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会崩盘吗

来源 :博鳌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空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两年前,人们谈论的是中国经济拯救了世界。而如今,观察人士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中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了一种形象的说法:“中国模式即将撞上长城,眼下唯一的问题是这次撞击会有多么严重。”
  看空中国的理由比比皆是。中国经济年度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的12%降至2013年的7%。中国经济若崩盘,不会以渐进方式,而是突然爆发,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经济崩盘源自于多重失误。中国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过度扩张信贷,这种由债务引发的资产和房地产价格泡沫肯定会破裂,令巨量的隐性不良贷款浮出水面。
  中国凭借“无限的劳动力供应”推动了经济增长—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以这种动人的笔触来形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储备。但任何国家的劳动力储备都不可能真的“无限”。因此,当一国经济触及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储备大幅下降,导致薪资开始上升时,依赖廉价劳动力实现的经济增长就会出现问题。


  中国以往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暴发大规模饥荒、陷入极度贫困的风险。计划生育令人口增长放缓,使中国有了可以用于储蓄和投资的经济盈余,但这也造成了人口迅速老龄化。因此目前经济增长面临的威胁既来自大量没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口,也来自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红利是指一国经济由于拥有大量年轻、精力充沛的劳动者而享受到的增长优势)
  导致短期有利、长期无益的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投资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这在短期推动了经济增长,却导致长期产能过剩。中国强大的出口,短期推动了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却让中国更容易遭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
  过去30年来中国通过指令和调控分配资源,或许成功地引导了经济增长,但在批评者看来,这将导致机会和结果的严重不平等。因此,中国现在只有通过不断推高经济增长率,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稳定社会。
  所谓“中国经济崩盘”不是指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放缓(比如说,当迅速增长的贫穷经济体逐渐向富裕经济体靠拢时,会出现放缓),而是说中国经济崩盘就在眼前。中国经济增长会停滞,不可避免地撞上中等收入陷阱的“天花板”。
  中国经济崩盘的证据有多可信?
  中国经济崩盘的证据基础确凿吗?
  银行业及金融问题错综复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许多观察家发现发达经济体的相关问题难以解读,而评估中国真实金融状况的难度更大。悲观者的观点似乎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撑,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证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证据并不全在金融领域,也需考量实体经济。这方面的证据好坏不一。中国仍然有1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他们大多居住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产业带的工资和成本不断上升,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依然发展不足。将东西部数据平均之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低于9个非洲国家。虽然北京、上海以及东部沿海制造业产业带其他城市的收入超过了全球中产阶级的水平,我们仍会很容易推断出,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依然极低,而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几乎与整个美国或者欧盟(EU)相当。
  将中国西部劳动力整合到全国(或者说,实际上是全球)经济之中,并不需要把这些工人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和城市。只要这些劳动力生产的产品融入到中国其他地区销售即可。为此,中国需要改善和扩大交通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政府投资而不是减少。投资方向应该是私企几乎从来就做不好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
  在美国,整个内陆经济由州际公路系统连接在一起。在联邦政府和总统的大力推动下,从1938年到1956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联邦资助公路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s),最终建成了这一体系。在此期间,由于担心这些计划只会无谓地扩大联邦政府的角色,许多参议员表示了反对。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才通过长期审慎的政府政策,拥有了目前完善的交通网络。“美国的州际公路体系,及其藉以建成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中国需要同样的体系。
  目前,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仍远远落后于高收入经济体。中国的公路里程只有美国的60%。公共机场数量仅为美国的10%。尽管中国更依赖铁路,而美国对铁路交通不感兴趣,但中国目前的铁路里程仍然只有美国的40%。尽管人们担心资金被误导性地过度投向房地产领域(随后造成大量房屋空置),但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不到美国的40%。不当投资在哪里都是有害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其他地区。中国是否投资过度了呢?中国投资占到了GDP的50%,这意味着不当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与许多新兴经济体一样,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正确地认识到本国市场规模不足,因此通过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来寻求规模效应。认为人口数量逾10亿的中国市场规模不足,似乎有些怪异,但市场规模是以购买力,而非消费者数量来衡量的。事实证明,中国富裕城市的消费增长最为强劲。在一线城市,消费增长甚至超过了全国GDP的历史增速。因此,通过降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来加大经济一体化,自然会提升整个国内的需求,降低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的依赖。
  因此,试图强迫中国弱化出口倾向,有可能会弄巧成拙。这将削弱中国的经济增长活力,让中国变得更穷,进而还会导致国内支出下降,从而让中国今后更加依赖出口。


  中国不会未富先老吗?如果人口红利因素的确起作用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因为人口日益老龄化而放缓。此外,中国社会将需要留出资源,赡养那些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如果不再工作的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经济需要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会减少。因老年人不再工作而担心他们没有生产能力有些奇怪,同样,由于没有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担心引发社会骚乱也是如此。未来世界中,有些国家当然会拥有更多的年轻人,但2030年谁的经济将更为成功?是3.4亿老人在公园里心平气和地打着太极拳的中国,还是1亿年轻人由于未能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而愤然走上街头的阿拉伯国家呢?   要评估中国经济即将崩盘的可能性,必须进行严谨的研究,综合评估各种因素,收集足够数据,从而逐项进行必要而明确的权衡。然而,如果没有此类研究,而是像我那样仅仅研究实证,则很难让人相信中国经济即将崩盘。
  不过,某些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一旦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特定水平,经济就更有可能突然停滞,无论这些经济体的结构如何。中国也存在陷入这种“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在此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研究。他们绘制的一个简单图表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谁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谁将得以幸免?(图01)
  在上述图表中,每一个圆点都代表着一个经济体。成功的经济体出现在图表上方;那些失败的经济体则出现在下方。在图表中,从原点引出的45度线代表着到2008年人均GDP与美国之比的对数和1960年一样的国家。这意味着尽管那些经济体的经济有所增长,但它们的增速只是和美国一样。它们未能从最初的位置有所增长。出现在45度线下方的经济体表现更差,它们一开始相对贫穷,之后进一步落后。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辩称,如果按相对收入分为低、中、高三个集团(这样划分并非没有道理),那么到2008年只有13个经济体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其余88个经济体则全部落入陷阱。
  分析这13个成功经济体的关键共同特征,即可大概推断出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在我看来,这13个幸运的经济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5个具有儒家传统的东亚经济体: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二、4个欧猪四国(PIGS)经济体: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
  三、4个各不相同的经济体:赤道几内亚、以色列、毛里求斯和波多黎各
  对于希望向成功逃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学习的政策制定者而言,第二类的欧猪四国肯定不是学习的对象。这些经济体是通过不可持续的信贷或债务扩张实现增长的,它们不可能成为经济成功的榜样。第三类国家则各不相同:美国的政经体制对以色列和波多黎各影响重大,但对其他两国则并非如此—它们只是两个非洲小国。
  如此一来,只剩下了第一类国家。这5个经济体全都与当今中国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们全都是具有鲜明儒家传统的东亚国家;全都是高储蓄率经济体;全都是通过出口主导型模式发展,并以制造业为重点;全都缺乏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全都受到过政府的大力干预,它们全都在早期通过外国直接投资、雇佣和与中国部分地区发展关系,都曾借助中国庞大而自律的劳动力队伍。按照定义来说,最后几项实际上正是中国自身已经在做的事情。
  结语
  中国经济即将崩盘是一种颇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假设,但实际情况并不支持这种不约而同的看法。中国经济或许真有可能会崩盘,但也有可能不会崩盘。30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让许多唱衰者大跌眼镜。这次,会有所不同吗?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瑞士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于1950年建交。建交60多年来,双方本着友好、信任与建设性合作的精神,使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瑞中合作范围广阔,从经济关系、政治对话到科学技术,从旅游到文化,从教育到环境和社会问题。  经贸关系悠久,领域逐渐拓宽  瑞中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历史悠久。早在1974年,瑞中就签署了一份《商务与贸易协定》
期刊
自42年前比利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彼此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共同分享着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并在文化领域相互丰富、相互促进。我会见了许多中国的代表人物,比如最近在大连会见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以及来自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代表团。他们都认为,中比两国经济与文化的合作,以及互相尊重、平等的政治原则,是推动双方默契协作的引擎。  中国跻身全球经济大国行列,无疑是过
期刊
中国经济政策公开宣称的首要目标,是推动经济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中国领导层早已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迄今所采取的行动尚无法实现此项任务。而为了应对2008年危机的需要而增加投资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第二目标则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并不一定与过去的速度差不多,但要足以使农村劳动力向蓬勃发展的城市转移的进程延续下去。  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此外还需发挥以下作用:使储蓄流向能够
期刊
“金砖四国”(BRIC)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它或许是投资领域最富有预见性、也最为知名的首字母缩略词之一。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发明了这个缩略词。过去10年中,这四国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2009年6月,正当许多发达国家深陷“大衰退”之际,“金砖四国”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了
期刊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增长势头不断加强。但应当看到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是各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反危机刺激措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而造成这场危机的结构性问题还远未解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阴影。  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一半左右。尽管如此,亚洲各国也同样面临着保增长
期刊
教育会成为一件坏事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2012年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演说中断言:“一位伟大的教师能为梦想摆脱不幸境遇的儿童提供逃离贫困的机会。”换言之,穷人之所以贫穷,要怪罪的只有他们的老师。奥巴马的言论体现出教育在美国已经变成政治工具:本来,强制要求雇主支付更高的工资,就可以立即让数百万儿童摆脱贫穷和“不幸境遇”,而政府却转过来强迫
期刊
RCEP谈判的启动  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2008年经济危机后更是如此。GDP增长最快、减贫成果最突出、新中产阶级出现最多的都来自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其消费和财富创造无不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增长。30年前,欧盟、美国和日本的GDP所占世界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现在,欧盟的比例已下降到25%,美国降至23%,日本则降至到9%。  由于西方经
期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文学永远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在出版传媒业高度发达,网络文学、电子读物泛滥,仅长篇小說每年就产出几千部之多的今天,如何优中选优,为读者树立阅读的标杆,成为了一个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中国小说学会自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聘请专家从中精选出5部年度优秀长篇小说以及数量不等的中短篇小说,从去年开始增加评选若干优秀网络小说和微型小说,可见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本组书评针对2
期刊
19世纪,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世界前所未有的大繁荣。20世纪,这种繁荣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几近消失,这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我的新书《大繁荣》(Mass Flourishing)揭示了这段历史与各国国内创新活动兴衰之间的关联。它还讲述了兴盛富足的本质和源泉。兴盛富足由两部分组成:物质部分是生产率与薪资水平的提高;非物质部分的“繁荣”(fourishing)是指个人创造力和才华的成功发挥。为了施展才华,
期刊
房产税促进财政分权和地方自治  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对各级政府征收某种税收做出规定的全国性法律。然而,在实践中,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依赖所得税,既不征收普通销售税,也不征收财产税。相比之下,州政府的税收体系往往更加多样,包括所得税、销售税、政府间收入、用户收费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收入。只有少数几个州政府征收一般财产税,但在州财政中的重要性有限。  美国地方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公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