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尿崩症一般采用垂体后叶素及双氢氯噻嗪治疗,但有各种副作用及肌内注射给药途径不方便等缺点。1975年10月,我们采用安妥明治疗一例,疗效显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崩症一般采用垂体后叶素及双氢氯噻嗪治疗,但有各种副作用及肌内注射给药途径不方便等缺点。1975年10月,我们采用安妥明治疗一例,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田基黄是金丝桃科植物地耳草(Hypericnm japonicnm Thunb.)的全草,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其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有效率达96.8%,治疗迁延性和慢性肝炎的有效率可达74.1%。
蓍草系菊科植物蓍草(Achillea Sibirica Ledeb)的鲜叶,性味苦、酸、平,有抗菌消炎、解毒镇痛、清热利湿、通经堕胎、强壮健胃等功能。民间传统用于治经闭腹痛、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又为治痔要药。近年来又用于治疗急、慢性盆腔炎、阑尾炎、扁桃体炎、菌痢、肠炎、流行性结膜炎。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暴发型流脑)循环衰竭型的输液内容,一般多主张开始时用2∶1液体(即二份生理盐水和一份1/6N乳酸钠液),至于对严重病例则直接从静脉推注。也有主张用等渗葡萄糖盐水和10%葡萄糖液者。我们在1966~1968年的一次流脑暴发流行中,收治暴发型流脑循环衰竭型68例,前阶段(第一组)我们就是用上述传统方法输液,其中有部分病例在血压上升一段时间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有的
在我们的日常尸检工作中,常常发现临床上诊断为脑动脉血栓形成,经过尸体检查却证明是脑动脉栓塞[中华病理学杂志 9∶161,1965.]。动脉的栓塞和血栓形成在定义上是很明确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却对二者的区别注意不够。为此,我们从病理的角度着重探讨脑动脉的栓塞问题,尤其是对栓子和栓塞了的脑动脉的形态变化与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提出一些看法。
我们对一例用双氢氯噻嗪治疗未能达到满意疗效的垂体性尿崩症患者,改用安妥明治疗,证明安妥明确有抗利尿效果,后加用双氢氯噻嗪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未见副作用。
既往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小儿和青壮年原因不明的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的报道,1963年以后,日本铃木、工藤和西本等相继发现一些颈内动脉闭塞伴有脑底异常血管网的患者,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1)。1966年铃木等根据此类患者多次脑血管造影观察到病变血管的变化过程,很象吸烟时所吐出的烟雾,开始时异常血管网很丰富,以后逐渐减少,最后消失。有如烟雾消散,因而提出“脑血管Moya-moya病”(即脑血管烟雾病)的命
超声血管检测仪是超声诊断的总系统中的一个新分支(另外几个分支是:超声心动图、超声显像、超声全息等)。它与一般通用的超声诊断仪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点。仪器发出频率固定的连续超声,在人体内遇到各层组织界面时产生回声。相对静止的组织界面(如肝、肾等)产生的回声和发射频率相同,而活动的组织界面使回声频率发生改变。此即多普勒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超声血管检测仪,已在诊断四肢血管疾病的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抗碱血红蛋白系指血红蛋白F和血红蛋白Barts。抗碱血红蛋白的测定是诊断地中海贫血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按Singer法做了49例新疆维吾尔族健康成人的抗碱血红蛋白正常值的测定。测定结果:抗碱血红蛋白的平均值为0.67%,标准差为±0.29,范围为0.04~2.71%。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Serum 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以下简称γ-GT)是一种特殊的肽酶,它能促使某些化合物中的肽键水解而起转肽作用。这种酶在体内分布颇广,以肾、胰、肝、脾内含量较多。各种体液如血清、胆汁、胸水、腹水和尿液内也有相当量存在。近年来的报告中均指出γ-GT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我们发现在血吸虫病中γ-GT亦有明显的变化。现就我院近一年内对129名
为了提高中医辨证的精确性和科学性,曾有人从生化学检查方面探求祖国医学“证型”的实质。如沈自尹等检查数种疾病属“肾阳虚”者,其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都显著低下。以后许多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肾孟肾炎、尿崩症等,证实只要中医辨证为“肾阳虚”,其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多数都呈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