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对立不统一的现象。教师执着于教学技巧的打磨,极力维护着自己的权威形象,在师生之间创造出一种陌生的距离感,说出的话不能很好地贴近他们自己的心灵,更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契合。本篇文章立足于教师心灵,主要关注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呼吁教师鼓起勇气,问问“我是谁”,并给出帮助教师完善心灵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心灵;自身认同;自身完整]
一、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分离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就如同心理治疗师只有以真实的内在生命投入患者的真实生命中,有效的心理治疗才能真正开始一样,教育也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彼此心灵相遇的过程。
当前,在学校里,许多教师只是“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他们不是执着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就是迷恋于精炼自己的教学技巧,不愿意拿出真正的自己与学生坦诚相对,不明白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共鸣。而教师与学生发生心灵共鸣的前提是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心灵,如果教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就不可能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学生。
二、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心灵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教师的心灵研究维系着教师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仅仅是要守护教师自己的灵魂,更是要爱护学生的心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心灵完整性。
(一)教学与真我
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它与教师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也与他们的缺点、伤痛和恐惧有关,是使教师成为他自己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自身完整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教师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教师变得更加完满,这种完满意味的是更加真实,而不是完美无缺。
(二)教师内心的呼唤
教师的内心不是指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在自我完整的过程中,要经历不断的选择,教师只有选择那些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才最符合真我的要求。“一项非自己真正倾心的选择或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么有价值,都会侵犯教师的自我”。而如果一项工作是教师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困难重重,教师还是会乐此不疲,甚至那些艰难的日子都会使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因此,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他们自身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哪些选择赋予了他生命的活力,哪些选择阻碍了他自身完整的实现。教师要把有损他们自身完整的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他们自身完整的东西拥入怀中。
三、帮助教师完善心灵的建议
(一)正视教学中的恐惧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會遇到因课堂沉闷而恐惧,因课堂混乱而焦虑,因课堂冲突而惊慌等问题,当教师不能自如地掌控课堂时,他们通常去寻求某种技术上的解答,把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问题中的学生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而不去建立自身与学生以及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教师心灵缺失,不能进行自身认同和完整的表现,教师并没有用内在真实的自我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面对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教师总是用逃避的态度处理问题,就会产生更大的恐惧,循环往复,事态只会愈加恶劣。所以教师在心态上必须坦然正视恐惧,就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接受真实存在的恐惧。意识决定行动,当教师产生了勇敢应对的意识之后,才能做出恰当的行为。
(二)培养联合能力
优秀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一种将自己与学科、学生联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他们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他们能够打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关节,实现自身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在课堂中,教师容易依赖技术的强制力量或者成绩的好坏来威胁学生的地位,以此获得教师的权力。但是,这些外部强制力量工具只能在教学中偶尔发挥作用,并不能取代威信,而且会加深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隔阂,把二者置于对立的位置。如何才能让二者实现存在于一个整体中的统一呢?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内心来应对多变的外部世界。当教师能够牢记他的自我个性和天职意识时,教学就能够发自他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教师的威信也就真正树立起来了。
(三)学会“自言自语”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内部的真实性,而教师只有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获得内部世界的真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通俗的方法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例如一些熟悉的老话: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
这种“自言自语”指的是探索内在自我的一种途径,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需要开始于清晰的目的、目标和计划,不一定非要得出结论才有价值。要从实际效果来衡量内心对话的价值,就好像用和朋友一起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衡量友谊的价值一样”。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们自己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完整的意识,无论身处何处,教师都能感到回归了灵魂家园。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
关键词:教师心灵;自身认同;自身完整]
一、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分离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就如同心理治疗师只有以真实的内在生命投入患者的真实生命中,有效的心理治疗才能真正开始一样,教育也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彼此心灵相遇的过程。
当前,在学校里,许多教师只是“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他们不是执着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就是迷恋于精炼自己的教学技巧,不愿意拿出真正的自己与学生坦诚相对,不明白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共鸣。而教师与学生发生心灵共鸣的前提是教师要正视自己的心灵,如果教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就不可能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学生。
二、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心灵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教师的心灵研究维系着教师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仅仅是要守护教师自己的灵魂,更是要爱护学生的心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心灵完整性。
(一)教学与真我
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它与教师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也与他们的缺点、伤痛和恐惧有关,是使教师成为他自己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自身完整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教师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教师变得更加完满,这种完满意味的是更加真实,而不是完美无缺。
(二)教师内心的呼唤
教师的内心不是指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教师在自我完整的过程中,要经历不断的选择,教师只有选择那些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才最符合真我的要求。“一项非自己真正倾心的选择或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么有价值,都会侵犯教师的自我”。而如果一项工作是教师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困难重重,教师还是会乐此不疲,甚至那些艰难的日子都会使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因此,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他们自身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哪些选择赋予了他生命的活力,哪些选择阻碍了他自身完整的实现。教师要把有损他们自身完整的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他们自身完整的东西拥入怀中。
三、帮助教师完善心灵的建议
(一)正视教学中的恐惧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會遇到因课堂沉闷而恐惧,因课堂混乱而焦虑,因课堂冲突而惊慌等问题,当教师不能自如地掌控课堂时,他们通常去寻求某种技术上的解答,把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问题中的学生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而不去建立自身与学生以及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教师心灵缺失,不能进行自身认同和完整的表现,教师并没有用内在真实的自我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面对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教师总是用逃避的态度处理问题,就会产生更大的恐惧,循环往复,事态只会愈加恶劣。所以教师在心态上必须坦然正视恐惧,就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接受真实存在的恐惧。意识决定行动,当教师产生了勇敢应对的意识之后,才能做出恰当的行为。
(二)培养联合能力
优秀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一种将自己与学科、学生联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他们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他们能够打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关节,实现自身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在课堂中,教师容易依赖技术的强制力量或者成绩的好坏来威胁学生的地位,以此获得教师的权力。但是,这些外部强制力量工具只能在教学中偶尔发挥作用,并不能取代威信,而且会加深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隔阂,把二者置于对立的位置。如何才能让二者实现存在于一个整体中的统一呢?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内心来应对多变的外部世界。当教师能够牢记他的自我个性和天职意识时,教学就能够发自他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教师的威信也就真正树立起来了。
(三)学会“自言自语”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内部的真实性,而教师只有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获得内部世界的真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通俗的方法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例如一些熟悉的老话: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
这种“自言自语”指的是探索内在自我的一种途径,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需要开始于清晰的目的、目标和计划,不一定非要得出结论才有价值。要从实际效果来衡量内心对话的价值,就好像用和朋友一起解决问题的数量和衡量友谊的价值一样”。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们自己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完整的意识,无论身处何处,教师都能感到回归了灵魂家园。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