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翻转课堂,让小学生的素养向核心处“漫溯”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相关概念,所以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从而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他们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个内容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終。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对本节课展开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下简称“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系统设计“三剑客”之一,其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在家自主学习。
  1.提炼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是教师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的预期。经过研读教材,我提炼达成目标如下:①结合所创设的情境,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②知道把图形按某一个比放大或缩小,比的前项、后项分别表示什么;③会用比表示出图形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关系;④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⑤知道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但图形的形状不变。
  2.设计学习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的依据是达成目标。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来检测。因此,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主要分成三大类。
  (1)想一想
  ①把图形按某一个比放大或缩小,比的前项表示什么?比的后项表示什么?
  ②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
  (2)画一画(方格纸略)
  ①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按1∶4的比画出正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③在方格纸上按3∶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④在方格纸上按1∶2的比画出直角梯形缩小后的图形。
  (3)填一填(图略)
  图中②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 )倍,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 )倍。
  把①号三角形按( )∶( )的比放大得到②号三角形,把②号三角形按( )∶( )的比缩小得到①号三角形。
  图中( )号图形是④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是按( )∶( )的比放大的。
  图中( )号图形是④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是按( )∶( )的比缩小的。
  ③号图形是⑤号长方形按( )∶( )的比( )的。
  ● 设计配套视频
  配套视频是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支架,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能更好地破解问题,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为课堂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创造条件。本课微视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①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②引领学生理解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与缩小,比的前项、后项分别表示的意义;③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并指导思考过程及画的方法;④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理解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比的大小虽然变了,但图形的形状不变。
  ● 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
  1.设计课堂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目标要满足内化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需要,除了强调认知目标的内化之外,更要特别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据此,我设计了如下课堂学习达成目标:①灵活运用“比”来分析图形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变化;②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形;③小组合作,猜想、验证按一定的比放大的图形之间的面积关系;④小组合作、交流、商讨,根据需求灵活地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并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2.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1)课始检测
  课始检测的范围和难度应与课前任务单、配套视频的范围与难度相当。于是,我设计了如下课始检测。
  ①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 )的比( )的。
  ②把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 )的比( )的。
  ③把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宽是( )厘米。
  ④三角形底9厘米,高6厘米,把这个三角形按1∶3的比缩小后,三角形的底是( )厘米,高是( )厘米。
  ⑤把一个图形按2∶3的比缩小,现在每条边是原来的( )。
  ⑥一块正方形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 )的比放大后,边长变成30厘米。
  (2)进阶作业
  进阶作业的目标是拓展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设计了如下进阶作业:
  ①在方格纸上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按1∶2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缩小后的图形。
  ③在方格纸上按3∶1的比画出圆形放大后的图形。
  ④按3∶1的比放大后的圆形,半径是( )格,放大前与放大后两个圆形的面积比是( )∶( )。
  猜想:如果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 )∶( )。
  思考: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交流:和同伴一起交流你的验证方法。
  (3)协作探究
  协作探究的任务是把学习继续引向深入。协作探究实际上是一个微项目学习,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深度数学学习,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设计的协同探究如下。
  ①画图形:根据提供的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直角边长3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半径2厘米的圆形,按自己定好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把定好的比写在画出的图形上;每人至少画一个;根据需要选择彩纸)   ②查图形:告诉同桌是按照什么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并请同桌检查画的图形是否正确。
  ③剪图形:把你画的图形剪下来。
  ④贴图形:用小组里剪下的图形,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图形不能被破坏)
  ● 教学实践
  1.课始检测“易于反掌”
  本环节合计用时不到五分钟。从课堂呈现来看,每个小组最快的成员用时两分钟左右,然后组长离位检查,组员共同校对,学生表现出短平快的学习节奏,学习效率也较好。
  2.进阶作业“水清石见”
  本环节合计用时十五分钟左右。从课堂呈现来看,第一板块根据要求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大多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经过组长检查,组员指导,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人出错,进行全班交流,小老师的讲解思路清晰,科学合理,突破了“图形的形状不变”的学习难点。第二板块中,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并在全班交流中找到了举例子、推理、反过去想等多种验证方法,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实现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3.协作探究“集思广益”
  本环节合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学生真正经历了“做中学”的过程,组长分工合理,组员群策群力、配合默契,紧密结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知识创造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同时,在质疑评价板块,学生们犹如一个个“鉴赏师”,友好地给别人组或自己组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整改意见,展现出创造“美”、欣赏“美”、完善“美”的综合素养。
  ●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让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为课中的学习增加了思考、讨论、合作、质疑的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1.在自主学习时拓宽学习空间
  翻转课堂的特色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通常是在家)来自主学习,这样就改变了只有在课堂里學习新知识的传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机动地暂停、拖拉、重复播放微视频,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发现他们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比的前项、后项的意义”理解得非常到位,并能够灵活应用。同时,学生还告诉我,他们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会及时向父母询问,或者与同学商讨。这样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2.在互动对话中深化数学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好的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任,有效的课堂对话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里,猜想、验证“如果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 )∶( )”这个问题时,我和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在不断地丰富,思维也在不断地深化。学生自由地把自己的数学思考自信、大胆地表达出来,同伴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平等对话,有效促使“一种思考推动另一种思考,一个智慧启迪另一个智慧”。
  3.在合作学习中发展综合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给学生设计的一个“微项目”是:根据需求,自由放大或缩小长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圆形,并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小组内合理分工、配合默契,真正体现出掌握了“做中学”的金钥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做”上得到了发展,开启了智慧,彰显了个性,发展了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学会通过实践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多元的数学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收获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必备的品格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中小学校是开展创客教育的主阵地,本研究分别从创客教育的政策、环境、师资、课程、教学等五大要素,对中小学校创客教育主管、一线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了深入调研,分析了佛山市禅城区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佛山市禅城区;创客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6-0071-03  2018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公
摘要:专业审核评估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等进行分析探究,运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结合ORACLE数据库,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专业审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专业审核评估的效率,规范了专业审核评估的流程,从而有效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专业审核评估;数
智慧反思  本节课伊始,笔者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卡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小组交流促使优等生发现后进生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完成学习。让学生思考体会解决组合图形的方法“割”与“补”,这样轻松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笔者通过随机抽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提供挑战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微课帮助后进生找到合适的方法,也便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轻松地解决了这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教学中面临了很多困难,它必须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本文就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方法,从语言教学、单词讲解、大容量的背景介绍、听力技能训练、写作课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职英语教学 辅助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
摘要:本文基于Unity 3D平台和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在3Ds Max建模软件的基础上,结合.Net脚本以及Winform窗体设计完成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的虚拟实验系统,解决了直径为60m~80m的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因缺少振动台、耗资巨大而无法完成的问题,同时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Unity 3D;大型储罐;地震动实验  中图分类号:T
摘要:本文通过在某高校两门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单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生生交互的交互频次、交互意愿、交互深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学生互评环节和学生展示环节的生生交互效果有显著性的提高,而学生讨论环节由于班级的特点,两个实验班的交互效果呈现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移动学习平台;高校;翻转课堂;生生交互;交互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大多以PPT、静态网页等为主,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尝试利用新技术制作“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本文以作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运用ASP.NET技术制作课堂教学课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案例,探讨了ASP.NET技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ASP.NET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
教学内容    这是本单元第一课时,单词新授课。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常见动物单词:elephant, panda, lion, giraffe, monkey,以及拓展一些动物及其所喜爱食物的单词:tiger, bear, frog, rabbit, cat, dog, duck, pig, cow, sheep, bamboo, leaves, meat, grass。    教学目标    知
一个好的微课,必须要做到“三精”,即“设计精巧”“讲解精彩”“制作精心”。《丝绸之路》微课就是同时具备“三精”的优秀微课。  在教学设计方面,该微课的叙事逻辑清楚,知识组织合理,结构非常清晰,而且特别注重符合新生代学习者的口味,这一点是比较难得的。  例如,在该微课的知识引入阶段,作者并没有直入“丝绸之路”的主题,而是从“秦始皇能吃到哪些菜”的主题说起。这个问题提得非常精妙,刚好在学生的“知与不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MOOC四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教学设计的特殊要求,并总结了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最后,重点介绍了基于传统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MOOC;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9-0077-04  MOOC四要素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MOOC的四要素“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