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
方法杂色豚鼠15只,活杀断头暴露咽鼓管咽口,生理盐水冲洗咽鼓管,每次0.1ml,反复10次。冲洗液标本分为两组(原液组和备份组),每组5份。备份组给予二倍体积的氯仿/甲醇(2:1,V/V)混合液,进行磷脂和蛋白的分离、提取和预处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可控闭泡式表面张力测定仪进行活性测试,由可读显微镜和计算机算出最大表面张力(γmax)、最小表面张力(γmin)及稳定系数(S)。
结果生理盐水组γmax、γmin均为最大,而S最小;原液组γmax、γmin最小,S大于生理盐水组但低于蛋白组和磷酯组;磷脂组γmax、γmin介于原液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与原液组接近;蛋白组γmax接近盐水组,γmin仅略大于原液组,S明显大于其它组。
结论豚鼠咽鼓管内确有表面活性物质存在和作用,蛋白和磷脂协同作用形成了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特性。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在其中不仅起着促进稳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