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本科层次的提升以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过程中,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都把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实现这一任务,就要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中,不仅注重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把提高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作为重点。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人文价值
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要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相应地、不同程度地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这种教育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国内外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论述,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确切定义,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有 50 多种。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对文理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这种困难的因素既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大学通识教育亟需加强——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一文可知,加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培养出复合型的、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在对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是在强调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大学生把通识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观念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面和思想观念上把通识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形成相对独立却又不重视的状态。通识教育没有地位,这势必影响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体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中,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种价值定位和预期”,这种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发起和推进”,因此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人才发展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有不尽相同之处,因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形式,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应该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既包括一些专业教育,更多的要注重非专业的教育,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人才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1)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从高中便开始文理分科,到了大学就进入专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在“专才”教育模式下,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而文科教育极少涉及自然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是单纯的技师型人才,在这些人才中,他们很可能成为工程师,成为某项应用领域内的专家,成为某项应用技术攻克难关的专家,如果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2)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行业和技术工种换代越来越快,使人才需求变化也呈加快的态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分化、融化、接近、共鸣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跟不上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速度,其知识很快就会陈旧,这就要求人才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要在大学教育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达到,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获得。通识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非功利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源。
(3)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上的片面要求,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必要的交流、合作与公关能力等。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判与吸收,对道德标准的辨析,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投入等帮助学生建立超功利主义的思想,建立其良好的道德良知,积淀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团结和交流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善的社会合格人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能为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如艺术修养有助于创新灵感的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人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2013年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编号132C230)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人文价值
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要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相应地、不同程度地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了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一、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这种教育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国内外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论述,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确切定义,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有 50 多种。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对文理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这种困难的因素既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大学通识教育亟需加强——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调查》一文可知,加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培养出复合型的、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在对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是在强调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功利化的巨大挑战,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的怪圈,大学生把通识教育仅仅视为附加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是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观念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面和思想观念上把通识教育分离于专业教育领域,形成相对独立却又不重视的状态。通识教育没有地位,这势必影响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体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中,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种价值定位和预期”,这种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发起和推进”,因此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人才发展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有不尽相同之处,因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形式,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应该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既包括一些专业教育,更多的要注重非专业的教育,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人才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1)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从高中便开始文理分科,到了大学就进入专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一概不知,或者知之甚少。在“专才”教育模式下,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学生的知识面极其狭窄,理工科教育除了政治理论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而文科教育极少涉及自然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是单纯的技师型人才,在这些人才中,他们很可能成为工程师,成为某项应用领域内的专家,成为某项应用技术攻克难关的专家,如果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2)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行业和技术工种换代越来越快,使人才需求变化也呈加快的态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分化、融化、接近、共鸣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跟不上知识更新、技术刷新的速度,其知识很快就会陈旧,这就要求人才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要在大学教育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在专业教育上基本难于达到,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获得。通识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非功利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将来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源。
(3)通识教育有助于本科应用型人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时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上的片面要求,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必要的交流、合作与公关能力等。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判与吸收,对道德标准的辨析,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投入等帮助学生建立超功利主义的思想,建立其良好的道德良知,积淀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善于团结和交流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善的社会合格人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能为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如艺术修养有助于创新灵感的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人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金项目:2013年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编号132C230)阶段性成果。