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古诗词 传统文化 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喜爱。现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的是穿汉服的女孩和男孩。中国人更加注重中国的节日,民俗等。
一.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因此,中職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并好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切不可有所偏颇。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具有人文素养。
现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力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现在的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注重实践课堂而轻理论知识。甚至有些学校更严重,直接摒弃了文化课程,转而主攻技术。学生也会存在一种心理,文化课不重要。其二,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也会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就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而且有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学生送去学校打工。教学就不能全面开展。其三,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学不会得到重视,更别提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下面有一组数据,是来源于某省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的看法。调查显示,28%的同学非常支持,26%同学的支持偏弱,35%同学的支持极弱。1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性。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被得到重视,
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作用
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鉴赏力,素养等方面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生后充满向往。用一个很现实的说法就是,当有人文素养与没有人文素养的人看到一群雁时,表达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受到古诗词熏陶的就会说一句,好多大雁,好美呀!而有人文素养的就会信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中职学校中,应该注重文化课教学,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下每个中职学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对于学生意义重大。
三.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感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可能比较排斥,因为读古诗词他们就感受自己像在云里雾里穿梭一样,摸不着头脑,很难理解。因此老师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且使学生快乐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受。传统文化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使学生完全的融入课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的创设就让学生有中身临其中的感觉,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现实性,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白居易的《琵芭行》,可谓是精妙绝伦,千古绝唱。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饱含情感的去读这篇课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与此词相融的情景,使学生真切地融人情景之中,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无奈,内心的悲愤,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在诗中都能够读到。通过情境的创设,感受作者之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有见到琵琶女的感受,感受到琵琶女的不幸运。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词主要表达的是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这首词就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诗人有对情人,朋友的不舍,有对未来的迷茫。此词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而这种场景可能只是干巴巴的读学生不能理解,老师就可以阅读时带有难过、不舍的情感,可以通过在多媒体放置图片来应景,或者播放有关离别却不舍的音乐来烘托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情人之间不得不别的情感,感受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场景的萧瑟凄冷。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情感的创设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文化。
2.结合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进行诗词教学时,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甚至学习起来会有种无头无尾的感觉,抓不住关键点的感觉。这些感觉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老师就得探索适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古诗词背景的介绍是古诗词学习必不可少的。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介绍诗人、词人的生平和写诗词的背景。孟轲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就体现了一个道理知人论世。所以,再学习他人诗词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他这个人。要了解作者当时生活的大背景,作者写作品时的情感。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喜爱。现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的是穿汉服的女孩和男孩。中国人更加注重中国的节日,民俗等。
一.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因此,中職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并好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切不可有所偏颇。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具有人文素养。
现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力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现在的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注重实践课堂而轻理论知识。甚至有些学校更严重,直接摒弃了文化课程,转而主攻技术。学生也会存在一种心理,文化课不重要。其二,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也会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就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而且有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学生送去学校打工。教学就不能全面开展。其三,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学不会得到重视,更别提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下面有一组数据,是来源于某省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的看法。调查显示,28%的同学非常支持,26%同学的支持偏弱,35%同学的支持极弱。1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性。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被得到重视,
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作用
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鉴赏力,素养等方面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生后充满向往。用一个很现实的说法就是,当有人文素养与没有人文素养的人看到一群雁时,表达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受到古诗词熏陶的就会说一句,好多大雁,好美呀!而有人文素养的就会信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中职学校中,应该注重文化课教学,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下每个中职学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对于学生意义重大。
三.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感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可能比较排斥,因为读古诗词他们就感受自己像在云里雾里穿梭一样,摸不着头脑,很难理解。因此老师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且使学生快乐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受。传统文化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使学生完全的融入课程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的创设就让学生有中身临其中的感觉,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现实性,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白居易的《琵芭行》,可谓是精妙绝伦,千古绝唱。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饱含情感的去读这篇课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与此词相融的情景,使学生真切地融人情景之中,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无奈,内心的悲愤,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在诗中都能够读到。通过情境的创设,感受作者之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有见到琵琶女的感受,感受到琵琶女的不幸运。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词主要表达的是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这首词就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诗人有对情人,朋友的不舍,有对未来的迷茫。此词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而这种场景可能只是干巴巴的读学生不能理解,老师就可以阅读时带有难过、不舍的情感,可以通过在多媒体放置图片来应景,或者播放有关离别却不舍的音乐来烘托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情人之间不得不别的情感,感受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场景的萧瑟凄冷。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情感的创设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文化。
2.结合古诗词背景,渗透传统文化。进行诗词教学时,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甚至学习起来会有种无头无尾的感觉,抓不住关键点的感觉。这些感觉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老师就得探索适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古诗词背景的介绍是古诗词学习必不可少的。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介绍诗人、词人的生平和写诗词的背景。孟轲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就体现了一个道理知人论世。所以,再学习他人诗词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他这个人。要了解作者当时生活的大背景,作者写作品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