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名城的文化新地标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庆阳市为华夏始祖轩辕皇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它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三千多年前周先祖后稷之子不笜袭父职,继任农官,率族人迁徙庆阳,在此拓土开疆、教民稼穑、农耕穴居、繁衍生息,开辟了农耕文化之先河,奠定了周王朝的根基。这位农耕文明的传播者,成为农耕文明带到庆阳的领军人物。不笜死后便葬在今天庆城境内的东山之巅,不笜的后世子孙也都继续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直到周文王西伯、周武王姬发的崛起。
  2009年,当代雕塑家刘艺杰应庆阳市政府之邀,为不笜这位华夏农耕文明的始祖造像。欣然受命之后,刘艺杰遍查阅典籍、资料,驱车往返寻访古迹。久经构思酝酿之后,创作激情奔涌。他饱含追慕崇敬之情,将心中稼穑先贤的形象复现于泥稿。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梁峁,土塬起伏,在此地造像,体量若小,不足以凸显先贤雄姿伟岸。经反复推敲商榷,不笜雕像设计为总高38m。塑像从1m模型方案制作,到3m模型、等大头像放大,以及最终施工方案的确定,都经过刘艺杰和结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反复推敲、研究试验。由于雕塑单臂悬挑二十多米的花岗岩石雕,每一个内部结构和外部的形体结构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难题,在施工难度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整个施工过程是在解决各种施工问题中,不断探索整体性的结构和外部精细雕刻的完美结合的过程。
  历时两寒暑,公元2011年,国内仅有的华夏农耕文明始祖不笜的巨型雕像巍然挺拔、大气磅礴,耸立于庆阳之北,成为正在快速崛起的陇东名城庆阳的文化新地标。
  “不笜”巨像头顶晴空玉宇,脚踏乌金沃土,沐和煦春风,阅葱茏绿荫,闻百鸟争鸣,俯视黄河奔腾、高风浩荡、豪情满怀,佑护庆阳物阜民丰,风淳俗厚,和谐安宁。“守以敦笃,奉以忠信”的民族精神形象跃然于雕像之中,这尊雕像是庆阳人民肩负历史重任,开辟家园把荒原建设成了富饶的陇上粮仓的精神象征。
  “不笜”左手怀抱累累硕果,右手遥指东方,刚毅且充满希望的眼光指向陇原上最早的太阳,他毅立于陇东,震荡环字,让群山响应,河浪翻腾!带着周先祖的厚德、穿过历史的迷雾、伴随时代的脚步大踏步开拓疆土,向人们颂唱着祥和富饶的庆阳上下千年的赞歌,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飞翔。
  当近距离凝视着他深邃而坚定的目光、仰视着他高大伟岸的身躯时,你看不到传统雕塑的凝滞和固化。事实上,可以把欣赏他当做聆听一位长者诉说着中国千年的风云变迁,使视觉感官在时间的延续上获得美感的愉悦。“不笜”雕像内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及钢桁架,外部由陕西“南郑红花岗岩”雕琢而成。采用具像的雕刻手法,对大块面花岗岩的切割张弛有度。“不笜”雕像是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塑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结合当代室外雕塑对空间以及形体塑造的方法的大型景观雕塑,是充满现代人文精神的景观雕塑,也是近年在公共艺术领域运用具像的手法创作巨型人物雕塑的成功之作。
其他文献
任世民:今天我们见面很高兴,大家随便谈一下。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谈谈浮雕造型艺术。我们原来有一个想法,也酝酿了很长时间,想就一些关于浮雕的问题探讨一下。我们系以前也做过关于浮雕的教材,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为什么把浮雕作为一个单独的东西来探讨呢?对于我来说,从郑可先生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讲,一直到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和一些朋友经常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我们一直将浮雕造型作为独立而
编者按:  极力倡导并力行写意雕塑的吴为山教授,在培养雕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理想和艺术精神,又如何将“写意”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意象”得以承传与发展。应读者要求,我们约请了吴先生进行简要笔谈。  雕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觉与广阔的思维而形成具有自我价值判断、技巧娴熟、风格独特的创造性人才。通过对雕塑史的把
重度腹泻要了约翰国王的命,却拯救了《自由大宪章》  英国国王约翰声名狼藉,在人们眼里,他肮脏得就像是一个皇家马桶。按照《英国电讯报》的说法,这位13世纪的英国君主视朋友和敌人为粪土——真是一视同仁啊!他把自己的臣民关进监狱以霸占他们的土地,残忍地将敌人活活饿死,甚至还谋杀了自己的亲侄子。他把英格兰带入战争的深渊,却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陷盟友于险境。  这个令人不齿的暴君因拉肚子拉到虚脱而死。1216
贾维克,1979年生于青岛,清华大学研究生。  2002年任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  2002年参与北京市最大雕塑群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施工。  2006年9月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设计青铜雕塑《竹藤》。  2006年-2007年创作国内最大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  2008年为陕西洋县创作青铜雕塑《蔡伦》。  2009年为宁强汉江源创作60m长大型石材浮雕以及人物雕
叶毓山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传统,特别是雕塑艺术传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川北的农家,生性朴实、宽厚,任劳任怨,为人豁达大度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情感细腻而丰富,禀赋高迈而聪慧过人,横溢的才华在雕塑、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尤其以重大历史题材、纪念碑式的大型创作和深邃的学术见解,以及独到的教学思想而为当世所称誉。  2015年6月2日,是叶毓山先生
     
刘若望雕塑作品一望便知,这人充满英雄情结。儿时对三国、水浒的崇拜、长大对红色宣传的认知,以及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统帅梦想等等,都让人以为作者在用兵马俑似的语言,塑造草根化的英雄。  其实问题没这么简单。作品在于观看——视觉思维,而不是听作者怎么说。刘若望的确借用传统墓俑的塑造方式,简练、整体、大块面,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墓俑雕塑非真实性的创造性发挥。墓俑的替代性被刘若望极力放大
动物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模仿动物制造了许多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例如模仿苍蝇的眼睛,我们发明了蝇眼摄象机;模仿鹰的滑翔技巧,我们发明了滑翔机;利用鸟类的留线造型,我们改变了飞机的外型,使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借鉴鸟类的骨头构造,我们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使之更轻,强度更高;学习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我们发明了超声波雷达……为此,科学界诞生了模仿生物来研制机械的一门新学科——仿生学。  但许多人不知道,动
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趋向,尽管其中的某些展品的形式及内涵與往届展品有所接近。我们关注其展览的理由是显然的,可以说今天的雕塑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的艺术修养、追求與文化
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的形式语言可谓是百花齐放。在各种雕塑形式的冲击下,具象雕塑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艺术现状,仍然是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种雕塑形式,具有深厚且广泛的公众认知和审美基础。中国的现代高等雕塑教育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都是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雕塑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增设了一些新的非具象雕塑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以具象雕塑课程为基础。学习好具象雕塑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