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宿迁柳琴戏是起源于江苏宿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和泗州戏一样,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过改良发展而来,也被称为“拉魂腔” “拉呼腔” “拉后腔”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其主奏乐器为柳叶琴,自此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流行于苏鲁豫皖等广大地区,在江苏省主要流行于宿迁等市.rn柳琴戏在宿迁的发展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它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之一.念白引入京剧、昆剧等众多戏剧特色,在充分表现方言的基础上,语言表现更加生动,表演朴素,具有地域文化特点.rn目前,宿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迁柳琴戏是起源于江苏宿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和泗州戏一样,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过改良发展而来,也被称为“拉魂腔” “拉呼腔” “拉后腔”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其主奏乐器为柳叶琴,自此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流行于苏鲁豫皖等广大地区,在江苏省主要流行于宿迁等市.rn柳琴戏在宿迁的发展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它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之一.念白引入京剧、昆剧等众多戏剧特色,在充分表现方言的基础上,语言表现更加生动,表演朴素,具有地域文化特点.rn目前,宿迁柳琴戏剧团是宿迁柳琴戏唯一的传承剧团,经常在宿迁皂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演出,同时也走出市、走出省,参加众多比赛、观摩会,均取得不错的成绩.rn本文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宿迁柳琴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做此调查札记.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10日,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成都举行,王艳以一出《谢瑶环》夺得该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那晚,王艳身穿一袭红裙,接受来自全场观众的祝福,梅花花瓣从空中飘下,她站在光里,手捧奖盘,奖盘上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是寥寥几字,却让她内心百感交集.咏唱梅情溢馨香,得奖后她曾表示:“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我不悔,我无憾.”回顾夺梅之后的这10年,王艳的艺术之路依旧走得清醒,走得坦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的演出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伴随年中疫情防控逐步转入常态,各地剧场的上座率也逐步放开.直至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发文表示:疫情低风险地区已不再对演出场所接待的人数比例做统一限制,①国内演出市场终于恢复元气,恢复常态化.
南开新剧团在中国戏剧运动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20世纪上半叶北方戏剧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场持续近40年的校园戏剧运动不仅见证了中国话剧的诞生与成长,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性的实践方法为中国话剧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卓有成效的校园戏剧教育理念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奇迹,也以引人瞩目的演剧实践和社会效应成为中国话剧发展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若要真正厘清南开新剧团的发生及社会效应,其戏剧教育层面的全面认知和现代性考量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客观评估南开新剧团戏剧教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真正地位的基本依
怀梆是发迹于河南省沁阳市及其周边区域的一类地方戏种.沁阳位于豫中平原的西北,北接太行山脉,南望黄河,丰沛的沁河水纵横阡陌,自古便有“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咽喉”的美称.特殊的地理环境凭借山水之险将怀庆府独立切割为一块相对封闭的生态群落,滋养着“怀文化圈”的孕育而生.自隋末之后,戏曲艺术悄然兴起,并在不断打磨中走向成熟.山陕豫地区仰仗交通便利,在经贸往来中吸收梆子腔戏曲之精华,结合方言与地方曲艺所积累的文化财富,创制出独具一格的怀梆戏曲.通过学习借鉴和自主探索,怀梆戏曲形成了以[慢板][二八板][流水板]等为基
越剧民营剧团的研究与发展,无论是从学者关注度还是政府政策的扶持上,都显得极为有限.本人通过对台州地区包括下属区县一些民营剧团的走访与调查,结合对当地文旅部门相关人员的走访,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剧团的主创人员的实地走访,对21世纪以来浙江省越剧民营剧团发展现状和行业困境进行研究,以期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对当代语境下越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解决思路进行梳理.基于科学理性的态度,本文试图用客观平实的视角来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民营剧团现状,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民营剧团,关注越剧艺术,给他们更多的认同与更贴合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点、音乐、唱腔、曲牌、身段、舞台调度等元素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戏剧主题的表演片段.它所表现的情节或情境是程式化的,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通常可以被用于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戏剧场面.排场所反映的内容,通常是戏剧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古代生活场景和特定情节.可以说,排场从叙事上来说是戏剧作品的一个情节单元,因此在粤剧剧本编写中,排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戏曲的剧情发展由情节段落来划分,每一“幕”不以时空为限,而是以事件为限,而这个“事件”就是这一情节的主题.通过探讨剧目情节主题的独立性与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校园内的戏剧通常是以师生为主体的表演活动,以教育为目标,从剧本的编写、排练到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展现着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相比传统的教育形式,戏剧教育在儿童隐性能力的开发上有更大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专门成立戏剧研究中心,以戏剧的教育性做研究,提升了戏剧的育人价值.其舞台剧代表作《青乌》更是在第6届儿童国际戏剧节作为开幕剧目来展演.
中国竹笛艺术与戏曲音乐有着紧密联系.当今流传的竹笛艺术作品中,有很多来自戏曲音乐的元素,有的是改编而成,有的是创作而成.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集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竹笛是昆曲、黄梅戏、婺剧、桂剧等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不论是参与戏曲音乐的演奏,还是以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作品,竹笛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竹笛艺术的传承推广和对外传播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功能.
皮影戏是中国流传较广的戏曲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广东等省份普遍存在,又称“影子戏” “影戏”等.河南省流布的皮影戏历史悠久,宋代已有记录当地皮影戏表演的文字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诸多区域的皮影戏已经消亡,目前仅有豫南、豫西、豫北部分地区有皮影戏演出.豫南信阳地区位于淮河上游,地处大别山区,皮影戏表演氛围浓厚,当前依然有庙会、节庆、还愿等场合请戏的习俗,其中,信阳罗山县、光山县的皮影戏相对活跃.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中州大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豫剧是中原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每一个行当都有其表演手段和规律,花旦则是豫剧行当中生活气息最浓、剧种风格最鲜明、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行当之一,在表现形态上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范.rn豫剧旦行中的花旦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但具有戏曲花旦行当的基本特征,更以泼辣明快、奔放质朴的风格见长.具体来说,豫剧花旦带有中原泥土的醇厚味,带有豫北民间舞蹈扭秧歌时“大调胯”的爽朗,带有豫东民间舞蹈村姑们“扑伞”时翻、滚、扑、跳的冲劲,带有河南曲艺三弦书艺人演“针线筐箩曲”时的风趣,还带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