人的灵魂,当成了世界绕以旋转的轴心,当成了人生的本原与基准。殊不知鲁迅七十年前已做出跟唯物论异曲而同工的精辟论断:"切不可为了爱,盲目地爱,便将人生的要义忽略了。人必须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
试问,这些英灵不朽的原理,思想,及其必然生发不已、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跟六年来繁荣、鼎盛的"孩子说"能够比邻而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顺畅贯通吗?
或许有人偏不服气:我们叫惯了的,哪儿那么些毛病?就你会滋事找茬子?!男孩子啦,女孩子呀,挺好的,好听,还有普适性,有什么可嚼情的?你该不是为赋新辞、拼凑高谈阔论?你如此与民众格格不入,莫非甘为人民公敌?!
对此,我要怀念孔子的思想--"必也正名乎?"这是否堪称人类智慧的精髓?"循名责实"的"正名"观,其实隐含着"精神·物质"的积极互动关系。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而"名"之于"实",应当也有近似的作用。内涵正确、持之有故、并恰如其分的名实关系,往往可能比"风起于青萍之末"更为生机昂然;是积极推动力的源头,是精神变物质的肇端,甚至还可能广泛的激发类似于促成"贪夫廉"而"懦夫立"的奇功异效!
例如,“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以及“党员也是人......”这两者均曾被视作党员的“名”。在前者流行的战争年代,党员何等的名高天下,功追日月,白璧无瑕,青史流芳!而在近十年,“党员也是人”在哪里高调唱响,却可能让娱乐业风生水起......圈钱忙不迭,“心潮逐浪高”!又如关于某条运河的来历,人们盛传:它的开凿与否,完全取决于:当人们向智者请教水荒问题的对策时,智者将怎么回答。若他提议“怎样才能取到水呢?”那就会用手提,肩扛......有无限的奔波劳苦。然而智者却启发了一句:“怎样才能让水流到你们村里?”于是......运河从此诞生了!
当今,"孩子"与"同学"之迥乎不同,庶几近之。
这并非把猫叫眯,把蛇叫小龙,把司机称的哥的姐......甚至于魏晋的公子哥儿振鬣长嘶的马误作"正是虎也!"--这都比我们的分歧要小些!因为这不是微不足道的、适足以侑酒佐茶的闲话间的称名差异,它至少会带来大面积怵目惊心的成长危机!前几年沪上高校"女孩子"就嗜好以婴儿奶瓶作为水杯,个个噙着奶嘴去上课!并一致热衷于女童小帽及儿童书包。这是否堪称被殷勤呼唤而来的洋洋大观呢?又如曾有位刚刚报到的大学生,并未遭逢悲情人生,却跷蹊古怪跳楼自尽了!事后得知,悲剧,竟然源于初始独立面对叠床、洗衣之类的烦琐苦恼,令他不胜重荷!此外,常有竞争而就业,又经岗前培训已获可观薪资的本科生、居然乱吵老板鱿鱼的事......或则怕苦怕累不辞而别!严峻的就业背景下,这难道正常吗?劳动后备军堪以充斥养尊处优、全不识相的男孩、女孩乎?!请问,如此这般,与"孩子说"有如内在感应般的瓜葛牵连,谁能推脱得干净?!
06年暑假伊始,武昌冒出一则新闻--"21岁男孩,6年上网,拒上班......"(详见本文附录)此后两天内,记者已接20多个类似的报料电话!
其间,专家观点曰:"成年孩子,社会尴尬......"
又有武大教授曰:"家教失当,孩子社会退缩......"
虽说' 长不大的孩子' 同失业这一世界沉疴确有关联,譬如英国廿年前就有过同类现象,但 "孩子说" 于此中的强劲推波助澜,反正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了。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呵,"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笃志于做仁人,这仁也就能做到了。同样道理,"美好",或愿望、意向之类也并不遥远。如果你一门心思、不舍昼夜呼唤她,情有独钟、矢志不移追踪她,则她岂有不到之理?!何况戈培尔名言"谎言千遍自成真理"呢。"孩子说"既已滥觞六年,洗礼全国,又何能指望它不产生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现世报应式的奇观呢?举六年"无反顾",并且"一边倒"之力,将"学生"的身份、天职、守则等,无不定型化、凝固化在"孩子"一语的声情与概念上,则他年方廿一,顶多才刚刚沐浴"很年轻的小孩子"这气象氛围呀!凭什么他不反过来、要求你成全他,将"孩子"的包装与内瓤--亦即"名与实"的回归本位--进行到底呢?
天可怜见,如今他名至而又实归,尚兀自津津有味甘居于"半大的孩子"这"小样儿",你却声声叫苦了:"社会尴尬"(!)"社会退缩"...。。。到底是"孩子"不对,抑或社会的作茧自缚,并"叶公好龙"呢?!
综上所述,"孩子说"不仅捍格悖谬于清浅简明的常识常理,混淆事物起码的分际,范畴,造成思维、交际、语言运用极广泛的紊乱;(如某新星被推许为"永远长不大的21岁的女孩子",而7-8岁即与歹徒机警周旋的"男童"、"女童"也是"男孩"、"女孩"......)而且干扰、破坏着,在甜腻腻表征下毒害着人的社会化这一本应健康,顺畅而和谐的过程。07年2月19日,国防大学政委指出:"解放军要弘扬武德文化、阳刚文化"。其实,"武德"、"阳刚"又何尝不锻冶着全民族的基础要件呢?
百年前大学者梁启超盛赞陆游、"诗界千载糜糜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如果说只因中华漫漫诗史的"千年"中较少陆放翁这般"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大诗人,就叫做"诗界千载糜糜风",就可能积贫积弱、存亡堪忧的话,那么,把肩负"民族希望"和未来的青少年,及承担国家砥柱栋梁之责的广大成年人一律幼小、稚嫩化的"孩子说",是否等于民风、民骨、民气的涣散剂,销蚀剂呢?又是否正在严重地弱化、矮化着民族精神、迟滞其茁壮成长与传承呢?且是否可谓民族心智发展与中华腾飞的、虽温柔而无形、但效应却十分可悲的绊马索呢?
对此,相信有良知良能者均不难形成于思,择善而从。或许有人仍会问:称"孩子"虽未必从优、或曰理想,但积习已深,何以代换呢?其实,就算你对传统的"姑娘、小伙子"词汇深恶痛绝,又何妨而不用"男子、女子"的称呼呢?重启这两个名词,简直妥帖完善到了极至!这依然能护佑辅佐你继续"装嫩"!老头呀,妪者呀,谁敢称"男子"、"女子"?惟尔等嫩者可以称"子",何妨而不独享这一专利?!既便捷、上口,还"求是"!既无形地首肯并嘉许爱抚了你的半大不老、青春年少,又标举了你的外形容颜可圈可点,(近乎西子潘安?或如大卫一般人中翘楚?)并且还恭维你的内在价值(或许)等于学者名流!
事情恰恰如此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称名加"孩",特易"挤兑"幼儿园......但若只称"男子"、"女子"呢?--从此天宽地阔......直至利国利民!
附录三
楚天都市报(07.11.30)
《成人乐于"装嫩",多因不想担责》
如今孩子气的成人日益增多。吵架要人哄,遇到问题爱逃避,不愿承担责任。某女新婚半年,母亲领她到中医院看心理科。以往吵架,老公每每哄她,上个月不再哄她,便大闹离婚。医师说,这类稚气、装嫩者非常多,甚至不愿长大。这一代独生子女,被过度腻爱,长在蜜罐中,养成了依赖性,"孩子社会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剥夺"。这不是疾病,而是心理缺陷。
专家提醒,要学会自己负责,要接触同龄人,且要多些挫折教育。
附录二
楚天都市报 (06,7,13)
--《21世纪男孩,夜夜上网六年,宁可拒绝上班》。说是"武昌首义街",曾氏女忧其儿"一上网便是十几小时......幼年特聪明,直到初三才疯玩,成绩狂降,拒花钱读高中"。"家人买电脑栓其心"。几次拒绝找工作,因"见朋友上班无聊"。而在家里“蛮快活”,想干啥就干啥, “自由!多好!”该文引专家观点:“成年孩子,让社会尴尬”。他们仅仅活在自我中,放弃责任,只求舒适,轻松自由。溺爱使之失了分辨力,判断力......要促进他......使他独立于他人,社会,培养其自信,能力,以便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附录一
楚天都市报(07。1。20)
“三年上网,不找工作”。前天,报道35岁的黄松,下岗6年,呆在家搞“学习”......两天来,记者已接类似的报料电话20多个了。
“小旺,28岁,本科后......看TV,上网,”一提工作的事,他就烦,大发脾气。每月花零用钱要300元。其母下岗,家况差。
汉阳宗女士的儿子,前年本科后,在公司当会计,帐目两次出错,自感很丢脸。上班四个月。自请辞职回家......上网打游戏。纵月补千元,也不去找工作......共同的特点:独立性差,依赖重。一遇挫折,即枯守家中。武大教授:......家长教育失当,是造成”孩子社会退缩的重要原因......”
附录四--《参考消息》(2009.12.30)英国每日电讯(2009.12.28)菲利普 -约翰斯顿
《社会幼儿化趋势值得警惕》摘要
幼儿化趋势遏制了孩子的创造力、责任感,增强了孩子的依赖心,(使之常感觉应被照顾)/"成年孩子"增多,实属家长社会过分照料的结果。
英国政府----指导手册......倡"严厉之爱"......以往孩子,在法定年龄21岁前都工作、结婚、或服役。而"如今,25---26岁以前可能还未离父母而生活,受全日教育,而不受成人责任的焦虑之苦。/许多人认为应受照顾......(幼儿化趋势)"摧毁了个人主义,损害了常识,遏制了创造力、并确立了依赖心理。"......另据《卫报》,英国统计:2~30岁的与父母同住的孩子,20年来最多......2/3的孩子是自己选择为"啃老族"。
参考书
[1]马恩选集《卷一》574页
[2] 毛选《卷三》837页
[3] 鲁迅《 彷徨 ·伤逝》
[4] 孔子《论语·述而》
[5] 江泽民1997.5.29在中央党校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