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内在素材,真正落实学生在参与实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亲眼目睹,还能亲自动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谈点体会。
一、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题材。
1.改实验的结论验证为过程探索
中学化学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是验证结论的较多,而且都给出了实验的方案和操作步骤,且方法单一,探索性成分含量低。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验中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知识为基础,进行引申、延展,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分析评价现成实验方案,探索最佳实验方案等,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有的组水槽里的水变红了;有的组试管破裂了;有的组收集不到氧气;有的组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情境中,学生兴趣很高。整个教室议论纷纷,学生猜想有些试管破裂是由于试管外壁有水珠引起的,有些是试管口朝上引起的,有些是受热不均引起的……针对这些猜想,教师可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试管口朝上会引起试管破裂,为什么受热不均会引起破裂……在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适时加以启发引导。经过分析、归纳、创新提出合理的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以上的分析和改进,不但完成了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索、思考、联想的能力。既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不盲从墨守现成的知识,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求异思维,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2.装置变形与仪器的替换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对实验中的某些装置或装置中的某些仪器进行适当的变形和替换,组装成更为合理的装置,会让学生心里形成这样的认识: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原来也如此简单平凡。这样,可挖掘出藏在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意识。
二、以实验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好途径。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符合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简约性等原则,以及实验方案的优选标准。对于同一实验问题,每个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积极引导课外实验或家庭小实验,保护和满足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创新要求。实现创新能力的升华
课外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还可以将学生的一时灵感转化为创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教师要加以引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发挥”,既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又可促进创新情感的升华,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深刻的意义。
例如,2000届毕业的徐兆慧同学,他经常向我要一些化学试剂,后来发现他从八年级以来,就开始筹办家庭小实验室。我得知后,多次主动寻问并引导他办好“实验室”。他也因此主动地来问这问那,探究一些自己想要探索的实验。他也因此获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能力,而且在中考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共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还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实验兴趣;二是要通过设置实验问题、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三是尽量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深入探究。
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创新能力也必然会提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探究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我们不能忽视这一主战场,应该积极地加强实验教学,并以此为载体,尽最大的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者。
一、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好题材。
1.改实验的结论验证为过程探索
中学化学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是验证结论的较多,而且都给出了实验的方案和操作步骤,且方法单一,探索性成分含量低。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验中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知识为基础,进行引申、延展,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分析评价现成实验方案,探索最佳实验方案等,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有的组水槽里的水变红了;有的组试管破裂了;有的组收集不到氧气;有的组收集到的氧气纯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情境中,学生兴趣很高。整个教室议论纷纷,学生猜想有些试管破裂是由于试管外壁有水珠引起的,有些是试管口朝上引起的,有些是受热不均引起的……针对这些猜想,教师可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试管口朝上会引起试管破裂,为什么受热不均会引起破裂……在学生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适时加以启发引导。经过分析、归纳、创新提出合理的正确的解决方法。经过以上的分析和改进,不但完成了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索、思考、联想的能力。既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不盲从墨守现成的知识,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求异思维,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2.装置变形与仪器的替换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对实验中的某些装置或装置中的某些仪器进行适当的变形和替换,组装成更为合理的装置,会让学生心里形成这样的认识: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原来也如此简单平凡。这样,可挖掘出藏在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意识。
二、以实验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好途径。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符合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简约性等原则,以及实验方案的优选标准。对于同一实验问题,每个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也不尽相同,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积极引导课外实验或家庭小实验,保护和满足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创新要求。实现创新能力的升华
课外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还可以将学生的一时灵感转化为创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教师要加以引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发挥”,既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又可促进创新情感的升华,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深刻的意义。
例如,2000届毕业的徐兆慧同学,他经常向我要一些化学试剂,后来发现他从八年级以来,就开始筹办家庭小实验室。我得知后,多次主动寻问并引导他办好“实验室”。他也因此主动地来问这问那,探究一些自己想要探索的实验。他也因此获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能力,而且在中考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共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还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实验兴趣;二是要通过设置实验问题、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三是尽量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深入探究。
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创新能力也必然会提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探究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我们不能忽视这一主战场,应该积极地加强实验教学,并以此为载体,尽最大的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