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史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x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旨在论述文史学科在教学中相互渗透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文史学科互相渗透的课标要求、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作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等四个方面,以鲜活的事例和文献资料为佐证,充分证明了语文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相互渗透的必要性和有效价值。
  关键词 课标 互补 兴趣 教师成长
  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许多古代文学家除了文字功力外,对历史掌故也颇为熟稔;而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实就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比较著名的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其作品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历史与文学性。还有《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其著作以文质兼美、事件详实而受赞誉。至于许多文学家引经据典,无论论述还是诗作,都是古今通览的学者,如写出《六国论》的苏洵、《过秦论》的贾谊等。
  在学校教学中,历史和语文教学虽然都属文科,但其实是两个学科,其教学侧重自然有所区别而各具特色。比如历史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性和语文天马行空的艺术性,都是学科的特点。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有天然的渗透。
  一、文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提醒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标准》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于这一理念,历史教材中涉及了很多活动课,旨在培养多种能力,尤其是欣赏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结束后,就设有——《古代世界的文化之旅》,要求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合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从而“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作一次虚拟的旅行,重温人类古代文化的辉煌”,以“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文史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有节初中历史课,讲的是关于繁荣的隋唐文化,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大量的写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首作分析,从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白诗的轻灵自然。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既学到了历史知识,也学到了语文知识,效果很好。有一个老师在指导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讲了三国的历史梗概,讲了诸葛亮的生平,用了不少时间。但根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磨刀不误砍柴工,背景交代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促推作用。许多有出处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如毛遂自荐东窗事发张飞绣花—大眼瞪小眼等,只有了解了出处,才能更好的理解记忆运用。
  三、文史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不少学校,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经典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材料,这些经典著作,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与一体,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延伸出的道理告诉人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于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让学生接受做人的道理,从工整典雅的文字里感受文化的力量,有多重效果。我这里就有一个学校,通过以《弟子规》《三字经》为校本教材,利用课间、课前、就餐时的朗诵学习,使学生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优化,实现了质量的重大突破。
  当唐诗宋词《三国》《水浒》等古代文学被作为学生研修的参考书目时,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佐助才能深味其中的内涵,如唐朝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背景是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再如辛弃疾的辛弃疾的《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就要联系1188年当时的政治形势,才能体味作者空有雄心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文史渗透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的教育者,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向多功能专家型转变;不能只会照本宣科,而应学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向高瞻远瞩的研究者转变。这就要求,文科老师,必须文史兼修,具有以广博的学问教育人、以高尚的行为感染人、以高强的才能征服人的作风与修养,使所培养的对象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著名作家学者郁达夫余秋雨等,无不是将厚重的历史融入优美的文辞中,成就了其独特的文风。教师虽然不能都会成名成家,但学些文史知识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记得有个著名人士说过——理科学生如果语文不及格,一流大学不要录取。看来,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一个人才的基本素质,更何况教书育人的老师呢。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 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说一个人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善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塑造完美性格。为人如此,教学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王建民,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光华中学,男,42岁,汉族,中文专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单位:山西省乡宁县光华中学)
其他文献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中明确了语言积累的内容等问题,较原教学大纲在语言积累的量化与科学化方面又前进一步,这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历史性进步,不过,它还存在着
8年前,一个21岁的大学生,因为女友被莫名杀害,有关部门采用“有罪推定”的刑法体系,指控他为“杀人犯”,并3次被判处死刑。8年后的今天,在杀人真凶并未归案的前提下,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又根据“无罪推定”这个基本原则,依法宣告了这名大学生无罪释放,上演了一幕极其罕见的“刀下留人”的正剧。这名大学生,由此也成为我国罕见的用“无罪推定”获得无罪释放“死刑犯”。  扛着一个“军绿”旧背包走出云南省第四监狱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无论是商务写字楼还是公寓住宅楼,其复杂性都相对于一般的建筑要高,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高层建筑的功能性不断增加,要求设
因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煤炭资源,台湾成为1884年中法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台湾战场主要集中在基隆和沪尾两处.在全体将士的浴血奋战与大陆军民的支援下,台湾战场取得了难得
据统计,我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3亿。不少人一提到乙肝就十分恐慌,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患上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中总感到此病难以治愈而十分自卑。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
期刊
“人龙舞”是流传于广东省粤西湛江市东海岛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乃是一种完全用人体接架组合而成的一种舞龙表演,是海岛习俗、海岛文化的体现。本文通过“人龙舞”独特
本文围绕井巷工程中资料归档问题进行了分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正确成长,学校是重要阵地,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必不可少.家校合作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成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