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错误,老师们都会谈错色变,总希望全班的学生都能答题时做得全对。但是老师的愿望是好的,可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学生都没有错误,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还要劳心费神地走进学校干什么,大家都在家自学成才好了。人无完人,孰能无错,既然学生的错误不可避免,那咱们不妨换个角度,另眼看错误:接纳错误,利用错误,让错误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用错误更好地催化、促进学生的认知。当然错误有的是可以预见的,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过更多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无法预料,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地化解错误,合理地引导错误,从而把错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一、错误———引领课堂的开始
经常听老师说:“这道题目某某又做错了,哎,从讲第一遍开始他就一直错,真没办法。”这句话的背后可以看出做一件事成功与否,开始是关键,对于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也是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很重要,不能马虎。当下最流行的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情境虽说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可有时也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做了小小的尝试,对于一些关联的知识点,学生看似很熟悉但又暗藏新知的问题,我抛开情境,直接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答案肯定不一样,就算错了,教师也不急加以纠正,而是让学生去争论,独生子女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很好地被激发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了。这样通过错误思辨出的正确的答案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甚至胜过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材原本是学生观察例题图,从而揭示两端有与没有带来结果的不一样,虽然遵循了小步子原则,但学生的记忆不深刻,在练习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不周,于是我改编了教材,先出示练习题“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两端不放),两边共要放多少盆花?”题目一出来,就有学生说:“8棵”,也有学生喊“16棵”,我没有作声,安静一会儿之后有几个学生很不自信的说:“14棵吧!”……这时,教师说:“到底是多少棵呢?请同学们读懂题目,再画图试试。”不一会儿,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教师肯定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当初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的开始没有情境,而是大胆的让学生出错,思错,思辨之后学生对正确的结果会更加深刻。
二、错误———自悟新知的源泉
学生不是白纸,对于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只不过他们的知识面狭窄,对于问题的认知可能会不太全面,从而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这时教师不应该严厉地呵斥,而是要即时地捕捉,合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新的认知。例如,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问:“超市在学校的哪里?”杭宇说:“超市在学校的北边。”赵悦说:“超市应该在学校的东边。”我没有评价,而是继续问:“学校的正北方向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汽车站。”“那学校的正东方向又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少年宫,我一脸疑惑地说:“那刚才杭宇和赵悦说的还合适吗?那怎样说才合适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很是欣慰这是学生在思考。不一会儿,张乐站起来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方向。”“是的,东北方向。”我接着追问:“东北方向怎么想的?”张乐接着说:“就是在东和北之间。”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生长点,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自己就感悟了新知,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教学效果很好。
三、错误———深化理解的关键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思考问题的时候很难全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出现错误,这样的错误可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班的普遍想象,仅凭教师的一次两次讲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面对这样的错误就要发挥巩固练习的作用,安排一些隐含迷惑点的题目,通过合理的变式,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去除非本质属性,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通过学习和对比,引导发现“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结果比这个数大,与1相乘和这个数相等,与小于1的数相乘结果比这个数小”这样的规律,不过,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这个数不能为0,可教材中的题目包括下面的比较大小均没有出现0的情况,所以学生对“不能为0”的前提几乎没有认识。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结果一定大于这个数。结果近70%的学生判断错误,能责怪学生吗?其实是当初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的疏忽导致了这么多的错误,痛定思痛,我出示这样一道题:_×1.2__,教师任意填几组数据加以验证,都符合情况填“﹥”,正当学生得意的时候,教师填了0,学生可以很快的口算出0×1.2=0,填“﹥”是不对的,回过头来再把前面总结的规律加以完善,这样学生的认识就全面了,记忆也深刻了。
错误,真不是那么可怕,错误确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我们善待错误,用好错误,让错误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的阶梯。
一、错误———引领课堂的开始
经常听老师说:“这道题目某某又做错了,哎,从讲第一遍开始他就一直错,真没办法。”这句话的背后可以看出做一件事成功与否,开始是关键,对于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也是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的第一次认知很重要,不能马虎。当下最流行的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情境虽说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可有时也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做了小小的尝试,对于一些关联的知识点,学生看似很熟悉但又暗藏新知的问题,我抛开情境,直接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答案肯定不一样,就算错了,教师也不急加以纠正,而是让学生去争论,独生子女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很好地被激发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了。这样通过错误思辨出的正确的答案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甚至胜过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材原本是学生观察例题图,从而揭示两端有与没有带来结果的不一样,虽然遵循了小步子原则,但学生的记忆不深刻,在练习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不周,于是我改编了教材,先出示练习题“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两端不放),两边共要放多少盆花?”题目一出来,就有学生说:“8棵”,也有学生喊“16棵”,我没有作声,安静一会儿之后有几个学生很不自信的说:“14棵吧!”……这时,教师说:“到底是多少棵呢?请同学们读懂题目,再画图试试。”不一会儿,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教师肯定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当初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的开始没有情境,而是大胆的让学生出错,思错,思辨之后学生对正确的结果会更加深刻。
二、错误———自悟新知的源泉
学生不是白纸,对于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只不过他们的知识面狭窄,对于问题的认知可能会不太全面,从而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这时教师不应该严厉地呵斥,而是要即时地捕捉,合理地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建立新的认知。例如,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然后问:“超市在学校的哪里?”杭宇说:“超市在学校的北边。”赵悦说:“超市应该在学校的东边。”我没有评价,而是继续问:“学校的正北方向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汽车站。”“那学校的正东方向又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少年宫,我一脸疑惑地说:“那刚才杭宇和赵悦说的还合适吗?那怎样说才合适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很是欣慰这是学生在思考。不一会儿,张乐站起来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方向。”“是的,东北方向。”我接着追问:“东北方向怎么想的?”张乐接着说:“就是在东和北之间。”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为生长点,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自己就感悟了新知,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教学效果很好。
三、错误———深化理解的关键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思考问题的时候很难全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出现错误,这样的错误可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班的普遍想象,仅凭教师的一次两次讲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面对这样的错误就要发挥巩固练习的作用,安排一些隐含迷惑点的题目,通过合理的变式,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去除非本质属性,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通过学习和对比,引导发现“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结果比这个数大,与1相乘和这个数相等,与小于1的数相乘结果比这个数小”这样的规律,不过,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这个数不能为0,可教材中的题目包括下面的比较大小均没有出现0的情况,所以学生对“不能为0”的前提几乎没有认识。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结果一定大于这个数。结果近70%的学生判断错误,能责怪学生吗?其实是当初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的疏忽导致了这么多的错误,痛定思痛,我出示这样一道题:_×1.2__,教师任意填几组数据加以验证,都符合情况填“﹥”,正当学生得意的时候,教师填了0,学生可以很快的口算出0×1.2=0,填“﹥”是不对的,回过头来再把前面总结的规律加以完善,这样学生的认识就全面了,记忆也深刻了。
错误,真不是那么可怕,错误确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我们善待错误,用好错误,让错误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