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站在新时代广播发展融合的历史节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广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了国内城市广播发展特点及实践经验,提出了前瞻性的解决方式和路径:建设以智能音频为目标的一体多维的新型主流媒体,完成广播音频业务部门重组和流程再造,形成内容发布矩阵;遵循内容为王、瞄准准类型化生产方式、打造主持人IP、用好大数据;把握时度效,推进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广播 一体多维 智能音频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80年来,中国广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当前媒体融合和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实践中,正由世界广播发展的跟跑者变成快跑者,由快跑者正跑入领跑群体。
中国城市广播是人民广播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广播人需要在新时代重新认识广播的历史方位和發展方向,确立广播改革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实现城市广播的融合转型。
一、中国城市广播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个发展阶段
1.开端:“珠江模式”时期(1986~1991年)
中国城市广播新时期的发展始于广东。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开播,标志着一个广播新时代的开始。今天回望“珠江模式”,它的价值不是办了专业的经济广播,它最大的功绩是突破了过去原有的刻板教条、单纯我播你听的节目形态和话语模式,回到了遵循广播传播规律、尊重听众需求的正确道路上来,最明显的标志是大板块、主持人、直播式、双向互动(互动的工具是电话,之后才是短信、微博、微信等)。与此同时,广播广告经营初露端倪,广播的产业属性显现出来。
2.布局:系列台时期(1991~2002年)
1991年,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频率——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上海市政府利用该频率为驾乘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路况信息,疏导城市交通,受到听众欢迎。随后各地出现开办交通广播的热潮。全国省(直辖市)、地、市、县的广播频率数在这个期间也逐步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广播系列台相继开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生活广播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个期间继经济广播之后,逐步开办了新闻、交通、音乐、文艺、生活等6个广播频率,频率数是改革初期的两倍。为了避免频率之间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各地电台在宏观上都加强了调控。天津台提出了进行系列台的规划、布局和管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则用“红灯、黄灯、绿灯”的节目原则来促进系列台的布局,强化频率专业定位和市场细分。
广播实践催生了广播对分众化概念的认识,理论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各地城市广播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已有多家省市电台广告收入超过亿元,北京广播的广告收入达到2.1亿元,天津广播的经营收入达到1.2亿元。
3.加速:类型化广播中的准类型化(2002年~)
2002年改版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全天面向都市年轻人播放精心选择的流行音乐,其节目以两小时为一个单元,严格控制节目中的语言时间,业界称之为类型化音乐台。这标志着又一个广播时代的悄悄开启。
此时,全国广播的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频率数(节目套数)在快速增长,由1000多套节目增加到近3000套节目。天津台这个时期节目由6套增加到10套,一些省辖市上空的广播频率有时竟然达到20多个。全国广播市场年度广告规模此时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频率增加后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天津台提出了“导向正确,定位准确,资源共享,受众细分,特色突出,专业分工,扬长避短,媒体联合”的频率设置分工原则。依此原则,2002年开始,天津台先后开播滨海广播(全国省级台第一家准滚动新闻电台,新闻半小时一滚动)、生活广播(全国省级台第一家全天播出的情感谈话台)、相声广播(全国首家),相声广播和后来开播的小说广播都是全天播出相声和小说的专业频率。
全国广播同行也在频率专业化方面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新闻专业频率方面,出现了专业的滚动新闻台,上海2004年元旦起对所属东方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进行全新整合,设置了纯新闻类型化电台——东广新闻资讯频率,呼号为“东广新闻台”。2004年,集类型化大成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成功开播,在全国掀起了新闻广播类型化的浪潮,成为中国大陆新闻频率类型化的里程碑。上海音乐广播则进行了同一地区的类型化区隔,形成3套节目:动感101(全亚洲顶尖华语音乐电台)、魅力103(现在改为LoveRadio,主打流行音乐)和经典947(经典音乐)。
一直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广播类型化时代将要到来,但笔者以为,中国广播特别是城市广播市场要进入的不是“类型化阶段”,而是“准类型化阶段”:即综合频率和类型化并存。这是中国国情和广播频率资源决定的,应该从频率资源和听众市场构成实际出发办广播。在当代中国,由于频率数量还远没有欧美城市那么多(美国全国15000个频率,中国不到3000个频率,城市上空最多在20个频率左右),不必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之声在最初改版后做了调整,将新闻类型化滚动轮盘(所谓轮盘,就是类型化格式:节目表犹如一台时钟,新闻、路况、气象、体育讯息、财经新闻,在一个小时内不断滚动,循环轮转)和谈话节目有机结合,调适到比较符合目前受众和市场接受的水平。
4.转型:广播向融媒体进化(2005年~)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传播格局,传统广播面临的挑战也越发严峻。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移动端的有关数据不仅数量翻了一番,音视频已成为热点: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移动端的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为音视频应用乃至直播带货准备了物质基础。在移动端互联网音频聚合平台方面,“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各自的总用户数突破4.5亿,活跃用户过千万。 广播的融合之路首要任务是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力军占领主战场,同时实现网络化转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从2009年开始制定“全台办网,台网互动,网台融合”三步走战略,逐渐从传统广播的单一生产者变身为“以音频为主的内容供应商,数字多媒体平台的运营商,全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商,广播网络的拥有者,跨行业的多种服务提供商”。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相关媒体融合业务又进行重组。2020年3月5日,总台的“云听”音频客户端上线。
对于中国城市广播来说,融合方向定位在“两微一端一网多平台分发引流”。即传统广播、电脑、平板电脑(IPAD等)和手机以及各种头部应用,包括后来居上的商业平台——“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以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等音频聚合平台。这其中基于PC端的“一网”大都早已配置,“两微”是市场化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一端”方面,上海广播“阿基米德FM”、北京广播“听听FM”、江苏广播“大藍鲸”、湖北广播“九头鸟FM”等都先后出现。“阿基米德FM”自述用户已达4000多万,聚合了全国广播优质内容及优质自媒体音频节目,日更新节目超过1万档,聚合形成近90个围绕节目互动的万人社区。
拥有自主移动客户端或网站,其优点是内容产品版权、用户资源、用户信息和沉淀的大数据都可控可用可分析,可以以此为基础,推进广播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进一步形成声音产品的生态群落,并向人工智能方向创新拓展。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自有客户端建设运营有不小的成本,而且是持续投入;技术迭代和媒体体制变化、部门调整都会牵动客户端运营方向甚至存留;有的广播客户端上马后,形成不了内容产品的影响力和用户聚集,很难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2018年11月8日,北京广播“听听FM”改版,将原来的800多个广播频率精简到只剩下10套开路广播、15套有线调频和16套数字广播节目,并且主推北京台的“声产者”内容,聚焦台内200多位专业的“好声音”、高水准的音频制作团队,专注做高层次的、符合“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的精品内容。
天津所有主流媒体一体化成立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广播在2013年开发上线的手机客户端“劲听”于2018年下架,直播流和音频内容纳入“津云”新媒体广播频道播出。就全国广播而言,广播的融媒体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嬗变:广播的智能音频时代(2010年~)
2010年,以苹果Siri和科大讯飞“语音云”发布为标志,智能音频应用领域由传统行业开始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延伸。
如果说音频是声音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那么,智能音频则是声音与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应产业链融合的结果。庞大的产业链包括语音云计算、芯片、大数据内容、平台等。以国内情况为例,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科技公司都推出了智能音箱,语音云计算公司有科大讯飞等,QQ音乐、“喜马拉雅FM”等已成为内容供应商,平台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智能音频不只是媒介,还是第三代人机交互的方式,第一代通过按键来实现交互(第一代手机),第二代通过触摸屏(智能手机)来交互,第三代用声音交互,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交互方式,获取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和服务。
2014年11月,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正式发布,目前成为市场上最火热的智能家居产品之一。智能音箱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2020年上半年,智能音箱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908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2.7%,预测2020年全年智能音箱在中国的销量将达到4260万台,同比增长15.6%。广播将通过双向多种方式融入智能音频。一方面,随着语音转换技术的日渐成熟,“语音-文本”双向转换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中有诸多应用:将语音识别技术在采编环节中使用,将现场的语音生成新的音频、文字、图标版(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使用科大讯飞语音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报表),迅速处理,大大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基于深度学习模型,把文字报道转换成语音版,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生成特定的声音供用户收听,打造更贴切、更有亲和力的智能音频体验。目前不少媒体都推出或合作推出了智能音频主播,2018年,搜狗联合新华社发布了全球首个机器人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各地广播也采用了不同形象的音频主持人。
人工智能承担起广播的一部分信息收集、数据整理和内容制作、播报等工作,将广播人从一些重复性的繁冗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节省出时间用于创造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云计算、语音识别和大数据等技术再度对音频赋能,使广播的直播流和播客等音频资源得以重组推送,使得交互的智能音频进入比广播更广泛、更垂直的应用场景。去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把广播的直播流和播客都汇入了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等平台,成为平台的内容提供商。2020年6月,BBC又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Beeb,用户可以要求Beeb播放广播、混合音乐、播客,并朗读新闻和天气预报。
今天的城市广播面前,挑战和机遇并存。吃着“碗里的”(传统广播),看着“锅里的”(互联网化的音频),想着“地里的”(智能音频),并发现、制定着新的蓝海战略。
二、广播的传统品牌转型:建设以智能音频为目标的一体多维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声音不再只是通过AM、FM方式传播时,当声音以多种形态通过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呈现时,当智能音频在算法的引导下成为互联网交互方式时,传统广播的转型不可逆地发生了,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城市广播要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融合趋势,以建设智慧主流媒体的目标来引领广播的转型,满足用户(听众)日益强烈的场景化、沉浸式需求,实现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的一体多维战略架构。一体指的是“声音媒体”这一主体,多维则是以“声音”为主的,包括图文等多媒体内容的一体化采集、集成、跨平台发布。也就是传统广播要转型成为以音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提供商。 一体多維表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好传统广播节目,经营好广播频率资源,还要大踏步进入以音频为主的网络多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同时吸引和筛选优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OGC(品牌生产)、UGC(用户生产)内容。利用品牌优势,布局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
一体多维表现在分发渠道和平台方面,广播智能音频平台应包括数字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云化的大数据PGC媒资库和OGC、UGC内容库,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拥有传统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音箱等跨媒体的播出和发布系统等。具体说,广播媒体不仅要有传统广播频率的播出平台,还要通过网络,进入网站、手机移动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健康、车联网等平台。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北京、上海广播的“听听FM”“阿基米德FM”,天津广播基于“津云”的音频平台,都在朝这个战略方向探索。当然,智能音频之路刚刚开启,很多迭代的内容和应用软件正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调整的空间,但方向日益清晰。
三、形成内容发布矩阵:完成广播音频业务部门重组和流程再造
一体多维体现在组织管理方面,就是要实现基于数据的平台型的内容生产组织和扁平化的高效管理,完成业务部门的重组和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
这一过程和新媒体在体制外的创业路径不一样,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必须不断改革,艰苦探索,完成融合之路。
传统广播业务的流程从生产到播出,业务链条短,瞬息即逝,附加值小。而目前和将来,通过多媒体的采编制作系统、网站、不同客户端和智能音箱等的内容发布系统,能够大大扩展和永久留存内容生产链条。广播一次性采集、集成的内容,由过去单一广播平台的制作,变为经过多平台的加工制作;内容产品不仅在传统的调频、中波进行播出,还要统筹以不同形式,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其他手机客户端、网络、智能音箱上发布,形成原来不曾有的传播矩阵。
广播内部的内容生产部门也要通过改革完成重组。以天津广播为例,2014年,在总编室下成立了新媒体部,主要目标就是举全台之力培育广播融合发展的实体和人才。新媒体部运营了广播的一网双微、自建的“劲听”音频客户端以及“今日头条…‘抖音”等账号,其中“天津广播”微信公号已成为天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账号。2019年,新媒体部并入广播新闻中心,与广播业务深度融合。而原有的采访、节目部门,也逐步在广播业务外加入了新媒体内容的采集任务,实现深度融合。
原来的策、采、编、发流程也为之改变。以天津广播新闻中心的微观日常运转为例,早间、下午的例会不仅要梳理白天广播的重点新闻内容和进展情况,还要梳理其中适合在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涉及舆论导向、主题、角度、事实背景挖掘和广播特点,还涉及新媒体可能要求的音视频内容。为了保证采访质量和足够的多媒体信息支撑后期的内容生产,对重点选题、有时效选题和活动,还要开小范围的视频会议,对接前后方进展的各环节和补充有关内容采集。
笔者认为,广播多媒体内容矩阵的策采编发是一体多维运转,传统广播是单维运转。多维运转基于舆论导向、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用户思维的综合分析,其复杂性和综合协调性大大高于单维运转,要求记者编辑采集信息的深度、广度大大加强。多维运转形成的且经过传播数据检验的优质内容,一般会带动单维内容的优质化生产。媒体内容矩阵流程的再造,有利于“此涨彼涨”,广播和广播之外的内容生产质量共同进步。
当然,要推进“内容、渠道、平台、技术、管理”等融合,建立广播媒体“一体多维”的生态和平台,还需要广播组织的管理者和内容生产组织者提高媒介素养,强化转型意识,实现部门和流程的重组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制度的支撑、保证。
内容矩阵为广播采编播人员赋能,给有多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者以宽阔的跨界传播渠道,大大提高了广播的影响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天津广播的近百篇新媒体报道阅读量爆增,传播规模、互动程度、传播力影响力获得广泛承认,成为天津最具影响力的移动端新媒体平台。新闻广播的收听率同比也获得20%以上的增长。
四、再造广播:内容为王、准类型化、主持人IP、大数据
对传统广播品牌的重新定义和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媒体内容矩阵的建设,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利用大数据开掘传统广播的潜能,使之成为世界广播大家庭中光彩的一员。
目前,传统广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广播高强度的伴随、互动、传播,与移动互联网媒体有许多高度的一致。从互联网和广播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广播市场不仅没有像报业断崖式滑落,还在平稳增长。
对于中国城市广播,尽管北京、上海、天津等11个城市当前机动车已超300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较低,因此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私家车市场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车载移动收听尽管受到车联网和网络音频的挑战,但仍然是中国城市广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广播广告体现的发展规模与服务6000多万人口的英国广播(英国BBC广播加上商业广播)相当,低于德国的广播规模,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仍有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那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拓展广播的空间,再造广播?有四个着力点:
一是加强新闻内容的集约化生产,实现新的“内容为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中意义和作用重大。广播权威的声音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证明了广播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传统广播的准类型化进程。中国城市广播的准类型化阶段还在发展之中。如何调整频率结构,分众化满足听众日益变化的需求,设置类型化和准类型化频率是下一步拓展广播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天津广播近年来细化了文艺音乐类广播的分工设置,由文艺广播分出了小说广播、相声广播,在音乐广播之外增设了经典音乐广播,都以较低的成本赢得了听众,赢得了市场。广播频率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有其特殊规律,和报纸和电视频道运营的高成本不一样,一个高度垂直化的文艺、音乐或者服务类频率,投入的人力资源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服务的垂直受众也非大而全,比如音乐的细分可达十多种甚至几十种,国外有的非盈利性社区电台只服务若干个中心街区。 三是打造和培養主持人IP,使之成为广播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回顾广播百年历史,还是展望未来,媒体格局潮起潮落,广播作为声音媒体,核心竞争力就是有内涵、有个性、有影响力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这个核心竞争力即便在音频和智能音频时代仍然不失其魅力,这是因为声音符号有其独特的价值:时代的印记、文化的密码、情感的互动、价值的共鸣。
新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代男播音员齐越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国家声音,他以特有的直抵人心的庄重和深沉播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其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天津广播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以清脆悦耳、铿锵顿挫、声情并茂、朴实自然的声音,播出《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闪闪的红星》《雷锋之歌》《四世同堂》《乔厂长上任记》等小说和报告文学,塑造了与寻常中国百姓心灵共情共鸣的众多真实英雄和文学形象。虹云、傅成励的声音和主持艺术,是和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档板块节目《午间半小时》联系在一起的。按当时收听率调查推算,这个节目当时拥有空前的4.9亿固定听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城市广播的主持人节目星罗棋布,主持人队伍日益庞大。体制内外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识别度的广播节目和节目主持人。以新闻类、知识类谈话节目为例,全国层面的有《王冠红人馆》《海阳现场秀》《冬吴相对论》等,省市级台层面有浙江的《方雨时间》、江苏的《新闻早高峰》、天津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等,但与听众提升了的需求相比,与互联网赋能草根主持人的兴起和音频聚合平台以巨资打造的头部主持人相比,广播节目主持人无论是综合素质、节目人设、节目形态、节目质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寻找、培养、打造有影响力主持人IP,是城市广播未来发展构建战略高地的工作重点。
四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推进广播节目形态创新、质量提高和各项改革。传统广播过去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广播频率与节目传播和收听情况,并据此进行频率和节目的调整。“听听FM”“阿基米德FM”“津云”广播频道等城市广播移动音频平台(App)的设立,形成了依靠实时大数据对节目更精确更全面的测量和判断,“阿基米德FM”拥有90个万人用户社区,这些社区互动的数据,对于节目如何满足听众(用户)需求、创新内容产品,有着前所未有的价值,也将推动再造广播的进程。
五、把握“时度效”,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了遵循。
尽管声音与电磁波构成的传统广播仍在发展,用户规模依然可观,广播广告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依然有效。但声音终究将与大数据、云计算相连接,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智能融媒时代,对接成为云端社会的新入口,成为新兴网络社会中分众化服务的个人媒介。当这一天来临,且用户各种场景使用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AM/FM的传播与接收状况大部分会被其他设备和渠道替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变化,更是人类传播形态和生存方式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城市广播要坚定不移推进广播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音频化、音频智能化的进程。不管这个过程是江苏广播开始时的“借船出海”,还是上海广播“阿基米德FM”的“造船出海”,传统广播基本上要经历“全台办网、台网互动、台网融合”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变。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产品变化的速度太快,体制内的中国城市广播不太可能像商业音频聚合平台那样从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持续“烧钱”发展。即便是美国的商业化音频聚合平台——传统广播清晰频道公司投资建设最大的iHeart radio和互联网公司建设的Pandora,2018年,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因为用户下降和版权费居高不下导致巨额亏损,被天狼星XM卫星广播公司以35亿美金收购。中国城市广播融合实施步骤要蹄疾步稳,注重“时度效”。
一要建立大数据库,分析内容产品的传播情况,在比较充分的信息基础上提升传统广播的生产和进行新媒体内容的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真实的数据是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融合的最基础环节。
二要提升员工互联网素养、用户意识,实现跨平台内容生产。天津广播实行“一体多维”的运营,并非把直播流和音频搬到客户端上就万事大吉了,大部分跨平台内容的生产仍是来自传统广播的再生产,员工在此过程中熟悉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要求,完成互联网意识的提升和用户意识、用户体验的积累。比如广播在“津云”客户端上有几十家工作室,其中新闻广播、相声广播、生活广播都提供了优质的独家内容。
跨平台内容产品的生产会加速传统广播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最终将追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完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三要加快广播与人工智能融合,以智能音频加速高质量发展。目前,传统广播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融合:一是在播报环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播报。广播整点新闻资讯可以由能够将文字转码成语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二是逐步实现人工智能与广播内容及制作流程的深度融合。2019年,央视网与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总台“三网”新媒体紧密协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以视听为特色,对总台的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接着,又与科大讯飞合作,将“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成集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多场景服务。“媒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领“媒体+AI”生态的不断发展。
未来广播与人工智能合作的领域主要就是智能音频。智能音频目前的产品就是智能音箱,相关联的是智能车联网、智慧家居、数字办公、娱乐休闲等场景。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将在2021年超过平板电脑。尽管目前的发展还是初级阶段,但方向已经越来越被认可,这里已是国外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和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各大平台公司竞争的新场域。中国城市广播应该从理念、技术、内容三个维度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提前进行智能音频产品体系的研究、开发、布局。
(作者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
(本文编辑:刘浩三)
【关键词】城市广播 一体多维 智能音频 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80年来,中国广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当前媒体融合和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实践中,正由世界广播发展的跟跑者变成快跑者,由快跑者正跑入领跑群体。
中国城市广播是人民广播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广播人需要在新时代重新认识广播的历史方位和發展方向,确立广播改革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实现城市广播的融合转型。
一、中国城市广播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个发展阶段
1.开端:“珠江模式”时期(1986~1991年)
中国城市广播新时期的发展始于广东。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开播,标志着一个广播新时代的开始。今天回望“珠江模式”,它的价值不是办了专业的经济广播,它最大的功绩是突破了过去原有的刻板教条、单纯我播你听的节目形态和话语模式,回到了遵循广播传播规律、尊重听众需求的正确道路上来,最明显的标志是大板块、主持人、直播式、双向互动(互动的工具是电话,之后才是短信、微博、微信等)。与此同时,广播广告经营初露端倪,广播的产业属性显现出来。
2.布局:系列台时期(1991~2002年)
1991年,中国第一个交通广播频率——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上海市政府利用该频率为驾乘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路况信息,疏导城市交通,受到听众欢迎。随后各地出现开办交通广播的热潮。全国省(直辖市)、地、市、县的广播频率数在这个期间也逐步增加。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广播系列台相继开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生活广播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个期间继经济广播之后,逐步开办了新闻、交通、音乐、文艺、生活等6个广播频率,频率数是改革初期的两倍。为了避免频率之间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各地电台在宏观上都加强了调控。天津台提出了进行系列台的规划、布局和管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则用“红灯、黄灯、绿灯”的节目原则来促进系列台的布局,强化频率专业定位和市场细分。
广播实践催生了广播对分众化概念的认识,理论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各地城市广播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2年,已有多家省市电台广告收入超过亿元,北京广播的广告收入达到2.1亿元,天津广播的经营收入达到1.2亿元。
3.加速:类型化广播中的准类型化(2002年~)
2002年改版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全天面向都市年轻人播放精心选择的流行音乐,其节目以两小时为一个单元,严格控制节目中的语言时间,业界称之为类型化音乐台。这标志着又一个广播时代的悄悄开启。
此时,全国广播的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频率数(节目套数)在快速增长,由1000多套节目增加到近3000套节目。天津台这个时期节目由6套增加到10套,一些省辖市上空的广播频率有时竟然达到20多个。全国广播市场年度广告规模此时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频率增加后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天津台提出了“导向正确,定位准确,资源共享,受众细分,特色突出,专业分工,扬长避短,媒体联合”的频率设置分工原则。依此原则,2002年开始,天津台先后开播滨海广播(全国省级台第一家准滚动新闻电台,新闻半小时一滚动)、生活广播(全国省级台第一家全天播出的情感谈话台)、相声广播(全国首家),相声广播和后来开播的小说广播都是全天播出相声和小说的专业频率。
全国广播同行也在频率专业化方面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新闻专业频率方面,出现了专业的滚动新闻台,上海2004年元旦起对所属东方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进行全新整合,设置了纯新闻类型化电台——东广新闻资讯频率,呼号为“东广新闻台”。2004年,集类型化大成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成功开播,在全国掀起了新闻广播类型化的浪潮,成为中国大陆新闻频率类型化的里程碑。上海音乐广播则进行了同一地区的类型化区隔,形成3套节目:动感101(全亚洲顶尖华语音乐电台)、魅力103(现在改为LoveRadio,主打流行音乐)和经典947(经典音乐)。
一直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广播类型化时代将要到来,但笔者以为,中国广播特别是城市广播市场要进入的不是“类型化阶段”,而是“准类型化阶段”:即综合频率和类型化并存。这是中国国情和广播频率资源决定的,应该从频率资源和听众市场构成实际出发办广播。在当代中国,由于频率数量还远没有欧美城市那么多(美国全国15000个频率,中国不到3000个频率,城市上空最多在20个频率左右),不必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之声在最初改版后做了调整,将新闻类型化滚动轮盘(所谓轮盘,就是类型化格式:节目表犹如一台时钟,新闻、路况、气象、体育讯息、财经新闻,在一个小时内不断滚动,循环轮转)和谈话节目有机结合,调适到比较符合目前受众和市场接受的水平。
4.转型:广播向融媒体进化(2005年~)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传播格局,传统广播面临的挑战也越发严峻。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移动端的有关数据不仅数量翻了一番,音视频已成为热点: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移动端的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为音视频应用乃至直播带货准备了物质基础。在移动端互联网音频聚合平台方面,“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各自的总用户数突破4.5亿,活跃用户过千万。 广播的融合之路首要任务是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力军占领主战场,同时实现网络化转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从2009年开始制定“全台办网,台网互动,网台融合”三步走战略,逐渐从传统广播的单一生产者变身为“以音频为主的内容供应商,数字多媒体平台的运营商,全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商,广播网络的拥有者,跨行业的多种服务提供商”。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后,相关媒体融合业务又进行重组。2020年3月5日,总台的“云听”音频客户端上线。
对于中国城市广播来说,融合方向定位在“两微一端一网多平台分发引流”。即传统广播、电脑、平板电脑(IPAD等)和手机以及各种头部应用,包括后来居上的商业平台——“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以及“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等音频聚合平台。这其中基于PC端的“一网”大都早已配置,“两微”是市场化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一端”方面,上海广播“阿基米德FM”、北京广播“听听FM”、江苏广播“大藍鲸”、湖北广播“九头鸟FM”等都先后出现。“阿基米德FM”自述用户已达4000多万,聚合了全国广播优质内容及优质自媒体音频节目,日更新节目超过1万档,聚合形成近90个围绕节目互动的万人社区。
拥有自主移动客户端或网站,其优点是内容产品版权、用户资源、用户信息和沉淀的大数据都可控可用可分析,可以以此为基础,推进广播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化,进一步形成声音产品的生态群落,并向人工智能方向创新拓展。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自有客户端建设运营有不小的成本,而且是持续投入;技术迭代和媒体体制变化、部门调整都会牵动客户端运营方向甚至存留;有的广播客户端上马后,形成不了内容产品的影响力和用户聚集,很难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2018年11月8日,北京广播“听听FM”改版,将原来的800多个广播频率精简到只剩下10套开路广播、15套有线调频和16套数字广播节目,并且主推北京台的“声产者”内容,聚焦台内200多位专业的“好声音”、高水准的音频制作团队,专注做高层次的、符合“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的精品内容。
天津所有主流媒体一体化成立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广播在2013年开发上线的手机客户端“劲听”于2018年下架,直播流和音频内容纳入“津云”新媒体广播频道播出。就全国广播而言,广播的融媒体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嬗变:广播的智能音频时代(2010年~)
2010年,以苹果Siri和科大讯飞“语音云”发布为标志,智能音频应用领域由传统行业开始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延伸。
如果说音频是声音和互联网结合的产物,那么,智能音频则是声音与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应产业链融合的结果。庞大的产业链包括语音云计算、芯片、大数据内容、平台等。以国内情况为例,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科技公司都推出了智能音箱,语音云计算公司有科大讯飞等,QQ音乐、“喜马拉雅FM”等已成为内容供应商,平台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智能音频不只是媒介,还是第三代人机交互的方式,第一代通过按键来实现交互(第一代手机),第二代通过触摸屏(智能手机)来交互,第三代用声音交互,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交互方式,获取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和服务。
2014年11月,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正式发布,目前成为市场上最火热的智能家居产品之一。智能音箱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2020年上半年,智能音箱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908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2.7%,预测2020年全年智能音箱在中国的销量将达到4260万台,同比增长15.6%。广播将通过双向多种方式融入智能音频。一方面,随着语音转换技术的日渐成熟,“语音-文本”双向转换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中有诸多应用:将语音识别技术在采编环节中使用,将现场的语音生成新的音频、文字、图标版(疫情期间,武汉医护人员使用科大讯飞语音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报表),迅速处理,大大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基于深度学习模型,把文字报道转换成语音版,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生成特定的声音供用户收听,打造更贴切、更有亲和力的智能音频体验。目前不少媒体都推出或合作推出了智能音频主播,2018年,搜狗联合新华社发布了全球首个机器人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各地广播也采用了不同形象的音频主持人。
人工智能承担起广播的一部分信息收集、数据整理和内容制作、播报等工作,将广播人从一些重复性的繁冗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节省出时间用于创造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云计算、语音识别和大数据等技术再度对音频赋能,使广播的直播流和播客等音频资源得以重组推送,使得交互的智能音频进入比广播更广泛、更垂直的应用场景。去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把广播的直播流和播客都汇入了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等平台,成为平台的内容提供商。2020年6月,BBC又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Beeb,用户可以要求Beeb播放广播、混合音乐、播客,并朗读新闻和天气预报。
今天的城市广播面前,挑战和机遇并存。吃着“碗里的”(传统广播),看着“锅里的”(互联网化的音频),想着“地里的”(智能音频),并发现、制定着新的蓝海战略。
二、广播的传统品牌转型:建设以智能音频为目标的一体多维的新型主流媒体
当声音不再只是通过AM、FM方式传播时,当声音以多种形态通过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呈现时,当智能音频在算法的引导下成为互联网交互方式时,传统广播的转型不可逆地发生了,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城市广播要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融合趋势,以建设智慧主流媒体的目标来引领广播的转型,满足用户(听众)日益强烈的场景化、沉浸式需求,实现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的一体多维战略架构。一体指的是“声音媒体”这一主体,多维则是以“声音”为主的,包括图文等多媒体内容的一体化采集、集成、跨平台发布。也就是传统广播要转型成为以音频为主的多媒体内容提供商。 一体多維表现在内容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好传统广播节目,经营好广播频率资源,还要大踏步进入以音频为主的网络多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同时吸引和筛选优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OGC(品牌生产)、UGC(用户生产)内容。利用品牌优势,布局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
一体多维表现在分发渠道和平台方面,广播智能音频平台应包括数字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云化的大数据PGC媒资库和OGC、UGC内容库,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拥有传统广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音箱等跨媒体的播出和发布系统等。具体说,广播媒体不仅要有传统广播频率的播出平台,还要通过网络,进入网站、手机移动端、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健康、车联网等平台。
目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北京、上海广播的“听听FM”“阿基米德FM”,天津广播基于“津云”的音频平台,都在朝这个战略方向探索。当然,智能音频之路刚刚开启,很多迭代的内容和应用软件正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调整的空间,但方向日益清晰。
三、形成内容发布矩阵:完成广播音频业务部门重组和流程再造
一体多维体现在组织管理方面,就是要实现基于数据的平台型的内容生产组织和扁平化的高效管理,完成业务部门的重组和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
这一过程和新媒体在体制外的创业路径不一样,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必须不断改革,艰苦探索,完成融合之路。
传统广播业务的流程从生产到播出,业务链条短,瞬息即逝,附加值小。而目前和将来,通过多媒体的采编制作系统、网站、不同客户端和智能音箱等的内容发布系统,能够大大扩展和永久留存内容生产链条。广播一次性采集、集成的内容,由过去单一广播平台的制作,变为经过多平台的加工制作;内容产品不仅在传统的调频、中波进行播出,还要统筹以不同形式,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其他手机客户端、网络、智能音箱上发布,形成原来不曾有的传播矩阵。
广播内部的内容生产部门也要通过改革完成重组。以天津广播为例,2014年,在总编室下成立了新媒体部,主要目标就是举全台之力培育广播融合发展的实体和人才。新媒体部运营了广播的一网双微、自建的“劲听”音频客户端以及“今日头条…‘抖音”等账号,其中“天津广播”微信公号已成为天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社交账号。2019年,新媒体部并入广播新闻中心,与广播业务深度融合。而原有的采访、节目部门,也逐步在广播业务外加入了新媒体内容的采集任务,实现深度融合。
原来的策、采、编、发流程也为之改变。以天津广播新闻中心的微观日常运转为例,早间、下午的例会不仅要梳理白天广播的重点新闻内容和进展情况,还要梳理其中适合在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涉及舆论导向、主题、角度、事实背景挖掘和广播特点,还涉及新媒体可能要求的音视频内容。为了保证采访质量和足够的多媒体信息支撑后期的内容生产,对重点选题、有时效选题和活动,还要开小范围的视频会议,对接前后方进展的各环节和补充有关内容采集。
笔者认为,广播多媒体内容矩阵的策采编发是一体多维运转,传统广播是单维运转。多维运转基于舆论导向、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用户思维的综合分析,其复杂性和综合协调性大大高于单维运转,要求记者编辑采集信息的深度、广度大大加强。多维运转形成的且经过传播数据检验的优质内容,一般会带动单维内容的优质化生产。媒体内容矩阵流程的再造,有利于“此涨彼涨”,广播和广播之外的内容生产质量共同进步。
当然,要推进“内容、渠道、平台、技术、管理”等融合,建立广播媒体“一体多维”的生态和平台,还需要广播组织的管理者和内容生产组织者提高媒介素养,强化转型意识,实现部门和流程的重组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制度的支撑、保证。
内容矩阵为广播采编播人员赋能,给有多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者以宽阔的跨界传播渠道,大大提高了广播的影响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天津广播的近百篇新媒体报道阅读量爆增,传播规模、互动程度、传播力影响力获得广泛承认,成为天津最具影响力的移动端新媒体平台。新闻广播的收听率同比也获得20%以上的增长。
四、再造广播:内容为王、准类型化、主持人IP、大数据
对传统广播品牌的重新定义和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媒体内容矩阵的建设,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利用大数据开掘传统广播的潜能,使之成为世界广播大家庭中光彩的一员。
目前,传统广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广播高强度的伴随、互动、传播,与移动互联网媒体有许多高度的一致。从互联网和广播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广播市场不仅没有像报业断崖式滑落,还在平稳增长。
对于中国城市广播,尽管北京、上海、天津等11个城市当前机动车已超300万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较低,因此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私家车市场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车载移动收听尽管受到车联网和网络音频的挑战,但仍然是中国城市广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必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广播广告体现的发展规模与服务6000多万人口的英国广播(英国BBC广播加上商业广播)相当,低于德国的广播规模,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仍有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那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拓展广播的空间,再造广播?有四个着力点:
一是加强新闻内容的集约化生产,实现新的“内容为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中意义和作用重大。广播权威的声音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证明了广播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传统广播的准类型化进程。中国城市广播的准类型化阶段还在发展之中。如何调整频率结构,分众化满足听众日益变化的需求,设置类型化和准类型化频率是下一步拓展广播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天津广播近年来细化了文艺音乐类广播的分工设置,由文艺广播分出了小说广播、相声广播,在音乐广播之外增设了经典音乐广播,都以较低的成本赢得了听众,赢得了市场。广播频率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有其特殊规律,和报纸和电视频道运营的高成本不一样,一个高度垂直化的文艺、音乐或者服务类频率,投入的人力资源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服务的垂直受众也非大而全,比如音乐的细分可达十多种甚至几十种,国外有的非盈利性社区电台只服务若干个中心街区。 三是打造和培養主持人IP,使之成为广播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回顾广播百年历史,还是展望未来,媒体格局潮起潮落,广播作为声音媒体,核心竞争力就是有内涵、有个性、有影响力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这个核心竞争力即便在音频和智能音频时代仍然不失其魅力,这是因为声音符号有其独特的价值:时代的印记、文化的密码、情感的互动、价值的共鸣。
新中国广播事业的第一代男播音员齐越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国家声音,他以特有的直抵人心的庄重和深沉播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其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天津广播著名播音艺术家关山,以清脆悦耳、铿锵顿挫、声情并茂、朴实自然的声音,播出《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闪闪的红星》《雷锋之歌》《四世同堂》《乔厂长上任记》等小说和报告文学,塑造了与寻常中国百姓心灵共情共鸣的众多真实英雄和文学形象。虹云、傅成励的声音和主持艺术,是和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档板块节目《午间半小时》联系在一起的。按当时收听率调查推算,这个节目当时拥有空前的4.9亿固定听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城市广播的主持人节目星罗棋布,主持人队伍日益庞大。体制内外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识别度的广播节目和节目主持人。以新闻类、知识类谈话节目为例,全国层面的有《王冠红人馆》《海阳现场秀》《冬吴相对论》等,省市级台层面有浙江的《方雨时间》、江苏的《新闻早高峰》、天津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等,但与听众提升了的需求相比,与互联网赋能草根主持人的兴起和音频聚合平台以巨资打造的头部主持人相比,广播节目主持人无论是综合素质、节目人设、节目形态、节目质量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寻找、培养、打造有影响力主持人IP,是城市广播未来发展构建战略高地的工作重点。
四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推进广播节目形态创新、质量提高和各项改革。传统广播过去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广播频率与节目传播和收听情况,并据此进行频率和节目的调整。“听听FM”“阿基米德FM”“津云”广播频道等城市广播移动音频平台(App)的设立,形成了依靠实时大数据对节目更精确更全面的测量和判断,“阿基米德FM”拥有90个万人用户社区,这些社区互动的数据,对于节目如何满足听众(用户)需求、创新内容产品,有着前所未有的价值,也将推动再造广播的进程。
五、把握“时度效”,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网络化、音频化、智能化进程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进中国城市广播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了遵循。
尽管声音与电磁波构成的传统广播仍在发展,用户规模依然可观,广播广告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依然有效。但声音终究将与大数据、云计算相连接,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智能融媒时代,对接成为云端社会的新入口,成为新兴网络社会中分众化服务的个人媒介。当这一天来临,且用户各种场景使用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AM/FM的传播与接收状况大部分会被其他设备和渠道替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变化,更是人类传播形态和生存方式的又一次转型。
中国城市广播要坚定不移推进广播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音频化、音频智能化的进程。不管这个过程是江苏广播开始时的“借船出海”,还是上海广播“阿基米德FM”的“造船出海”,传统广播基本上要经历“全台办网、台网互动、台网融合”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不变。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产品变化的速度太快,体制内的中国城市广播不太可能像商业音频聚合平台那样从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持续“烧钱”发展。即便是美国的商业化音频聚合平台——传统广播清晰频道公司投资建设最大的iHeart radio和互联网公司建设的Pandora,2018年,前者申请破产保护,后者因为用户下降和版权费居高不下导致巨额亏损,被天狼星XM卫星广播公司以35亿美金收购。中国城市广播融合实施步骤要蹄疾步稳,注重“时度效”。
一要建立大数据库,分析内容产品的传播情况,在比较充分的信息基础上提升传统广播的生产和进行新媒体内容的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真实的数据是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融合的最基础环节。
二要提升员工互联网素养、用户意识,实现跨平台内容生产。天津广播实行“一体多维”的运营,并非把直播流和音频搬到客户端上就万事大吉了,大部分跨平台内容的生产仍是来自传统广播的再生产,员工在此过程中熟悉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要求,完成互联网意识的提升和用户意识、用户体验的积累。比如广播在“津云”客户端上有几十家工作室,其中新闻广播、相声广播、生活广播都提供了优质的独家内容。
跨平台内容产品的生产会加速传统广播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最终将追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发展,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完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三要加快广播与人工智能融合,以智能音频加速高质量发展。目前,传统广播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融合:一是在播报环节,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识别播报。广播整点新闻资讯可以由能够将文字转码成语音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二是逐步实现人工智能与广播内容及制作流程的深度融合。2019年,央视网与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总台“三网”新媒体紧密协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以视听为特色,对总台的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接着,又与科大讯飞合作,将“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成集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多场景服务。“媒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引领“媒体+AI”生态的不断发展。
未来广播与人工智能合作的领域主要就是智能音频。智能音频目前的产品就是智能音箱,相关联的是智能车联网、智慧家居、数字办公、娱乐休闲等场景。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将在2021年超过平板电脑。尽管目前的发展还是初级阶段,但方向已经越来越被认可,这里已是国外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和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各大平台公司竞争的新场域。中国城市广播应该从理念、技术、内容三个维度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提前进行智能音频产品体系的研究、开发、布局。
(作者系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