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把时空还给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主体作用;愿学;善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呢?以下是笔者的相关体会。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愿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在教《窃读记》时,对于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在书店如何读书的?我在读书时的快乐和惧怕体现在什么地方?”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独学,然后群学,最后在学生的质疑评价中学习。当某个学生提出“读书的快乐与惧怕并存时”时,马上就有其他同学质疑:“我们在读到精彩段落时,会快乐无比。”这就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在质疑中迸射出愿学的火花。
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会学” 小学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不会学”“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化。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時,让学生先自己读第一段,然后根据预习要求勾画出秋雨的颜色,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完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了解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从而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只有这样有意识地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预留时空,培养学生“善学”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笔者让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那一只只参加“万兽之王”选举大会的动物们,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而有趣的世界;然后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充分与文本对话。
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
走进教材,方能超越教材 教师只有在备课中走进教材,方能超越教材。如在教学《花钟》一课中,笔者在备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花,简单地说说喜欢的理由,再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语句。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兴致勃勃地和同伴进行交流,有滋有味地朗读着;在总结汇报时,他们能够有条理地叙述着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从其他同学的分析汇报中也同样能领悟到自己未曾体会到的美。可以说,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无论学生如何变化,都会实现预设目标,即感受各种花的美,进而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用活教材,方能活用教材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既是教育之“材”,又为教学之“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上课时要努力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如《白杨》这篇文章,其动情点是体会白杨“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和建设者们的积极乐观精神。但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言:“就算孩子们想建设边疆,也不一定现在就去边疆,在内地受更好的教育后,再去建设边疆不好吗?”“孩子们可以到更开放的地方学习本领再回去建设边疆,为什么一定要从小就扎根边疆呢?”“要是我是兄妹俩,我就先在其他地方赚很多钱,再去新疆投资,这样不是更好地建设新疆吗?”这是生命生态的展示,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它们却真实地贮于孩子内心,应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呵护。然而,尊重和呵护并不意味着“顺应”,主流价值观的追求是我们课堂上不能放弃的。他们已经在语文的学习中找到了平衡、默契和生长点,语文的学习已经融入生活。这时候的个性化阅读,既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又是对教材的恰当移情,发掘出了更有价值的学习和教育成果,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跳出教材,方能吃透教材 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创设情境,点拨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他们所要抒发的情感。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笔者让学生们将自己想象成那一只只参加“万兽之王”选举大会的动物们,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而有趣的世界;然后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充分与文本对话。这种替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让学生们读出了特色,读出了个性,也读出了故事中角色的心理,进而懂得了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的道理。
结束语
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争做有心人,把握新课标,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希望之果。
参考文献
[1]海清.少慢差费何时休──关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2).
[2]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麻斜街中心小学)
关键词:主体作用;愿学;善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呢?以下是笔者的相关体会。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愿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在教《窃读记》时,对于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在书店如何读书的?我在读书时的快乐和惧怕体现在什么地方?”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独学,然后群学,最后在学生的质疑评价中学习。当某个学生提出“读书的快乐与惧怕并存时”时,马上就有其他同学质疑:“我们在读到精彩段落时,会快乐无比。”这就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在质疑中迸射出愿学的火花。
学法指导,促进学生“会学” 小学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不会学”“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化。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文時,让学生先自己读第一段,然后根据预习要求勾画出秋雨的颜色,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完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了解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从而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只有这样有意识地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预留时空,培养学生“善学”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笔者让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那一只只参加“万兽之王”选举大会的动物们,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而有趣的世界;然后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充分与文本对话。
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
走进教材,方能超越教材 教师只有在备课中走进教材,方能超越教材。如在教学《花钟》一课中,笔者在备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花,简单地说说喜欢的理由,再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语句。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主动权,他们兴致勃勃地和同伴进行交流,有滋有味地朗读着;在总结汇报时,他们能够有条理地叙述着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从其他同学的分析汇报中也同样能领悟到自己未曾体会到的美。可以说,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无论学生如何变化,都会实现预设目标,即感受各种花的美,进而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用活教材,方能活用教材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既是教育之“材”,又为教学之“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上课时要努力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什么是动情点呢?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如《白杨》这篇文章,其动情点是体会白杨“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和建设者们的积极乐观精神。但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言:“就算孩子们想建设边疆,也不一定现在就去边疆,在内地受更好的教育后,再去建设边疆不好吗?”“孩子们可以到更开放的地方学习本领再回去建设边疆,为什么一定要从小就扎根边疆呢?”“要是我是兄妹俩,我就先在其他地方赚很多钱,再去新疆投资,这样不是更好地建设新疆吗?”这是生命生态的展示,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它们却真实地贮于孩子内心,应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呵护。然而,尊重和呵护并不意味着“顺应”,主流价值观的追求是我们课堂上不能放弃的。他们已经在语文的学习中找到了平衡、默契和生长点,语文的学习已经融入生活。这时候的个性化阅读,既是对文本的深层挖掘,又是对教材的恰当移情,发掘出了更有价值的学习和教育成果,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跳出教材,方能吃透教材 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创设情境,点拨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他们所要抒发的情感。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笔者让学生们将自己想象成那一只只参加“万兽之王”选举大会的动物们,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而有趣的世界;然后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充分与文本对话。这种替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让学生们读出了特色,读出了个性,也读出了故事中角色的心理,进而懂得了相互尊重才是大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的道理。
结束语
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争做有心人,把握新课标,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先进教学理念,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希望之果。
参考文献
[1]海清.少慢差费何时休──关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2).
[2]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麻斜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