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讲解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虽然新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兴起,但是口头讲解在因人制宜、区别对待的过程中与观众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无法取代的。”“它可以帮助观众对展品和陈列加深理解,掌握重点,还可以使那些无目的游览的观众,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开阔视野,得到更多的收获。因此辅导性的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是服务于观众的重要方法。”
展览讲解应根据不同的观众和观众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简言之,讲解应做到因人施讲。“这是使讲解不致流于形式,真正收到实效的关键所在。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讲解,就要求讲解员熟悉观众,能够区别对待;熟悉陈列内容、展品和有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观众需求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满腔热情地为观众服务。”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12月25日开馆,定位为以地志性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博物馆,常设展览为深圳地方史陈列和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尤以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为核要;临时展览则以文物展和书画展为主,流动展览以送展下基层图片展为主。笔者结合深圳博物馆新馆展览讲解实践,从因人施讲的角度对新馆展览的类型和讲解工作进行剖析和总结。具体而言,因人施讲要求讲解员对展览类型、观众类别进行细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展览讲解前的知识准备,以便在现场讲解时有的放矢、条理清晰,以协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展览。
一、因人施讲的前提是根据展览主题、展览类型进行讲解准备工作
对展览有深切的认识,对展品内涵、展品关联性有充分的理解,是因人施讲的前提。讲解员应对展览主题、展览类型、展览手法、展览结构、展品信息、展品组织等有充分的认识,拟清展览主线和讲解着力点,同时补充展品内涵、展览延展知识等辅助信息,以求对该展览的信息有较为全面、清晰、深刻的掌握,进而在讲解中向观众传达扼要而丰富的信息,解答观众的咨询,多方位地解读展览。
深圳博物馆新馆迄今为止的展览类型可分为通史陈列、文物展、书画展、图片展等,下表扼要地列出笔者对新馆展览的认识理解与讲解准备。(详见下表)
\二、对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关系的辨析
好的讲解在于引导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展览并进一步关注博物馆事业,要求讲解员能够对展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灵活导赏。讲解工作的复杂性引致了两类讲解思路——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对于在讲解路数上的这种差异,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是统一体,实质是对观众细分和对展览细分的问题。两者并不对立割裂,反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展施讲是理解展览、阐释展览的内涵命题,而因人施讲更多的则是实践命题,面对的是观众的多样需求和不同的理解力。谈因人施讲须先谈因展施讲,因为在对观众细分之前必须得先进行展览细分,而因展施讲的目的和直接体现就是因人施讲。
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是彼此交织的命题,不能只谈一方而对另一方截然避过。因人施讲的内容是“展”,不对“展”进行细分何以去面对“人”;因展施讲的对象是“人”,不对“人”进行细分何以去备展进而提升展效。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都紧紧围绕着传达展览主旨展开。因展施讲体现了展览设计意图,因展览主题、展览类型、展陈手法的不同,讲解路数自然也相应求变,但偏于教导性。而因人施讲则对讲解工作有进一步地丰富和深化,它是在解析展览的基础上,因观众需求而灵活求变,为的是更好地协助达成展览目的、实现展览预期效果;同时尊重观众的自我学习,贴合观众的需求进行讲解。
三、因人施讲的关键是对观众进行合理分类
博物馆展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参观目的、不同组团形式、不同参观频次等形形色色的观众,对他们的讲解引导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采用何种标准进行观众定位和人群细分,是因人施讲的关键。依据笔者在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讲解工作经验,按观众的参观目的和参观需求对观众进行分类,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讲解,能比较有效地达成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社会服务的目的,达到因人施讲的预期效果,化泛讲为精讲专讲,带给观众更多的文化养分和灵感。笔者把观众分为四类:
1.文化休闲及旅游观光型
这类观众包括对展览相关知识较缺乏的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他们本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到博物馆,观展行为和停留时间都比较随性。
2.学习型
这类观众对展览的相关知识同样较少,通常也不会带着明确的问题来观展,但是他们对某些展览主题感兴趣,或者就是冲着某些展览而专程来到博物馆。在观展过程中,他们往往能获得启发,也能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答和沟通。这类观众包括有希望博物馆提供校外教育服务或开辟“第二课堂”的中小学生,有希望博物馆提供成人终生教育服务的社会团体,例如驻港部队,还包括有希望提升文化素养的市民组织或个人。学习型观众中的团体观众往往会有组织地来博物馆观展或者邀请博物馆送展,也会要求博物馆筹办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题材的展览。
3.交流型
这类观众对相关展览有一定的认识或者相当丰富的认识,他们通常带着思考、问题来到博物馆,有的为艺术鉴赏、汲取灵感而来,例如大学生、艺术工作者;有的为文化学术交流而来,例如学者、博物馆美术馆同行;有的为公务考察而来,例如国内外相关专业团体、职能部门、各地领导带队的考察团、各国政要及随员。交流型观众往往具备某展览相关的知识体系,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4.科研型
这类观众对部分展览的知識丰富,认识专精,他们往往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术研究、近距离研读展品而来,同时对他们专业研究范畴之外的展览也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科研型观众较少随众,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性极强,可能只为某个展览或者某件展品而专程前来。 四、因人施讲的操作
(一)进行展览知识的梳理
讲解员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有必要结合展览大纲、实物材料、文献资料等,依照展览主题、展品信息、知识点等分项把大量的信息细化为一定数量的词条,作为搭建讲解的知识模块,以求合理有效地处理纷繁庞杂的信息,在讲解中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地与观众沟通互动。现场解说可分为通讲(标准讲解)和辅助讲解。通講是是博物馆提供的标准讲解,时间、流程相对固定,意在引导观众明白展陈意图,欣赏陈列设计中的亮点,获知围绕展览主题连缀而成的展品信息,理解展品在展览中的特定表达,讲解员选取、组织信息模块解说时应以传达陈列意图为出发点。通讲的核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提纲挈领地对展览主题、章节、展品选择、展场分区等情况作整体介绍;二是对展品、展品组合、场景等逐次讲解。辅助讲解则要考虑展品的多维信息、观众的兴趣、特定群体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展品的个性和观众的差异性,强调对展览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方式较灵活,讲解员藉由自身掌握的综合信息与观众交流沟通,适当引导观众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实现通过展览延伸出的更广泛层面的社会功能。结合使用通讲和辅助讲解,能引导观众更好地认识、理解、欣赏展览,向观众传达精当而丰富的信息,带给观众更多的养分,激发观众的联想和灵感。
(二)按观众类型提供恰当的讲解
不断加强对观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心理分析的研究,是博物馆组织接待观众、做好各项服务的基础和依据,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休闲及旅游观光型观众和学习型观众大致可归为被动型观众,对他们适合运用通讲进行导览,让他们对展览有概括的了解,对展览的重点亮点有一定的认知。交流型观众和科研型观众属于主动型观众,对他们宜较多运用辅助讲解。对于交流型观众,通讲往往也是必要的,但切忌从头至尾照本宣科,应有意识地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专讲,或依某些主线进行串讲或答疑。而对于科研型观众,讲解员应协从配合,就他们需要的展品信息或展览组织等问题进行释答。
(三)进行合理的现场把控
因人施讲须注意现场把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身份职业的观众须掌握好讲解时间和讲解信息量的平衡,言简意赅,详略得当;同时要善于体察观众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声音表情,根据观众的反应和神态变化对语音、语调、语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的讲解效果。
五、结语
因人施讲的精髓在于讲解与观众互动,协助观众汲取展览的养分。“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另一方面,观众的积极交流和思想回馈也会给讲解工作、展览工作带来助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观众,都可能给博物馆工作带来灵感,让博物馆工作渐趋完善,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或讲解告一段落后,讲解员应虚心谦和,认真聆听观众的表达和见解,吸取有益的建议。观众有时可能只是一字之师,但同样能给博物馆工作带来教益和启迪。从这层意义上说,因人施讲的操作落实于展览讲解环节,其功效则体现于推动社会公众和博物馆事业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成长,终致结出教学互长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5~346.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0.
[3]苏东海给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M].一书所写序言,文物出版社,1993.
[4]张娟.浅析展览讲解前的知识准备[M].深圳文博论丛,文物出版社,2010:228~229.
作者简介:张娟 ,女,深圳博物馆讲解员。
展览讲解应根据不同的观众和观众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简言之,讲解应做到因人施讲。“这是使讲解不致流于形式,真正收到实效的关键所在。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讲解,就要求讲解员熟悉观众,能够区别对待;熟悉陈列内容、展品和有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对观众需求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满腔热情地为观众服务。”
深圳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12月25日开馆,定位为以地志性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博物馆,常设展览为深圳地方史陈列和深圳民俗文化陈列,尤以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为核要;临时展览则以文物展和书画展为主,流动展览以送展下基层图片展为主。笔者结合深圳博物馆新馆展览讲解实践,从因人施讲的角度对新馆展览的类型和讲解工作进行剖析和总结。具体而言,因人施讲要求讲解员对展览类型、观众类别进行细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展览讲解前的知识准备,以便在现场讲解时有的放矢、条理清晰,以协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展览。
一、因人施讲的前提是根据展览主题、展览类型进行讲解准备工作
对展览有深切的认识,对展品内涵、展品关联性有充分的理解,是因人施讲的前提。讲解员应对展览主题、展览类型、展览手法、展览结构、展品信息、展品组织等有充分的认识,拟清展览主线和讲解着力点,同时补充展品内涵、展览延展知识等辅助信息,以求对该展览的信息有较为全面、清晰、深刻的掌握,进而在讲解中向观众传达扼要而丰富的信息,解答观众的咨询,多方位地解读展览。
深圳博物馆新馆迄今为止的展览类型可分为通史陈列、文物展、书画展、图片展等,下表扼要地列出笔者对新馆展览的认识理解与讲解准备。(详见下表)
\二、对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关系的辨析
好的讲解在于引导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展览并进一步关注博物馆事业,要求讲解员能够对展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灵活导赏。讲解工作的复杂性引致了两类讲解思路——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对于在讲解路数上的这种差异,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是统一体,实质是对观众细分和对展览细分的问题。两者并不对立割裂,反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展施讲是理解展览、阐释展览的内涵命题,而因人施讲更多的则是实践命题,面对的是观众的多样需求和不同的理解力。谈因人施讲须先谈因展施讲,因为在对观众细分之前必须得先进行展览细分,而因展施讲的目的和直接体现就是因人施讲。
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是彼此交织的命题,不能只谈一方而对另一方截然避过。因人施讲的内容是“展”,不对“展”进行细分何以去面对“人”;因展施讲的对象是“人”,不对“人”进行细分何以去备展进而提升展效。因人施讲和因展施讲都紧紧围绕着传达展览主旨展开。因展施讲体现了展览设计意图,因展览主题、展览类型、展陈手法的不同,讲解路数自然也相应求变,但偏于教导性。而因人施讲则对讲解工作有进一步地丰富和深化,它是在解析展览的基础上,因观众需求而灵活求变,为的是更好地协助达成展览目的、实现展览预期效果;同时尊重观众的自我学习,贴合观众的需求进行讲解。
三、因人施讲的关键是对观众进行合理分类
博物馆展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参观目的、不同组团形式、不同参观频次等形形色色的观众,对他们的讲解引导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采用何种标准进行观众定位和人群细分,是因人施讲的关键。依据笔者在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讲解工作经验,按观众的参观目的和参观需求对观众进行分类,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讲解,能比较有效地达成博物馆教育和博物馆社会服务的目的,达到因人施讲的预期效果,化泛讲为精讲专讲,带给观众更多的文化养分和灵感。笔者把观众分为四类:
1.文化休闲及旅游观光型
这类观众包括对展览相关知识较缺乏的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他们本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到博物馆,观展行为和停留时间都比较随性。
2.学习型
这类观众对展览的相关知识同样较少,通常也不会带着明确的问题来观展,但是他们对某些展览主题感兴趣,或者就是冲着某些展览而专程来到博物馆。在观展过程中,他们往往能获得启发,也能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答和沟通。这类观众包括有希望博物馆提供校外教育服务或开辟“第二课堂”的中小学生,有希望博物馆提供成人终生教育服务的社会团体,例如驻港部队,还包括有希望提升文化素养的市民组织或个人。学习型观众中的团体观众往往会有组织地来博物馆观展或者邀请博物馆送展,也会要求博物馆筹办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题材的展览。
3.交流型
这类观众对相关展览有一定的认识或者相当丰富的认识,他们通常带着思考、问题来到博物馆,有的为艺术鉴赏、汲取灵感而来,例如大学生、艺术工作者;有的为文化学术交流而来,例如学者、博物馆美术馆同行;有的为公务考察而来,例如国内外相关专业团体、职能部门、各地领导带队的考察团、各国政要及随员。交流型观众往往具备某展览相关的知识体系,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4.科研型
这类观众对部分展览的知識丰富,认识专精,他们往往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术研究、近距离研读展品而来,同时对他们专业研究范畴之外的展览也有较高的理解力和鉴赏力。科研型观众较少随众,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性极强,可能只为某个展览或者某件展品而专程前来。 四、因人施讲的操作
(一)进行展览知识的梳理
讲解员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有必要结合展览大纲、实物材料、文献资料等,依照展览主题、展品信息、知识点等分项把大量的信息细化为一定数量的词条,作为搭建讲解的知识模块,以求合理有效地处理纷繁庞杂的信息,在讲解中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地与观众沟通互动。现场解说可分为通讲(标准讲解)和辅助讲解。通講是是博物馆提供的标准讲解,时间、流程相对固定,意在引导观众明白展陈意图,欣赏陈列设计中的亮点,获知围绕展览主题连缀而成的展品信息,理解展品在展览中的特定表达,讲解员选取、组织信息模块解说时应以传达陈列意图为出发点。通讲的核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提纲挈领地对展览主题、章节、展品选择、展场分区等情况作整体介绍;二是对展品、展品组合、场景等逐次讲解。辅助讲解则要考虑展品的多维信息、观众的兴趣、特定群体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展品的个性和观众的差异性,强调对展览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方式较灵活,讲解员藉由自身掌握的综合信息与观众交流沟通,适当引导观众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实现通过展览延伸出的更广泛层面的社会功能。结合使用通讲和辅助讲解,能引导观众更好地认识、理解、欣赏展览,向观众传达精当而丰富的信息,带给观众更多的养分,激发观众的联想和灵感。
(二)按观众类型提供恰当的讲解
不断加强对观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心理分析的研究,是博物馆组织接待观众、做好各项服务的基础和依据,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休闲及旅游观光型观众和学习型观众大致可归为被动型观众,对他们适合运用通讲进行导览,让他们对展览有概括的了解,对展览的重点亮点有一定的认知。交流型观众和科研型观众属于主动型观众,对他们宜较多运用辅助讲解。对于交流型观众,通讲往往也是必要的,但切忌从头至尾照本宣科,应有意识地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专讲,或依某些主线进行串讲或答疑。而对于科研型观众,讲解员应协从配合,就他们需要的展品信息或展览组织等问题进行释答。
(三)进行合理的现场把控
因人施讲须注意现场把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身份职业的观众须掌握好讲解时间和讲解信息量的平衡,言简意赅,详略得当;同时要善于体察观众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声音表情,根据观众的反应和神态变化对语音、语调、语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的讲解效果。
五、结语
因人施讲的精髓在于讲解与观众互动,协助观众汲取展览的养分。“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另一方面,观众的积极交流和思想回馈也会给讲解工作、展览工作带来助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观众,都可能给博物馆工作带来灵感,让博物馆工作渐趋完善,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或讲解告一段落后,讲解员应虚心谦和,认真聆听观众的表达和见解,吸取有益的建议。观众有时可能只是一字之师,但同样能给博物馆工作带来教益和启迪。从这层意义上说,因人施讲的操作落实于展览讲解环节,其功效则体现于推动社会公众和博物馆事业实现良性互动与共同成长,终致结出教学互长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5~346.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0.
[3]苏东海给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M].一书所写序言,文物出版社,1993.
[4]张娟.浅析展览讲解前的知识准备[M].深圳文博论丛,文物出版社,2010:228~229.
作者简介:张娟 ,女,深圳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