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交互性的特点,其不仅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问题作以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问题;合作;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生物课程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却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进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对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它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关注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助于促使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以问题为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初中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以问题为契机,以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节内容之初,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两幅图片,其中第一幅图片中的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孩子是双眼皮;第二幅图片中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双眼皮,而孩子却是单眼皮。之后,我向学生问道:“第一幅图片中所示的現象是怎么回事?是母亲没有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孩子吗?第二幅图片中的孩子是这对夫妇亲生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便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再加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遵循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生物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生物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教学《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节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并提问道:“‘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分哪几种类型?一日三餐中的食物能量比例是多少?什么是合理营养?”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在总结、归纳合理饮食结构的基础上,为家人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各小组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便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究者,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以应用为目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个十分广博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但生物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内容之外,还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研究性学习更有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当属制作类和培养类课外实验最受学生欢迎,因为有显性的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就会比较强。于是,在教学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章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家中、教室里培育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制作小生态瓶。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够美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还为学生举办了小型发明比赛,比如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等,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在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物的学科特点来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以便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剑辉.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31):24-25.
[2]施裕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中学课程资源,2015(10):13+6.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问题;合作;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生物课程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却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进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对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它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关注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助于促使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以问题为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初中生这一教学群体而言,问题则是驱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起点和原动力。基于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以问题为契机,以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这节内容之初,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两幅图片,其中第一幅图片中的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孩子是双眼皮;第二幅图片中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双眼皮,而孩子却是单眼皮。之后,我向学生问道:“第一幅图片中所示的現象是怎么回事?是母亲没有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孩子吗?第二幅图片中的孩子是这对夫妇亲生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便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再加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遵循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生物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生物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教学《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节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并提问道:“‘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分哪几种类型?一日三餐中的食物能量比例是多少?什么是合理营养?”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在总结、归纳合理饮食结构的基础上,为家人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各小组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便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究者,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以应用为目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个十分广博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但生物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内容之外,还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研究性学习更有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当属制作类和培养类课外实验最受学生欢迎,因为有显性的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就会比较强。于是,在教学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一章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家中、教室里培育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制作小生态瓶。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够美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还为学生举办了小型发明比赛,比如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等,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在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物的学科特点来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以便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剑辉.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31):24-25.
[2]施裕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中学课程资源,2015(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