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情志护理渊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精神不进 ,意志不治 ,故病不可愈”的论述。历代名医提倡 :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 ,充分阐述了注意情志调节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情志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七情过激过剩则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直接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病情加重;而情志舒展、气血和顺则可缓解病情,加速痊愈,甚至有药物治疗所不及的效果。古代医学家就认为:“药之所治,另一半会不系药,而在心药也。”所谓心药,指的就是情志护理。
1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恐、惊,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情志表达异常,并流露于外或表现在某些症状上。《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为肝志,肝为刚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影响于肝,则肝失疏泄,出现烦躁、胸闷、胁胀、太息哽噎等症;“喜”为心志,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情志影响于心,则心神不宁而失眠健忘、心烦怔仲;“思”为脾志,过思则伤脾,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职致胸脘痞塞、胃腹胀疼、不思饮食;“悲憂”为肺志,悲忧太过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无力倦怠;“惊恐”为肾志,惊恐太过激致气乱、气下而大伤肾脏、升降失调,上不能奉养心神,心神失其濡养,水火不相济而致心神不交。
2情志护理的要点
中医最早医护一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因此,做好情志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掌握七情病因学说,体现中医特色,辨证施护,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2.1掌握七情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病者精神的盛衰是生命存亡的关键,精神内伤,身心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掌握七情对疾病的转规十分重要。
2.1.1告知以其败,即对患者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
2.1.2 语之以其善,即对患者指出好的希望,告诉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健康,以此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诉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
2.1.4 开之以其苦,对病人进行心理开导,解除患者消极情绪及思想顾虑。
2.2因人施护 因为患者存在体质差异(《灵枢·通天论》根据人的体质的阴阳禀赋不同,将其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性格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病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职业、性格、性别不同,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也不尽相同,临床护理时就必须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情志护理,如:少儿患病时更加需要情感的交流,护士可以通过爱抚、搂抱、陪伴患儿玩耍、讲故事等方法,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使之易于接受治疗;老年病人多反应迟缓,加之疾病折磨,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孤独感,这就要求护士应主动关心,耐心的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多解释开导。对性情急躁的病人要耐心开导不厌烦,告其急则易怒,怒则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条达,病则早日痊愈;对由于苦闷的病人要反复开导安慰解释,说明思则气结,忧则伤肺,应节忧愁以养肺,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气机调和,气血流通,以利机体康复.
2.3因病施护即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不同的情志护理方法。因为病种不同,轻重缓急不同,痛苦程度不同等,患者的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慢性病人的病程长、疾病易反复,药物疗效慢,病人易出现忧虑、烦躁、悲观的情绪,对此类病人要耐心细致地反复说明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坚持治疗,增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病人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人易出现急躁、恐惧之感,护士应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使其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危重病人要冷静施护,不慌张、不恐惧、不使用刺激性语言,帮助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如:对中风、癌症等危重病人,应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镇静的表情、准确的技术操作等非语言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可唤起病人生存的希望,利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轨。无论对于何种疾病的病人,护士在病人面前始终应表现出温柔、愉快、镇静的表情,给病人以信任和力量。
3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意义
中医的七情护理能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心理、生理上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注意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把情志护理贯穿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就一定会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充分体现中医特色,使中医传统的护理医学得以发扬。
作者简介:
孙宝毅,女,(1962.3-),大专,主管护师,河南省中医院
1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素问》之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思、恐、惊,疾病可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情志表达异常,并流露于外或表现在某些症状上。《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为肝志,肝为刚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影响于肝,则肝失疏泄,出现烦躁、胸闷、胁胀、太息哽噎等症;“喜”为心志,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情志影响于心,则心神不宁而失眠健忘、心烦怔仲;“思”为脾志,过思则伤脾,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职致胸脘痞塞、胃腹胀疼、不思饮食;“悲憂”为肺志,悲忧太过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无力倦怠;“惊恐”为肾志,惊恐太过激致气乱、气下而大伤肾脏、升降失调,上不能奉养心神,心神失其濡养,水火不相济而致心神不交。
2情志护理的要点
中医最早医护一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因此,做好情志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素质,掌握七情病因学说,体现中医特色,辨证施护,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2.1掌握七情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病者精神的盛衰是生命存亡的关键,精神内伤,身心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掌握七情对疾病的转规十分重要。
2.1.1告知以其败,即对患者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
2.1.2 语之以其善,即对患者指出好的希望,告诉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健康,以此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 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诉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
2.1.4 开之以其苦,对病人进行心理开导,解除患者消极情绪及思想顾虑。
2.2因人施护 因为患者存在体质差异(《灵枢·通天论》根据人的体质的阴阳禀赋不同,将其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性格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病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职业、性格、性别不同,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也不尽相同,临床护理时就必须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行情志护理,如:少儿患病时更加需要情感的交流,护士可以通过爱抚、搂抱、陪伴患儿玩耍、讲故事等方法,消除其恐惧不安的心理,使之易于接受治疗;老年病人多反应迟缓,加之疾病折磨,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孤独感,这就要求护士应主动关心,耐心的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多解释开导。对性情急躁的病人要耐心开导不厌烦,告其急则易怒,怒则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条达,病则早日痊愈;对由于苦闷的病人要反复开导安慰解释,说明思则气结,忧则伤肺,应节忧愁以养肺,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气机调和,气血流通,以利机体康复.
2.3因病施护即根据不同的病种,采取不同的情志护理方法。因为病种不同,轻重缓急不同,痛苦程度不同等,患者的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慢性病人的病程长、疾病易反复,药物疗效慢,病人易出现忧虑、烦躁、悲观的情绪,对此类病人要耐心细致地反复说明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坚持治疗,增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病人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人易出现急躁、恐惧之感,护士应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使其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危重病人要冷静施护,不慌张、不恐惧、不使用刺激性语言,帮助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如:对中风、癌症等危重病人,应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镇静的表情、准确的技术操作等非语言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可唤起病人生存的希望,利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轨。无论对于何种疾病的病人,护士在病人面前始终应表现出温柔、愉快、镇静的表情,给病人以信任和力量。
3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意义
中医的七情护理能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心理、生理上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注意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把情志护理贯穿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就一定会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同时充分体现中医特色,使中医传统的护理医学得以发扬。
作者简介:
孙宝毅,女,(1962.3-),大专,主管护师,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