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语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它对达成课堂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导语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知识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5-01
古人云:“善始者,事半成”。语文课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精彩的导语设计。导语,就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产生阅读期待,全身心的走进文本所作的情感上的铺垫。上课伊始,一段巧妙简洁的导语,如磁石,如魔笛——可以引人入胜,让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导语设计,作为开场白,绝不是轻描淡写随手拈来,更不是故弄玄虚,玩弄文字游戏,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有适当的方法。
一、要依据文本旨要,具有知识性
导语的设计,要受到课文的制约,要尽可能的贴近文本的主旨或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去引领学生进入优美的课文。
1.引用法
如教授《两小儿辩日》,我这样导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看课文《两小儿辩日》。我引用耳熟能详的名言,揭示了主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背景法
如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的开场白:话说三国鼎立,曹操、孙权、刘备各有所恃,曹操在乱世中,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天时之利;孙权实力小于曹,但因为有长江天险相助,从而在江东建立朝廷,有地利之便。刘备实力最弱,但诸葛亮为他制定了人和策略,故而也能够与二者抗衡。今天,我们有请孟子为我们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段导语,我补充历史背景,注重了学科间融合,拓展了知识空间,又紧扣文本,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要依据教学目标,具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导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兴趣。
1.设问法
如上《多收了三五斗》,我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为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祥子,他那悲惨的命运感叹不已,今天,耳边又传来江南农村农民兄弟那无奈的叹息。为什么呢?全是因为多收了三五斗。这是温故知新的导入,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简洁明了扣人心弦。
2.比较法
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我的设计是:大文豪鲁迅平生最感谢的两位恩师: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一个就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一个是封建私塾老学究,一个是现代外国洋教授,他们在鲁迅笔下有着怎样不同的个性呢?这段设问,有意识地求同从异,吸引着学生去了解先生的动人风采。
三、要依据学生特点,具有趣味性
导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才觉有趣,才会去学。
1.益智法
在学习说明文《统筹方法》时,我一上课,给他们出了一道思考题:一个饼有两面,煎熟一面要花1分钟,总共有两个煎锅,3个饼,最快用几分可以煎熟?一言既出,大家跃跃欲试。为什么使用了3分钟而不是6分钟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统筹方法。这种活动体现了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故事法
也是学习《统筹方法》,是在另一个班级,学生很守规矩,但思维僵化,不爱回答问题。我给他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和齐王的三场比赛,分别是下马:上马,上马:中马,中马:下马,最终以2:1取胜。随后我适时引入统筹方法的概念,同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依据语文特质,具有艺术性
语文是最具艺术性的综合课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同样语文课的导语也应充盈着美的气息。
1.情境法
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沉痛的告诉大家:“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7月6日,朱德总司令也溘然而逝;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特别是周总理的去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的元首逝世,也没有人得到这样的待遇,有不少外交官提出质疑,秘书长这样给他们作了解释:世界上哪个领导人临死前没有一分遗产,没留下一个子女,质疑的人哑口无言。的确我们的好总理,他呕心沥血爱祖国,鞠躬尽瘁为人民,他的品格如高山巍峨,他的精神同日月长存!”我的一番激情告白之后,全场肃静。在奠定这样的感情基调之后,同学们满怀着对伟人的爱戴,开始了动情的朗诵。
2.媒體借助法
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MTV等,可以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画山绣水》时,我先采用媒体展示祖国山水图片,接着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又欣赏歌曲“我想去桂林”。可以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资源,媒体的介入,调动了大家多种感官的体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五、要依据实际需要,具有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故弄玄虚”,有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未尝不可。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导入时,就可以直接一点,引领学生更快的去感受文本。有时,根据形势需要,随机应变也是必要的。
1.谈话法
在上《夏》时,我这样说:一年四季,各有丰姿。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咏白雪诗。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说说你的理由。这种随意而且亲切的导语,更容易拉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交流的开心,课文学的轻松。
2.随机法
一次我上作文课《学会细节描写》,正赶上有领导听课。一上台,精心准备的导语在大脑化为空白。我愣了半天,同学们也看出了我的紧张。我灵机一动,实话实说:同学们,很荣幸,今天有校领导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你们觉得我紧张吗?你是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呢?就这样几句话,巧妙的化险为夷,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任务。
统而言之,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到最佳状态,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但作为艺术的导语,绝不是死搬硬套,拾人牙慧。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情感态度, 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设计出有效而精彩的导语,炫出语文课堂的美丽。
【关键词】知识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5-01
古人云:“善始者,事半成”。语文课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精彩的导语设计。导语,就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产生阅读期待,全身心的走进文本所作的情感上的铺垫。上课伊始,一段巧妙简洁的导语,如磁石,如魔笛——可以引人入胜,让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导语设计,作为开场白,绝不是轻描淡写随手拈来,更不是故弄玄虚,玩弄文字游戏,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有适当的方法。
一、要依据文本旨要,具有知识性
导语的设计,要受到课文的制约,要尽可能的贴近文本的主旨或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去引领学生进入优美的课文。
1.引用法
如教授《两小儿辩日》,我这样导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看课文《两小儿辩日》。我引用耳熟能详的名言,揭示了主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背景法
如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的开场白:话说三国鼎立,曹操、孙权、刘备各有所恃,曹操在乱世中,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天时之利;孙权实力小于曹,但因为有长江天险相助,从而在江东建立朝廷,有地利之便。刘备实力最弱,但诸葛亮为他制定了人和策略,故而也能够与二者抗衡。今天,我们有请孟子为我们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段导语,我补充历史背景,注重了学科间融合,拓展了知识空间,又紧扣文本,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要依据教学目标,具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导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兴趣。
1.设问法
如上《多收了三五斗》,我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为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祥子,他那悲惨的命运感叹不已,今天,耳边又传来江南农村农民兄弟那无奈的叹息。为什么呢?全是因为多收了三五斗。这是温故知新的导入,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简洁明了扣人心弦。
2.比较法
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我的设计是:大文豪鲁迅平生最感谢的两位恩师: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一个就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一个是封建私塾老学究,一个是现代外国洋教授,他们在鲁迅笔下有着怎样不同的个性呢?这段设问,有意识地求同从异,吸引着学生去了解先生的动人风采。
三、要依据学生特点,具有趣味性
导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才觉有趣,才会去学。
1.益智法
在学习说明文《统筹方法》时,我一上课,给他们出了一道思考题:一个饼有两面,煎熟一面要花1分钟,总共有两个煎锅,3个饼,最快用几分可以煎熟?一言既出,大家跃跃欲试。为什么使用了3分钟而不是6分钟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统筹方法。这种活动体现了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故事法
也是学习《统筹方法》,是在另一个班级,学生很守规矩,但思维僵化,不爱回答问题。我给他们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和齐王的三场比赛,分别是下马:上马,上马:中马,中马:下马,最终以2:1取胜。随后我适时引入统筹方法的概念,同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依据语文特质,具有艺术性
语文是最具艺术性的综合课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同样语文课的导语也应充盈着美的气息。
1.情境法
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先沉痛的告诉大家:“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7月6日,朱德总司令也溘然而逝;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特别是周总理的去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的元首逝世,也没有人得到这样的待遇,有不少外交官提出质疑,秘书长这样给他们作了解释:世界上哪个领导人临死前没有一分遗产,没留下一个子女,质疑的人哑口无言。的确我们的好总理,他呕心沥血爱祖国,鞠躬尽瘁为人民,他的品格如高山巍峨,他的精神同日月长存!”我的一番激情告白之后,全场肃静。在奠定这样的感情基调之后,同学们满怀着对伟人的爱戴,开始了动情的朗诵。
2.媒體借助法
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MTV等,可以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画山绣水》时,我先采用媒体展示祖国山水图片,接着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又欣赏歌曲“我想去桂林”。可以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资源,媒体的介入,调动了大家多种感官的体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五、要依据实际需要,具有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故弄玄虚”,有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未尝不可。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导入时,就可以直接一点,引领学生更快的去感受文本。有时,根据形势需要,随机应变也是必要的。
1.谈话法
在上《夏》时,我这样说:一年四季,各有丰姿。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饮菊花酒,冬咏白雪诗。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说说你的理由。这种随意而且亲切的导语,更容易拉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交流的开心,课文学的轻松。
2.随机法
一次我上作文课《学会细节描写》,正赶上有领导听课。一上台,精心准备的导语在大脑化为空白。我愣了半天,同学们也看出了我的紧张。我灵机一动,实话实说:同学们,很荣幸,今天有校领导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你们觉得我紧张吗?你是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呢?就这样几句话,巧妙的化险为夷,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任务。
统而言之,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控到最佳状态,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但作为艺术的导语,绝不是死搬硬套,拾人牙慧。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情感态度, 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设计出有效而精彩的导语,炫出语文课堂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