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锋刃:芬兰军用刺刀(上)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le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8年内战期间的芬兰红军战士和俄国志愿者。中间携带望远镜的指挥员手持俄国恰西克马刀,左一红军战士手持配装套管式刺刀的莫辛一纳甘M1891步枪,左二战士腰带左侧佩戴日本三十年式刺刀,右二士兵腰间挂有高加索匕首
  芬蘭内战中使用的4种主要步枪及其刺刀。从上至下分别是:俄国7.62mm莫辛℃纳甘M1891步枪、日本6.5mm有坂三八步枪、德国7.92mm瑟M1898步枪、美国7.62mm温彻斯特M1895步枪
  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爆发,驻扎在芬兰境内的4.3万俄军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白军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将卡累利阿和北部低地地区的俄军迅速缴械,获取了更多的武器,同时把相关区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通过训练和补充当地的民团及志愿者,使自己的兵力迅速增长了近1倍。
  此外,白军还得到德国、瑞典的大量军火及人员支援。在白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红军的保守战术导致节节失利,同时激进的政策失去了农民阶层的支持,仅坚持3个多月便告失败。
  内战结束后,临时组建的政府军逐步改组为后来的芬兰国防军。国防军中的军官和普通职业军人主要有四种来源,这造成了包括刺刀使用在内的军事指导思想的某些碰撞和摩擦。
  M1891/30套管式刺刀固定在枪口上特写,上图为俯视图,下图为右视图。套管上的缺口是为了避让准星座,旋转套管使刺刀刀身尾部的卡笋卡在准星座下部,从而实现固定刺刀的作用
  安装在德国缴获并提供给芬军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上的两种“代用”刺刀
  第三、四种来源的军人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陆军军事学说,尤其强调步兵的火力,认为刺刀的地位已经弱化,只限于在警戒执勤、看守战俘或白刃冲锋等特定情况下使用。
  来自于大公国军队的人主张“去俄罗斯化”,加之一战中沙俄对德作战的惨败,证明其“刺刀制胜”理论已不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需要。因此,基于德国实践的军事理论成为扎根芬兰军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刺刀在芬兰军队中一开始就处于辅助兵器的位置。
  芬兰内战还导致另一支武装力量的兴起,那就是国民卫队。它起初只是各地自行建立的维护地方秩序的准军事组织,内战期间为白军提供了大量兵源,对战争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1918年8月芬兰议会颁布法令,允许国民卫队作为常设武装继续存在,其性质属于非政府组织,但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是正规军重要的后备及辅助力量,接受国防军总司令部的指挥。   1921年以后,国民卫队建立起由总参谋部、军区和各地分部组成的完整架构,军区、各地分部的负责人多数由正规军中的军官担任。国民卫队具有预备役部队和地方守卫队的双重身份,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在一些城市甚至被作为市政当局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自行筹款并由地方政府补助。
  17~40岁之间的男性会被要求加入国民卫队,且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训练,使用的步枪等装备需要个人购买,当地分部给予补贴。为此,国民卫队甚至设立自己的萨科兵工厂,自行生产所需的步枪和其他兵器。这种双轨军事体制对芬兰的军用刺刀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

芬兰军队早期使用的刺刀


  内战期间,芬兰军队使用多种型号的步枪,且它们都配备各自的刺刀。
  1919年,芬兰陆军开始对现有的步枪进行制式化,莫辛纳甘M18917.62mm步枪及其配套的M1891套管式刺刀(刺刀尾部带有套管,用于套接在步枪上)成为芬兰步兵的制式兵器。当然,作出这一选择并不是因为这种步枪或刺刀是最好的,只是因为它们当时是芬兰人使用量最大的兵器。
  芬兰国防军的一份1919年2月轻武器库存清单显示,当时全军有大约20万支M1891步枪,它们来自沙俄军队的遗存、德国的支援以及内战中的缴获。数量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制造的6.5mm有坂步枪,一战时期曾大量卖给俄国,芬兰拥有2.5万支这种步枪。至于其他型号的步枪,总数量都未达到四位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莫辛纳甘步枪的数量十分庞大,独立不久的芬兰没有能力和资金用其他型号的步枪来替换它们,所以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决定。
  一旦决定制式化,芬兰就通过各种渠道为其正在扩张的军队获取更多的莫辛纳甘步枪。在1941年之前,先后从不同国家购买了大约17.3万支这种步枪。它们主要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作为一战剩余物资以低廉价格购入,当然其中大部分状态很差,芬兰人主要将它们作为备件回收使用,如机匣等部件很多都用在了后来芬兰生产的新步枪上。
  在陆军的VKT国家兵工厂以及国民卫队的萨科·蒂卡科斯基工厂,芬兰人在翻修原有的破旧步枪同时,也对M1891刺刀进行修整,例如将一部分配用芬兰改进的M1924步枪的刺刀套管尺寸进行优化,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准星。
  此外,由于俄军很少使用刺刀鞘,芬兰军方还专门引进一战期间德国生产的马口铁皮刀鞘,并自行制造了一部分皮革刀鞘,以方便士兵能够随身携带M1891刺刀。其铁皮刀鞘长488mm,质量0.26kg;皮革刀鞘长550mm,质量0.1kg。
  M1891刺刀的优点是简单、坚固,而且使用方便。该刺刀刀身尾部设有套管,套管上设有缺口,缺口顶端设有卡槽。安装刺刀于步枪上时,将刺刀后部的套管从枪口处套在槍管上,且套管缺口对准步枪准星位置,到位后将套管向右旋转,使准星座进入套管缺口顶端的卡槽,此时位于刺刀刀身后部的卡笋卡在准星座下部,从而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
  这种头部扁平的四棱刺刀功能非常单一,如果从枪上卸下,很难单独作为兵器或工具使用,不在同一轴线上的套管与刀身使得它很难握持。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它的全长达到505mm,其中刀身长430mm,在狭窄空间中有时很难将它从刀鞘中抽出。加之无论德国还是芬兰制造的刀鞘,都是用一个皮带环挂在腰带上的,细长的刺刀吊在身后,既不方便行动,形象也不美观,芬兰士兵把这种刺刀称为“老鼠尾巴”,可见对它的厌恶程度。
  针对这些负面评价,芬兰军方对该刀进行改进,1925~1935年间少量生产出一种称为M189 1RV的改进型刺刀,其中“RV”是芬兰语骑兵的缩写。这种刺刀只配用于莫辛纳甘M1891骑枪,其特点是将刀身截短125mm,并重新设计了刀尖和血槽,总共制造3000把。当1935年M1891骑枪全面撤装后,这些刺刀随即报废,很少有实物保存到现在。
  除了M1891套管式刺刀之外,独立初期的芬兰军队还使用几种其他国家生产的刺刀。
  一是日本有坂刺刀,配用在日本三十年式、三十八年式步枪及骑枪上,刺刀全长510mm,其中刀身长440mm,连刀鞘的总质量0.7kg。刀身为单刃,设有血槽,护手下端设有向前的弯钩。
  二是美国温彻斯特M1895杠杆式步枪刺刀。该枪与有坂步枪一样,是俄国在一战期间订购的,用以补充当时非常薄弱的军备,战后有一些留在芬兰,主要由负责看管集中营和后方警戒等任务的二线部队使用。俄国订购的该型刺刀刀身为单刃剑形,刀身长356mm,设有血槽。
  三是德国“代用”刺刀。内战期间,德国把缴获自俄军的一部分M1891步枪作为支援物资提供给芬兰,这些武器大部分经过改装,护手前端装有适配器,可以使用一种原为毛瑟步枪设计的“代用”刺刀。该刺刀的特点是采用金属刀柄,刺刀套环上方设有缺口。这种刺刀工艺比较粗糙。该刺刀全长434mm,其中刀身长308mm,剑形刀身未设血槽,刺刀连鞘质量0.62kg。   隨着1919年开始的步枪型号制式化工作,芬兰军队中所有的日本有坂步枪、温彻斯特M1895步枪及老式的俄制M1870步枪均移交给国民卫队,或从在役状态转为战备库存,相关工作在1920年代前期全部结束,对应的杂式刺刀也全部淘汰。

自行生产的系列剑形刺刀


  在制式化同时,芬兰国防军和国民卫队都在持续改进他们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芬兰血统的莫辛-纳甘军用步枪及配用的刺刀。
  国防军配用的刺刀
  最早出现的是M1927步枪和M1927RV骑枪,其主要改进之一是使用新式的M1927剑形刺刀,该型刺刀固定于步枪的方式与奥匈帝国斯太尔M1895步枪的相似。很快,陆军又决定用更加坚固的M1929刺刀代替M1927刺刀。1930年代,M1929刺刀又被M1935刺刀取代。但这3种刺刀的外形和尺寸非常相似,特别是M1927与M1929仅从外观上难以区分。
  所有的这些剑形刺刀都与芬兰自行生产的各种莫辛纳甘步枪相兼容,包括国民卫队使用的M1928和M1928/30步枪。后来,国民卫队又专门生产出M1928和M1928/30刺刀,其形状、尺寸与军队使用的几乎相同。老式的M1891套管式刺刀仍在使用,并出现了其改进版M1891/24,这种刺刀的套管内径较大,以适应国民卫队使用的M1891/24步枪,原因是这种步枪的枪管壁相对较厚。
  M1927刺刀是芬兰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刺刀,设计单位是国防部军械司,全长415mm,刀身长300mm,连鞘质量0.6kg,由芬兰著名的刀剪生产厂家菲斯卡斯(FISKAPoS)公司制造,1928~1929年期间生产大约13500把。
  M1927刺刀采用当时欧洲刺刀流行的式样,不过,其结构设计上存在缺陷,主要是刀身与刀柄、鸟嘴(指刀首,即刀柄尾部,因其外形呈鸟嘴状,故而得名)采用榫接装配方式,导致强度不足。取代它的M1929刺刀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进,护手和鸟嘴部分都是焊接在刀身上的,但因这些焊接部位被刀柄片挡住而看不到,因此M1929刺刀外观上与M1927刺刀没有什么区别。M1927、M1929刺刀均采用设有加强凹槽的钢板冲压刀鞘,刀鞘表面经过发蓝处理,再覆以保护漆层。
  M1929的订单由菲斯卡斯公司和另一家刀具制造商哈克曼(HACKMAN)公司共同承包,1931~1935年问总产量约为25500把。
  芬兰第三种自行开发的刺刀型号为M1935,它是M1929的一种变型,刀身经过重新设计,刀身表面全部进行发蓝处理,因此新刺刀看起来是“全黑”的,刀柄片的固定螺钉上设有刻槽,固定螺钉可以用专用工具旋下,以便在刀柄片损坏时维修。
  国防军的M1927刺刀(上)与国民卫队的M1928刺刀(下)在外观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M1935刺刀外观上的另一特征是在鸟嘴上方设有一个清洁/注油孔,此前的刺刀上都没有这个设计。由于设有凹槽的刀鞘强度并未达到预期,M1935的刀鞘又改回采用光滑表面设计,质量增加了30g,同样采用发蓝处理,刀鞘上方的皮挂使用棕色皮革制造,早期及后期的版本漆成深绿色。
  1936~1938年问,菲斯卡斯和哈克曼两家公司共生产大约18600把M1935刺刀,两家的产品刀身形状略有区别。
  芬兰国防军自己的统计中往往把所有剑形刺刀都简单地统称为M1927刺刀。
  国民卫队配用的刺刀
  国民卫队为其M1928和M1928/30步枪设计了剑形刺刀。其中与M1928步枪配套的是M1928刺刀,其尺寸大小、形状与国防军的M1927刺刀非常相似,固定方式也与国防军保持一致。
  M1928刺刀刀身、刀柄、护手和鸟嘴部分都是焊接在一起的。其刀身是金属本色,但刀柄、护手的所有金属部分都经过发蓝处理,刀身根部通常会留有浸入发蓝液时残留的颜色,而且刀柄片的固定铆钉表面是平滑的。
  M1928刺刀只有哈克曼公司一家制造商生产,1928~1934年问制造大约38200把。该刀全部配用设有加强凹槽的钢质刀鞘,刀鞘表面覆以绿色漆层,刀鞘上方设有皮挂,皮挂顶部的皮革翻毛清晰可见,这一特征与芬兰制造的其他皮挂明显有别,主要是因为其是用回收的德国一战期间的皮制刀挂翻新制造的。大多数M1928刺刀在护手一侧中部刻有“S”标记,这是国民卫队总部的验收戳记,表示由国民卫队接受入役。
  国民卫队的另一种剑形刺刀是为M1928/30步枪设计的M1928/30刺刀,研制原因是部队对M1928的刀身形状不满意,此外就是刀身损坏后难以修复。M1928/30步枪加工精良,号称是莫辛纳甘步枪中的“劳斯莱斯”,配套的M1928/30刺刀也是芬兰生产的刺刀中最“豪华”的一种,刀体本身为亮白色,钢铁部件表面打磨精细、有光泽,而木制刀柄片则由一般只用于木雕和装饰的高档硬木——皱纹白桦或苹果木制成。
  M1928/30刺刀重新设计了刀身外形,刀柄片固定螺钉可以用专门工具拧开,刀鞘也改为新的经过发蓝处理的光滑刀鞘,鞘身厚度增加,以保证不会轻易变形,刀鞘质量0.24kg,较M1928刀鞘重20g。与之配套的皮挂种类较多,包括两种颜色,即棕色皮革制造的版本和后勤部门生产的一种深绿色皮挂。
  M1928/30刺刀由哈克曼和和菲斯卡斯两家制造商生产,1934~1939年间总产量约28 000把。1936年2月之后制造的M1928/30刺刀在鸟嘴部分增设清洗/注油孔,但在二战爆发前进行过维修的早期版M1928或M1928/30刺刀也有一些更换成带有清洗/注油孔的鸟嘴状刀首。

1920~1930年代芬蘭军队的拼刺训练


  对于刺刀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芬兰军队采用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相同的观点,即步兵的基本武器是步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士兵可以使用刺刀——比如在突击或白刃格斗时。芬兰军队的教育手册要求士兵以火力为主要战斗手段,并依靠刺刀和其他合适的武器或工具进行肉搏。
  1925年,芬兰陆军印发《刺刀战斗条令》,另外一些更为具体的关于如何使用刺刀进行格斗的训练手册也在1920年代相继出版。国民卫队在这方面的速度更快,1923年就印制了专门的拼刺训练手册。
  总体而言,芬兰军队的拼刺动作非常简单,相关动作只包含正常距离、长距离两种突刺,原地格档、移动格挡、假动作三种格挡,持枪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以及伺机用枪托击打对方等等。所有这些手册上都明确要求刺刀只有装在步枪上时才能使用,因为M1891刺刀不适合作为手持兵器,而几种剑形刺刀刀身偏长、不够锋利,窄小的刀柄也不方便抓握。对于近战和肉搏使用的兵器,手册上还指导士兵们使用包括野战斧、工兵锹、十字镐等各种随手可得的工具,甚至包括信号枪。
  M1939刺刀安装在步枪上的状态
  1925~1926年间,芬军还专门为陆军制造和补充了拼刺练习时必需的防护装备,如面具以及保护身体其他重要部位的护具。此外,在当时陆军各驻地及军事学校中也专门建造训练场地,配备有吊起的塞满牧草的麻袋,作为士兵们练习刺杀的对象。随着训练装备和场地逐步到位,芬兰军队从1926年起全面开展拼刺训练,并使之成为步兵需掌握的基本军事技能之一。

进入短刺刀时代


  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芬兰与苏联之间发生军事冲突,史称冬季战争。战争之后,芬兰军方围绕拟投入大规模生产的最新式M1939步枪及其附件向前线士兵征求意见。截至1940年7月,收到的反馈意见证明芬兰士兵对现有刺刀的满意程度远低于预期,强烈要求将现有刺刀长度缩短,同时改进刺刀结构、形状。
  这些反馈意见促成当年秋季对已有的几种M1939刺刀进行改进。与早期的剑形刺刀相比,M1939刺刀更像是真正的“刀”,全长缩短到295mm,其全新设计的猎刀形刀身长183mm、宽25mm,具有略微翘起的尖锐刀尖,刀柄宽度有所增加,外廓的边角过渡更加圆滑,既适合用作战斗刀,也可以胜任实用工具的角色。
  M1939刺刀的刀鞘由皮革制成,两侧由铆钉加强固定,鞘尖边缘和前部有金属板加固,刀和鞘总质量为0.44kg。M1939刺刀保留了与早期剑形刺刀相同的安装接口,能够装在此前的各种芬兰步枪如M1927、M1927RV、M1928、M1928/30上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M1939刺刀更加符合或是领先于当时的发展潮流——二次大战之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才开始用相对短小、可单独作为战斗刀或多用途工具的刺刀来代替原来那些较长、用途单一的旧式刺刀。
  M1939刺刀从1941年开始生产,首批订单为1万把。合同由隶属于芬兰最高司令部的民防总部(HFT)与库尔马兰兄弟机械制造公司(Veljekset Kulmala)签订。HFT是战时体制的产物,负责军队的动员、训练、遣散以及武器补充,国民卫队、妇女志愿军以及大多数军事学校、训练中心均归其管理,因此实际订购者仍是国民卫队。
  库尔马兰兄弟机械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兄弟公司)是1920年代初成立的一家小企业,其业务主要是为消防队制造齿轮传动装置,规模及生产经验远不及菲斯卡斯公司、哈克曼公司。为何选择它来生产M1939刺刀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这是导致M1939刺刀交付延迟的重要原因。原本应在1941年9月底之前履行的合同,一直到1942年夏季才最终交付完毕。本来陆军也想订购一批M1939刺刀,但因为兄弟公司连最初的1万把合同都没有及时完成,因此取消了他们未决的订购意向。国民卫队订购的1万把这种刺刀是兄弟公司接到的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订单。
  M1939刺刀上的标记。刀身右侧有“SK.Y”的国民卫队标志,护手中间还刻有国民卫队的验收戳记“S”,刀身右侧是制造商兄弟机械公司的名称
  由于M1939刺刀生产过于迟缓,1942年芬兰前线指挥部进行一项将早期的剑形刺刀修改成更实用化的短刺刀的尝试。修改之处主要是将刀身长度缩短到约180mm,改进刀尖部分,并将护手下部去除一部分。所有修改工作都是以国民卫队使用的M1928、M1928/30两种刺刀为基础,其中M1928/30数量最多。这种改进版本被称为M1942试验型刺刀。
  截至1942年5月底,约150把修改完成的试验型刺刀分发给各个军事单位进行野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M1942试验型刺刀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其刀身和刀柄过窄,使用并不方便。1943年,这一改进项目被取消。M1942试验型刺刀的产量最终定格在150把,因此成为最为罕见的一种芬兰刺刀。(待续)
  编辑/曾振宇
  【下期预告】
  本文下期将展示二战期间芬兰军队使用的国外刺刀、突击步枪时代的军用刺刀以及芬兰刀。敬请期待!
其他文献
期刊
“金鹰-2018”国际特种兵狙击手大赛于2018年8月20~25日在哈萨克斯坦拉开战幕,我军代表队第四次参加该赛事。作为军队狙击手专业级别较高的国际赛事,“金鹰”国际特种兵狙击手大赛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自2006年发起并承办,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是第七届。参赛国已由最初的5国增至今年的12国以及4个观察员国。历经多届调整,赛事组织者根据特种兵狙击手专业在当前实际作战应用中的地位作用,将战场中必备的
期刊
本文分析了传统步进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在水轮机调速器上的电-位移转换机构的控制及特性,考虑到步进式、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方式的优缺点,将一种步进伺服电机运用到水轮机调
目的探讨老年性非典型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两年经CT或腰穿确诊的18例老年性非典型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非典
期刊
内战前的英国rn17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并不宁静,“三十年战争”(反对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欧洲列强与哈布斯堡王朝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从1618年开始爆发冲突,
期刊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中压配电网信息分散和信息孤岛问题,以开关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基础,结合继电保护和测控技术,提出基于全景信息的智能配网开关系统.在研究环网柜智能控
期刊
脑部是上皮性卵巢癌转移的少见部位,但近20年来发生率有所提高.多数患者以头痛症状就诊,诊断依赖于CT或MRI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治疗规范,采取手术和放化疗在内的综
在意大利南部普格利亚区的加拉蒂纳空军基地,距离古城莱切20km处,驻扎着意大利空军最大的训练单位——以训练战斗机飞行员著称的第61风暴大队第61风暴大队的诞生  意大利古城莱切在历史上多次更名,但一直以来以其城邦的富有和悠久的传统著名,而二战后莱切则以战斗机训练闻名于欧洲。  1946年9月1日,加拉蒂纳空军基地成立飞行训练学校,最初的驻扎部队与飞行课程维持到1955年5月1日。1955~196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