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和他的园林生活

来源 :中国西部·旅游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在成都宽窄巷子偶然遇到了霍晓的新书——《园林清供》的发布会。《园林清供》讲诉了霍晓造园、说园、写园、玩园的一系列的心路历程,以及霍晓的朋友、成都文化界人士于园中作诗、赏画、品茗的故事。当代附庸风雅的大有人在,建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真的能做到说园、写园、玩园的确实少见,当时便对这座私家园林产生了兴趣,心想在喧嚣的城市中真的存在着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吗?
  后来约了霍晓在园中做采访。御翠草堂位于成都武侯区的永康森林公园内。冬季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穿过喧闹的市中心,来到了御翠草堂,周围的空气一下子变得闲适安静起来。一进园子,中庭假山堆叠,道路从假山左右两边迂回进园子,向右行,穿过清幽的小道、曲折的回廊,来到湖边,远远看见霍晓正与几位朋友谈天品茗,随后霍晓领我参观他的园子。


  童年的院落情结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霍晓从小就生活在成都市内的老院坝里,粉墙黛瓦的民居内,有着一个小天井,生活在这种公共与私密空间间隔又结合的院子里,闲适的生活方式从小就渗透进了他的骨子里。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变迁,高楼林立和城市喧嚣,传统而古朴的院落文化渐渐没落。小时候那种安逸闲适的生活只能存留在记忆中。长大后的他,常常约朋友到杜甫草堂、望江公园喝茶,试图从中寻找儿时对于院落文化的那种情感,但这些地方大多是公共的,人多嘈杂。工作多年后,有了一些积蓄,便与几个也有相同院落情结、热爱园林的朋友一起合计自己动手建一个园林供自己和朋友玩耍。2004年春,他们终于把园址选定在成都西南郊外江安河边的永康森林公园内。
  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李白有一首诗《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当汪伦问及李白为何如此喜欢栖居碧山时,李白如此回答他。霍晓觉得这首诗恰恰能够将他的心境表达清楚。他和投资伙伴是为了建造一个心灵家园,而御翠草堂正是让他们离尘忘忧的人间乐土——“碧山”。建造园林的五年里,他们每天都在享受建造过程中各种细微美好的东西。霍晓认为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就算有一天建筑和园林也会颓毁,但文化的精神是不朽的。
  说到颓毁,霍晓无意间流露出了一丝无奈,到底现在的土地政策不同于古代,不能私有,只能租用。投资建园的周期长,回报率很低,因此没有人愿意投资建造园林,尤其是中式古典园林。况且御翠草堂所占土地租期30年,在城市建设很快的今天,也许不到30年就会面临拆毁。
  突然想起了前些年比较火热的一部电视剧《奋斗》,那群刚毕业的大学生,青春洋溢,用废弃的工厂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们的“乌托邦”。尽管年龄和处境不同,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及毕生想要追求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会为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投入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只为追求过程中的幸福。
  “以小见大”的造园宗旨


  御翠草堂从格调上来看,属于仿古园林。相较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积偏小,因此“以小见大”便成为了它们的核心。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曲折、含蓄等手法创造无限的意境,扩大空间的感知度,尽可能地制造环境、画面以外的延生感。跟建造现代花园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有诸多条件要求的,要有亭、台、楼、阁、轩、榭、泉、石等物质建构元素,更得有楹、联、匾、额、题、对等文化精神特质,小小的空间内要融入这么多的元素,对手法上的要求就极高了,所谓“虽由人造,宛若天工”便是私家园林的最高境界。御翠草堂的建造,是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古代园林的临摹、学习,加上自己的设计与改动,虽然不能完全达到古人的境界,但造园要素齐全,以小见大的造园精神随处可见。
  不仅如此,跟那些无主的、作为园林标本供人们观摩和凭吊的江南私家园林相比,御翠草堂是鲜活的,有源源不断的文化精神正在注入其中。御翠草堂实实在在地占据着霍晓和他的朋友们的生活和身心,因为他们的热爱,古代文人的清雅旧梦在御翠草堂一样得到演绎。他们将园林的诗意变成了日常生活,每天都在清供着亭台楼阁、琴棋书画。正如霍晓的好友赞御翠草堂:“春雨春晴又立春,池柳贴绿忽忽新。谁道园林江南好,笑看此间客纷纷。”只是“客纷纷”一词,已经足够表达御翠草堂是当下许多成都文化界人士精神家园的鲜活形象了。


  一天的园林生活
  园林生活是霍晓现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清晨到园中的画室里,研习小楷和国画,抄写古代园林著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时间段,他享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喜欢自己独处,有事中断的时候反而会觉得不舒服。如今,园中已经挂满了他的小楷和画作,并集结成《半庭藓迹》,他说这些字画像是清幽的苔藓,渐渐覆盖了半个园子。


  但这样的独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界有联系的。他自己设计的透明屋顶能够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阴晴雨雪,就像现在,冬日的阳光穿过透明的屋顶,洒满画室。坐在画室门外的小院里,透过一道道的门窗,可以看见远处湖边喝茶休闲的人们。
  宋朝有一个“城市山林”的概念,指的是虽然置身城市,但让人有离城忘忧的感觉。总的来说,园林中的私人空间是一个独立、安全、隐私、不被打扰的空间,但又与外界相连,正好体现了“城市山林”这一感觉。
  “荷花二十四品”画展   霍晓一直认为“玩园”是让一座园子保持生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他经常组织一些活动,邀请一些作家、画家、书法家朋友到园内小聚。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8月份举办的一次画展,主题是“荷花二十四品”,主要展出成都国画家陈滞东、秦天柱的荷花作品。当时一批成都本土文化界人士齐聚草堂,八月的残荷与画境相互辉映,他们赏画、作诗、抚琴、品茗,情景相融。后来,霍晓的好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永强先生还撰文《画中三昧邀胜友,菡萏暗香集群贤》纪念那次活动。
  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使得御翠草堂渐渐地成为了本土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一个精神栖息地和聚集地。霍晓把园子分为了几个空间,有些空间是属于个人空间,有些空间对外开放,可灵活调整,收放自如。


  当代园林主人
  有一种说法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霍晓的经历使人感觉他是一位喧嚣尘世中的隐士,用诗文画作与古人沟通,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位却不同。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当代的园林主人,他认为御翠草堂是有主之园,有主之园要有四个标准:造园、说园、写园、玩园。造园,也就是说不仅要建造园子,而且要熟悉园子的每一个角落,能说清楚它的来历,大到整体的空间布局,小到一花一草、一方砚台、一幅字画、一个摆设。写园,园林不仅要有物质的元素,还要有精神的元素,每一个空间的命名,每一块匾额都是它的典故。最后是玩园,玩园是让园子保持文化气息和生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没有注入文化,就没有东西可以沉淀,那么园子就是沉默的。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做好一个园林的主人而已。
  而且他认为艺术必须有当代性,完全去模仿古人也是不行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离他们太远了,只有精神上或许还是一致的,并且他也不像古人,隐居后就与世隔绝,人始终是有社会属性的,他经常应邀去做一些关于园林的讲座。并且半年前,霍晓还开通了微信,把半年以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分享出来,还预备把微信上的生活记录成一本书。
  他原来一直没有想过自己会写作、研习书画,园林建完后,闲暇时间多了,就觉得应该提起笔来写点东西,画点东西。他写着写着,就出书了。他说也许自己的下半生就是为了小楷和著书而活着吧。
  霍晓的精神世界是属于古代的,我觉得他好像是一位穿越到现代的古人,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当代社会和生活。
其他文献
2013成都国际旅游展(CITF)于12月6日—8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亮相。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旅游行业展会,成都国际旅游展以“深入西部之心,联通无限商机”为主题,搭建了一个成都旅游、中国旅游、世界旅游的商务合作平台。  2013年的成都国际旅游展与2012年相比再度提档升级。主办方邀请到了近百位国内外高质量的买家,并安排多场专业推介会和买卖家交流会,还在现场设置了独立的商务洽谈区。组委
期刊
最美好的过年味道,大都存在于我们儿时的记忆当中。盼了一年才盼来的新衣服、放在衣兜里舍不得吃的糖果、还没有被使用过的崭新的压岁钱、玩疯了父母也不忍责骂的绝对自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丰盛年夜晚饭……对生于1970年以前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百节年为首”,再贫穷的人家都会在除夕这一天,竭尽所能享受一道近乎仪式一般的物质大餐和精神大餐。千百年来,中国人就这样一直守望着这一份
期刊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水上寨堡。  遥望水寨,青山环抱,碧水萦回,古树婆娑,翠竹连绵,田园秀丽,炊烟袅袅,牧笛悠扬,余音绕梁,让你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古寺、古桥、古墙、古树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古朴美,无不令您流连忘返。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原野如墨,这里便呈现出“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梦里水乡”的奇幻景象。  水寨,即古时修建于江河沿岸的集市,专供停靠船舶,行人商
期刊
甘肃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海拔约2000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周朝的祖先最初在庆阳繁衍生息,后来由于受到犬戎的威胁,被迫南迁至岐山,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一带。据史书记载,周的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另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
期刊
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一直以来,年味都是构成我们历史长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风欧雨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吹散了、吹淡了我们的过年习俗。过年被压缩、被简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悦、欢欣似乎也一并被省了。现在认真回想老昆明过去过年的一些特有风俗,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再度清晰可见,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年味跑到哪儿
期刊
一方净土聚集各方神明  初识真武场,第一印象就是庙多,街道随庙而名,房屋因庙而聚。要问到底有多少,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说当年繁盛时“十步一祠堂、百步一庙堂,日日香不断、月月节相连”,可见其盛。  据志书记载,古镇中央原有一座真武大庙,大庙规模宏大,主殿供奉巨型真武大帝造像,两边屹立周公、桃花以及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大庙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远播,庙的名气大了,场也自然得名。只是
期刊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嘹亮的唢呐吹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高亢的信天游唱起来。地处广袤的陕北黄土地“延绥襟喉”的米脂古城,紧临黄河的佳县峪口乡。陕西最北端的榆林横山地区连空气里都有过年的味道!独特的米脂铁水打花,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佳县放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仙雾缭绕;横山牛王会,集宗教盛会中的水陆法会和民俗盛事于一体,俨然活的水陆画;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年俗活动在这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上尽情呈现,寄
期刊
地域不同,文化迥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地处贵州东南部的台江,史称“苗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即使社会发展至今,人员频繁流动,可台江县境内的苗族人口比例仍高达97%,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千百年来,台江人民于高山深谷间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节庆、服饰、歌舞、婚恋、祭祀等文化,成为世人考察苗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驿站。因为文化考察的需要,我零距离体验了
期刊
如果说世界文坛选“男神”的话,我决定只投一个人的票,他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原因很简单啊,他在29岁时由一位爵士酒吧的小老板转行写作至今,笔耕不辍地写了三十多年。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出版后即获日本群像新人奖。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更是风靡全球。作为如何看待两性关系的启蒙,书中的渡边、木月和绿子不知迷倒了多少文艺男女青年,常常用书中的情感辩白自我的人生问题。  当然,有些粉丝一直停留在上述两本书
期刊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自小对年的认识是从这句童谣开始的,红萝卜上市,意味年就近了。接下来,则有一长串值得期待的规定曲目:杀年猪、煪(音同秋,熏的意思)腊肉、灌香肠、推汤圆粉子、给压岁钱、吃团年饭、放火炮儿(鞭炮)、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打通宵麻将、走人户、逛大庙会、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这一套程序全部下来才算把年过完整了,而这其中最热闹最好玩的,就是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